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写景抒情诗答题突破
范文

    戴诚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从2016年开始,很多省份高考由自主命题考试并入全国卷统考。诗词鉴赏由两道题构成,一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共计9分左右,尽管分值不是很高,但是此题一直以来是许多考生害怕并且得分率比较低的几道难题之一。如何做好诗词鉴赏的两道题,下面以写景抒情诗为例,分别探讨选择题,主观题的特点及其答题技巧。

    首先,看选择题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一、历史沿革

    古代诗歌鉴赏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也一直在采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升级。

    阅读下面这首写景抒情唐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注】,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窗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

    B.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

    C.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

    D.“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

    解析B项,无中生有。“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

    二、命题实质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三、命题设误

    四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经典回顾]对下面这首写景抒情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A.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出庭院的靜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解析D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情感分析不当。“动静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其次,看主观题

    一、写景抒情诗考查角度

    景物——特点——思想感情---手法

    (意象)(意境)

    1.准确把握意象

    2.分析意象特点

    3.体会作者情感

    4.辨析写作方法

    二、常见命题角度与答题方法

    (一)题型一:意象、特点、情感

    提问方式:

    1、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美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山河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飞来飞去,沙地正暖,鸳鸯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境。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注】贞元末年,韩愈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摇役赋税,遭谗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路经湘中,过汨罗江时写下此诗。

    问:诗的首句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诗歌首句描绘了一幅忧愁感伤的画面;两岸山猿哀愁,江中鱼儿狂跳,江面波涛汹涌。

    作用:营造出一种愁惨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诗人因馋遭贬的愤懑与无奈之情。

    3、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1:“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耕图。

    问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1、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2、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二)题型二:常见手法

    1.描写手法

    (1)常见手法:①多角度:多方位、多感官、多色彩②工笔与白描③动静结合④点面结合⑤虚实结合(2)答题方法①手法及使用②表现内容③表达情感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1:①多方位: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多色彩的词有:红色、碧等;②动静结合:运用了争、击、翔等表动作的词;③点面结合:橘子洲到万类霜天,由点到面;④虚实结合: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忆过去艰苦斗争的岁月。

    答2: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抒情手法:

    (1)情景同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分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2)情景反向: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词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3)以景结情(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2017年高考)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问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答: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问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答: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三)题型三:鉴赏分析类

    鉴赏角度:

    ①解析句意。

    ②鉴赏方法。

    ③概括情感。

    (2018全国卷1)《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问: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答题角度:

    ①解讀句意

    ②(赏析方法)

    ③概括情感

    (2)参考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柳,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上面以写景抒情诗为例,分别探讨了选择题,主观题的相关特点和答题技巧。

    题材不同,诗人表达的主旨和运用的手法也不尽相同,答题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些区别。但无论什么题材的诗,都要善于借用,借助诗题、诗人、注释,它对我们有很多明示或暗示。这些句意和手法的分析,对主观题的回答有极大帮助。

    总之,要完成好答题,读懂诗歌是前提,诗歌素养是基础。读好诗歌需要厚积薄发,这与平时长期扎实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该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