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案例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运用策略 |
范文 | 刘胜英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激励和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践行道德认知中健康成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对案例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运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案例;策略;启发;安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其中的“落实”和“立德树人”阐明了这一学科的关键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有很多是关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内容。启发式教学只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激励和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要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多点拨、启发学生,留足“点而后发”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探讨、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践行中明白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能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践行道德认知中健康成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结合游戏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通过案例去启发学生,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法。它主要是通过案例,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打开思维,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在教学中能起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低年级教材中“健康游戏我常玩”“传统游戏我会玩”“我们有新玩法”的知识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采用案例启发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从父辈、大学生们身上“继承”了一些传统的游戏,说到的游戏几乎都会玩几招。比如传统的“滑滑梯,捉小鸡”,通过这个每个学生都玩过的游戏“滑滑梯”案例,启发学生们,在滑滑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有哪些方法是比较安全又稳妥?通过一定的角逐顺利抓到小鸡的方法,也让学生思考我们是这样玩滑滑梯,外国学生怎么玩。当这些自己会玩的案例被老师提出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地讨论。他们特别好奇的是,外国学生怎么玩这个游戏?这个时候,老师切入课题,把我国的传统游戏及外国的一些游戏进行选择性地对比讲解,让学生们感受我国传统游戏与他国传统游戏不同的魅力,这样认识、掌握教材内容也就不那么难了。 二、结合安全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安全教育一直以来是我们教育教学常抓的一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论性太强的安全注意事项难于让学生有所触动。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把一些可见的、感性的视频、音频信息贯穿在教学中,能有效地诠释其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辅助性的示范、警示讲解,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自己曾“参与”过的、玩过的游戏。针对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创设消极的预防游戏来说明这种玩法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危险,从而把本课课标要求贯穿其中,形成正确的游戏观念。这样,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能够基于不同的游戏环境和条件,进行正确的、合理的、有节制的选择适合自己玩耍的游戏。同时,在玩游戏时,做到既不伤己、又不伤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讲述“安全地玩”这一课时,我预设一个在太阳底下玩透镜聚光的实验游戏,分别预设两个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玩这个游戏。一个学生是在空旷的泥地上玩,另一个是在有柴草堆上做纸上聚光实验,在未展示结果之前,先让学生判断谁对谁错,再展示这个实验游戏带来不同的结果。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对如何“安全地玩”便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三、结合方法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加上教材陈述性内容较多,难于吸引小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把一些具体可感的案例、人物形象等,以视频形式登上平板的舞台,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能从视频中提出的一些方法、建议、过程得到一个明确的感性认知,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就容易多了。 “学习有方法”这一课题,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做任何事情,要用对方法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我采用微视频形式,展示“小明在家做作业”“反面学习方法”案例,他一会儿喝点水、一会儿客厅逛一下、一会儿看一下电视、一会儿吃点小零食……他的做法正确与否?自己是否时而有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慎独”时是如何做作业的。接着,让勤于、敢于发言的同学带头分析小明的做法,把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分享出来。如此,让学生明白“做事情要用对方法”“敢于发言、乐于分享”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就能得于实现,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 四、结合自信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而且由于年龄特点关系,他们在课堂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成绩就无法跟上来。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现欲迫切,在同学中往往突出表现为“我也能这样做”“我能做得更好”等行为特点。而且,当他们效仿做出“样子”之后,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藉此证明或满足“我能行”的心理,自觉产生一个“我想做”“我要做”“我能行”的“原动力”。 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重新拾起自信。如在讲述“我能行”这一课时,我预设了一个动漫视频案例。视频展示一头小象被一根绳子拴着,看着旁边的美味垂涎三尺,却几次试图挣脱绳子的束缚都未曾如愿。接着,播放这只小象长成大象后,对旁边的美味却不再动心……这时,老师按预设发问:为什么大象还是那么“老实”?大象能挣脱束缚吗?为什么大象不试图挣脱呢?大象现在行不行?能不能挣脱?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们吱吱渣渣、七嘴八舌地回答“能”。再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大象这么简单的事都不能做、不努力?”学生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以前的失败告诉它——不行,它没有了信心。”接着,老师诠释树立自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信不足的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课前认认真真地备好课,准备好教学中需要的辅助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心智,去阐明其中的内涵,就能真正把案例与启发式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鄭惠坤.激活游戏的“活性因子”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中绽放[J].读写算,2018(10). [2] 赵亮.美术教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