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汽修类专业“中间校”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李勤 李江波 李思思

    【摘 要】“中间校”就是介于普通高职院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培训学校,是使即将从高职院校畢业的大二(或大三)学生再次接受系统的生产性实习实践培训,使得学生真正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快速成长成才的一种培养模式。本文结合汽修行业的实际情况,对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汽修;中间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27-01

    近几年,高职院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办学规模、设备投入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在办学理念上也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创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开展了校企合作,力求切实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输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不断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展也受到了诸多限制,有政府政策方面,也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自身因素,导致很多校企合作项目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了,毕业人数增加了,但是社会上“用工难”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而言,这是一个实践技术要求很高的行业,但也是一个有很大市场需求的行业。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辆,汽修市场潜力巨大,高职院校的汽修专业理应红红火火,招生火爆,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各高职院校汽修专业招生规模不断萎缩,汽修专业毕业生从事汽修行业的比例也相当低,而汽车4S店或普通汽车修理厂却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处于长期“缺人”状态,这种矛盾非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具体原因跟维修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关。

    一、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是汽修企业最传统、最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招进新人作为学徒工培养,安排特定的师傅帮带,形成“师徒”关系。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企业的技术发展,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1.效率低,学习周期长。

    从一名新学徒成长到师傅,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培养周期长,效率低。而且学徒期间的工资是很低的,这也使得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相反如汽车销售类工作更容易上手,也更受到青睐。

    2.缺乏标准和规范。

    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原始,徒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师傅的水平和技术。而师傅的技术一般也来自于上一代的师傅传承,大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标准的培训,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并不太注重规范操作的作用,这样也会对培养质量起到负面影响,另外,也阻碍了年轻的徒弟们们向更高利润的高端豪车维修方向发展的道路。

    3.知识更新慢。目前,很多汽修厂的师傅们依然采用“经验修车法”,虽然很多汽车故障也能够解决,但是时间花费较多,维修效率低下,给客户的印象也不好。另外,汽车技术更新非常快,越来越多的控制技术应用在汽车上,传统的“经验修车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知识更新。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是办学宗旨就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汽修专业的目的也是培养汽修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但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也决定了毕业生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仍然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养,原因如下:

    1.学校管理制度及设备条件制约。

    专业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和专业技能训练时间有一定制约;另外,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实训需要,学生动手机会少,技能培养效果不佳。

    2.教师师资力量不强。

    高职院校有汽修行业从业经历的教师较少,大多专业教师既没有从业经历,也没有企业实习实践经历,个人技能水平很难满足技能培训的要求;另外,很多教师知识结构陈旧,跟实践几乎脱节,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3.故障难模拟,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汽修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和标准规范等,没有接触到真实的汽车故障检修,对检修方法和需要掌握的技能没有清楚的认识,故障模拟也很难实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中间校”培养模式的发展需求

    由于汽修企业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汽修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普通的汽修企业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去系统地培养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又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院校和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效果也不明显,但市场对汽修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中间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培训学校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资深行业经历的维修企业,或者是由该行业专家发起组建的技术联盟单位,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汽修行业人脉关系,对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有深刻的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作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中介和桥梁,自己培训出合格的技能人才,然后输出到各个用人单位。这种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短期性。

    培训的对象一般是汽修专业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集中培养3-6个月,然后由培训企业安排到合适的汽修用人单位。由于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只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的强化训练。

    2.高效性。

    培训单位非常清楚汽修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水平,他们针对性地选择项目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企业需要的技能,走上岗位之后能够迅速适应,极大地缩短成长周期,节约人力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3.实战性。

    培训过程会有真实的生产实习实践环节,真正让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快速提高。

    “中间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客观的市场供需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这种模式也是传统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补充,能够切实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合格人才,为用人单位节约人力成本,同时增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常青,吴祝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J],天中学刊,2015.

    [3]杨运鑫,罗频频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

    [4]李伟萍,李敏.“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职教论坛,2014.

    [5]王小丽,贾东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适用性分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9: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