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美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实践探索
范文

    魏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美术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以美育德”的教育效果。文章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教学实践为例,从丰富课程设置、拓展教育形式、立足教育服务、加强主体建设这四个方面探索美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实现二者育人的合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术教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思想引领、价值追求、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一项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教育活动。高等美术教育具有科普性、广泛性教育的特点,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还是一项追求“美”的教育。著名画家艾中信认为,不培养美的情操,不可能形成一个时代艺术的高峰,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正当的寄托和健康的发展[1]。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艺术本身即蕴含着德育价值,德育又可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二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具有实践上的同构性。将美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净化心灵、美化人格的有效途径[2]。

    一、美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术可以针对不同时代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美术作品信息量大,能反映一个时代特征。例如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全民抗战的斗志,唐一禾《七七的号角》、李桦《怒吼吧,中国》等作品应运而生,艺术家将深厚、真实的爱国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射于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弘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涌现了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如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罗中立《父亲》、姚治华《黄河颂》等。这些经典作品扎根时代、扎根生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深刻的内涵、向上的生命力,而在当代,吴冠中《万里长江图》、陈丹青“西藏组图”等作品相继出现。通过美术作品,当代大学生除了感受到视觉美的同时,更能深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感受正能量,明白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获得感悟生命的能力,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美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美术的概念较为宽泛,绘画、剪纸、摄影、书法等都被纳入美术范畴。它通过可感的形象、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在培养美感、塑造持之以恒的态度、净化心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尼采作为西方现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认为艺术是一种制造“幻覺”的东西,使人到达“酒神状态”;克罗齐、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艺术是“麻醉剂”,发泄人们内心被压抑的情感[3]。事实上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即是学生情感抒发的过程。虽然每个人情感投入的程度不一致,但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情绪的表达,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这些足以证明美术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存在物质方面的担忧,但精神上却经受着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困扰,这已经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4]。可见,加强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美术教育的教育使命之一是要注重人的精神层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思想素质,以达到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三)美术可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根植于校园中,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是由校园内的人、举办的活动等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将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美术课程、美术作品展、举办美术活动,使学生从艺术的美中体验到兴奋、幸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不断调整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又造就了美的校园环境。这样的环境又会给校园内的每一位师生带来美的享受,促进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丰富课程设置

    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课程开设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而是通过美术可感的形象,创作的乐趣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艺术、人文等通识学科素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坚持开设艺术基础必修课程,包含音乐、美术两门艺术基础课程,设置了多层次的课程,如素描、色彩、国画、手工制作、中外美术史等,学院要求每位大一新生从上述课程中选出一门学至大三。即使是最基础的美术教育,也会对学生进行绘画技巧方面的训练,尤其是对于色彩和结构这两大要素的训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艺术素养和艺术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课程中增加美术作品赏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等内容,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洞察能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巩固思想政治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以美育德”的认知基础。

    (二)拓展教育形式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它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6]。所以美术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形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应强化“以美育德”的教育理念,将这种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笔者所在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每年都会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这些活动从实施以来已坚持开设了两年。学院会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在内容呈现、指导思想方面进行研究,更好地发挥艺术活动的德育价值。每学期开学初开展“百米长卷书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日开展“美术绘说话”;教师节开展“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国庆节开展“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摄影大赛”,此项活动不仅引起来了校园内关注,还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每学期末会结合美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在校园内开展课程汇报展,向全校的学生展示艺术美。活动中会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与鼓励,使学生实现对美术的深度理解,形成持之以恒的品质。综上,艺术活动开展的形式虽多样化,但都有共同目标: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家的情感。

    (三)服务意识的培养

    立足艺术服务是继艺术课程、艺术活动的进一步升华。如果说艺术活动更注重校园内部的艺术呈现,那么艺术服务就更强调与社会的对接。在新时代立德铸魂大背景下,艺术服务更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使得人和社会更加契合,在艺术服务中领略到平淡生活的美,实现与群众的互动。

    笔者所在的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会根据工作计划,进行“七色花”定向师范生乡村教育志愿者招募和培训工作。这些志愿者结合在上述艺术课程和艺术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每年暑假都会以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为立足点面向留守儿童开展支教,通过引领乡村定向师范生反哺故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支教内容将七种颜色作为不同活动的主题,涉及内容包含艺术教育、礼仪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此项支教实践活动得到了校内外广泛关注,并获中青网、泗洪电视台报道。除此之外,艺术服务会与学校周边的实际需求结合,如南京沿江小学、沿江敬老院等,向外来务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向老年人提供艺术展演等。通过实践深化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道德的敬仰,提升了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螺旋式上升。

    (四)加强主体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客体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育主体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7]。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信道、明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其次要能结合自身专业及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好思想政治课,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教育能力。而对于美术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更好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这就促使美术教师更要增强对学生的“培根铸魂”的责任使命,以高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思想政治老师还是美术老师,都应该通过实践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在反思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找到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赵海琳,翟文艳,陈靓.大学校园仪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6):57.

    [2]宫倩.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J].新西部(下半月), 2008(8):147-165.

    [3]胥璟.公共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8.

    [4]吳盛亮,李潇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路径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4):55-57.

    [5]王晓放,张彩玉.立足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 2018(5):193.

    [6]王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J]. 学术交流, 2008(1):112-117.

    [7]张敏.接受美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教育评论,2015(1):101-103.

    作者单位: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