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自我救赎的生命之诗
范文

    黄恩恩

    一、案例背景

    《秋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这些景物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进步力量的势力,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做着“春的到来”的梦的小红花象征着善良的弱者,耸立在后园的两株枣树,象征着与黑恶势力抗争的进步力量。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含蓄描绘,表达了鲁迅对恶势力的抗争和愤怒,对英勇抗击恶势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也表达了自己与恶势力作韧性战斗的意志。

    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们对鲁迅的哲学散文诗集《野草》有初步的整体印象。本次课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鉴赏《野草》首篇《秋夜》,来掌握诗集的编撰特点,借此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方法。

    二、案例描述

    【导入:承上启下】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继续跟着黄老师来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先来回顾一下前九章讲的内容。老师领着同学们一同鉴赏了几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篇目,同学们逐渐掌握“知人论世”这种文学鉴赏的方法。今天继续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现代文学经典名篇。要谈到现代文学的发端,首当其冲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咱们教材选择的是鲁迅的《秋夜》。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又需要我们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阅读这篇文章呢?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大纲要求。

    (教师逐一介绍大纲要求)

    (学生翻书查阅)

    【展开:知其人】教师:在现代文坛中,有这么一句话,“鲁郭茅,巴老曹”,“鲁”就是鲁迅先生,原名叫周树人。为何后来笔名叫鲁迅?因小时候父辈去世便随母亲改姓鲁,且朋友们都叫他迅哥,所以笔名就是这样诞生的。鲁迅这个笔名在他5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次最高,其目的就是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专制还有反动派的通缉追捕,等等。在他年轻之时,是官派留学生,就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但他后来又是如何走入文学道路呢?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呢?

    【举手发言】学生史远明:幻灯片事件。

    【展开:知其人】教师:对,很好。说我学医,是为了能够救治像我爸爸这样被病痛折磨的人,但是一个人身体好,思想不好了呢?正是因为看到这种麻木不仁的国人的精神面貌,才深深触动了他的神经。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他也和周作人、郁达夫几个人一起合编杂志,叫《新潮》,来发起类似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可惜当时没有什么名气,杂志社没钱,最后不了了之。同时,也被他的母亲“骗婚”,娶了个小脚女人叫朱安。但他本人孝顺,并没有忤逆母亲的意思,于是乎这桩婚姻就变成了有名无实。后来,他到北平做教育部佥事,一直呆在北平抄古碑,一抄就是十年,逢年过节都不回去。直至后来有个叫“金心异”的人,也就是钱玄同,深夜拜访他。说最近陈独秀、胡适那几个知识分子,一起办了一个杂志叫《青年杂志》,你有没有兴趣投个稿?鲁迅寻思了一下,可以。于是便出现了《狂人日记》,而正是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大家地位,也一并增加了《青年杂志》的声名与人气。

    (学生翻阅查看鲁迅《狂人日记》)

    【展开:知其人】由此,新文化运动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到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時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开始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继续前进。而鲁迅先生,始终一直走在文学革命的道路之上,他的文风犀利、深刻、幽默,讽刺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树大招风,如此一来,他渐渐被国民党反动派给盯上了,直接上了通缉名单。为了活命,1925年期间开始辗转逃难,先是跑到广州,又跑去厦门,到1927年才在上海稳定了下来。个人认为,鲁迅在上海定居的10年,是他人生当中最幸福的10年,毕竟他既收获了事业,又收获了爱情。他的文章,也从刚开始的《呐喊》《彷徨》到后来的“文明批评”“社会批评”【板书】。然而,他日渐操劳,患了肺癌,最后在1936年5月去世了。从日本医生留下来的肺部CT影像可以看出他受到了很严重的病痛折磨。同学们也可以去看看萧红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虽然他与世长辞,但他留给后人很多精神财富。比如,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等等。

    【课堂提问】教师:同学们对哪部作品集比较感兴趣呢?

    (学生自由讨论)

    【举手发言】学生吴施燃:我比较喜欢小说集《呐喊》,对《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印象深刻。

    【举手发言】学生袁俊杰:《故事新编》,因为故事很有趣。

    【意见反馈】教师:很好!同学们都喜欢看小说,有同学喜欢《野草》吗?

    【举手发言】学生袁俊杰:我喜欢《野草》!不过感觉这部散文集有点难看得懂。

    【意见反馈】教师:难就对了。毕竟鲁迅说过一句话:“我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这足以说明,《野草》具有较高的阅读难度,除非是鲁学研究者,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否则一般学习者只能把《野草》当成是美文(essay)来品读。好,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野草》这部哲学散文集的认知。

    【深入:知其文】教师:(进一步解析《野草》的出版背景、编撰特色、整合内容、装帧设计等问题)《野草》的起始篇《秋夜》,写于1924年,也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新文化运动退潮期。在面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高升,弟弟周作人的隐退等分化情况,鲁迅感受到了深深的孤寂感,毕竟当初他是听将令,没想到只有自己坚持得最彻底。然而一直意志消沉是不可以的,他便经历了自我反思,自我蜕变到自我救赎等一系列过程。自始至终,他都走在反抗【板书】的道路上。《秋夜》这篇文章通过象征手法,借景抒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同学们在相应的地方做一做笔记。

    (学生动笔做笔记)

    【课堂提问】教师:阅读之前,我们先把文章分层。给同学们5分钟的讨论时间,告诉我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讨论)

    【举手发言】学生林梓森: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枣树;第二层是第2到第9自然段,写秋夜里的各种象征性事物;最后1自然段为第三层,强调敬意。

    【意见反馈】教师:很好,请坐。接下来给各个小组10分钟的讨论时间,来一起探讨下列7个问题。如果考试考到这些问题,你将如何作答?

    (教师逐一展示7个问题,并留10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

    (小组学生自由讨论,并派代表就每一道题目作总结发言)

    【结尾升华】(通过展示2道真题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品读鲁迅的《秋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野草》,了解鲁迅。下一堂课讲的是老舍《断魂枪》,同学们提前预习。下课。

    三、案例反思

    可以说这是一堂熟练“知人论世”方法的文学鉴赏课。这堂课课程内容相对较难,但大部分学生能跟紧老师的思路,尝试性积极地回答更多问题,踊跃发言,课堂氛围活跃。笔者认为,今后文学鉴赏课的学习,也应继续鼓励学生阐发个人理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不同声音,以实现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