相见无缘却已见,后会心中有琴弦。 月中共座园中亭,琴弦微拨音已现。 音轻意淡月缺圆,音重意浓月满圆。 应恨相识只三年,不知何时与君见。 月浅灯深(詹海林,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点评:欣赏林榛荣同学的古风,重点突出了一个“情”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古今中外,无论新诗,旧体诗,景为情用,情为景生,这是写作的必经之路。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在琴韵中分别,所以显得高雅,最后一联是全诗的升华:“应恨相识只三年,不知何时与君见。”情肠百结,略带愁绪,可见对情谊看得很重。 当然,别离有很多种,音中别,是其中之一,建议小作者不必寫在题目里。可写明与谁别,像唐诗《别董大》。另,若作为律诗,需严谨,符合平仄和押韵。若作为古风,则不宜写八句,可以更长一些,韵脚可以四句一换。相信林同学只要深入学习诗词格律,便能掌握要领,更上一层楼。 红楼公子(李曦,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点评:一位初中生能写出这样的诗句颇为难得。第一句便把分别时不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把不舍的心情反怨给以前的相见,又把别后的相思之情寄托给了琴声,写得很是调皮。第二联,作者还原送别时的现场。月、园、亭、琴,可以说是古代的君子四雅,作者巧妙地结合在一句诗中;接着,活动开始了,琴弦微拨,其实音未现,只是在作者心中起了共鸣,便如已现了。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意。第三联又把琴声轻重、月亮圆缺与思念之情的浓淡相结合,用意象烘托出作者对同学三年来的友情。最后一联,作者用直白而又富有情感的语句向同学们表白,对三年的同窗时光去之何迅表示无限的惋惜,对以后何时才能相会表示永远的期待。 当然,作为律诗,就应该遵循格律。作为初三学生,毕竟涉及格律知识有限,并没能完全按照律诗的格律来创作,比如,末字不押韵(平仄韵混用)以及句中亦有不合平仄之处,实为一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