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文今日德育谈 |
范文 | 黄露芹 【摘 要】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里不乏德育教育的可利用素材,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学经典中的这些素材对在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成长的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值得深思的。本文结合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主要探讨古今贯通的国学德育教育的方式。 【关键词】国学;德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1-0095-01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信息越来越发达,在这样的网络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大量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想偏激,精神空虚,甚至在网络的海洋中迷失了自己,不能自拔;有的青少年学生则受到社会上物欲横流的诱惑,自私自利,叛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中国乃禮仪之邦,一直被传扬的礼貌谦让、孝敬长辈等传统美德似乎渐渐被遗忘。青少年一代不振作,长此下去,社会道德将会滑坡。因此,拯救网络迷茫一代,势在必行。那有什么好办法呢?初中语文课堂中,在古文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古文,这里指古诗文,其实就是指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有的人会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会说,这些故纸堆里的语言文字离我们年代久远,有什么用呢?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在国学的经典文化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仅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有力证明,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精神领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1]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传承这样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这些国学经典的学习放在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德育教育意义。 那如何利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呢?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探讨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学教育行而有效的方法。 一、判古代案件,通晓法制常识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中提到传闻的传播,而这正与当今现实的谣言祸害是一致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网络谣言不仅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更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视,造谣者必须依法惩处。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非常喜欢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然而,他们往往缺少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并且会主动成为其传播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引入,可以设置问题以下问题——假设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们是断案大臣,你们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让学生参与到这起古代案件的讨论中,既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播谣言的危害,让他们了解到传播网络谣言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与国家安全有关,是违法行为,有可能会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对青少年来说,网络谣言还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极其容易误导青少年学生因此,利用《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故事,让青少年学生学习到一些法律的常识,也可以避免他们走向犯罪道路!因此,讲到这种寓言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时,也是让学生联系现实,从多个角度入手,说出多个很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二、诵古典诗词,培养优秀品格 我们知道,诵读经典的习惯最好在儿童时期养成,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更多的也是人格的培养,气质的形成。到了青少年阶段,初中学生的诵读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审美教育与德育一样,也与智育、体育一起,承担起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对国学古典优美诗词的吟诵,既是一种美的熏陶,也是可以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反复诵读古典诗词,读准文章的停顿节奏,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慢读懂文章的感情与主旨,继而读到文字的韵味与妙处,提高审美韵味。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便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这首诗,不仅仅是感受到了文天祥的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更是感受到那铮铮的骨气,那坚贞的民族气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结合诗人的身世与写作的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二英勇献身的精神,从而懂得“义”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有诵读杜甫的《望岳》,可以激发青少年的豪情壮志,学习那种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同样是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能让青少年学生感受到诗人那种家国情怀。还有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等等,年轻的网络迷惘一代通过诵读这些有积极意义的诗歌,定可鼓起勇气,树立人生的目标,敢于直面现实中的挫折。 三、读经典故事,学习道德模范 国学经典中有许许多多的好故事,百看不厌。好故事里面自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不乏一些英雄人物、伟大人物与古代的道德模范。无容置疑,模范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阶段,青少年学生崇尚偶像,善于模仿,可以利用经典故事中塑造的英雄人物或者是被赞颂的对象,注重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以他们作为榜样,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学《出师表》,学生心中永远敬佩足智多谋、一心为主的忠君之臣诸葛亮;学《记承天寺夜游》学生了解苏轼的怀思与豁达;学《岳阳楼记》,学生吟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 也可以分析一些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此加深青少年对人生的思考,树立远大的目标。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传世之作,而且正是以人物史传的形式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一出出历史的场面。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选取《陈涉世家》一篇,学生无不为陈胜的领导能力而折服,激起心中的鸿鹄之志。 有時也不妨让学生对古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五柳先生》,学生为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争论不休。 四、书名言警句,陶冶性格情操 国学经典的学习也可以运用誊写的形式进行。练习书法,除了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情操的培养。在书法的练习中,让青少年学生抄写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学生既要训练书法技巧,也要对这些文字有一个透彻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写出字的神韵,因此,书写名言警句,还可以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熏陶。 初中语文最新教材中收入了诸葛亮的《诫子书》,本身就是修身养德的好文章,文中的许多文字都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很大的启发。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一个“静”字,看似简单,就是淡泊、宁静,但它可以拯救那些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经不起诱惑的青少年,让他们摒除内心的杂念和干扰。唯有这样,才能不为名利所动,能够明确内心的真实想法,坚定志向,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俭”字,也能学生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孔子的《论语》里也有许多类似的句子,谈人生,谈志气,谈仁义,谈道德,书写这些文字,就是修生养性、陶冶性情的好方法。 当然,不管是古还是今,不管是新还是旧,一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都可以用。以上方法只是希望在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中融入国学经典中的优秀的传统道德,在初中的古诗文学习中更好地渗透德育的灵光,古今贯通,古为今用,以国学经典助力德育教育。 注释: [1]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1月第一版,2012年10月第17次印刷. [2]选自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三版,2012年12月第14次印刷. [3]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2016年8月第1次印刷. 参考文献 [1]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李国秘.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朱卫姝.浅谈国学经典在教学中的德育作用[J].小学生(下旬刊),2015(7):91-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