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将相和》教学创新的分析
范文 李金花
相和》是一篇相对比较传统的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课本。现在再教这一课,我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觉得有很多与新课标精神不一致的地方。于是,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效果颇佳,也由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要转变观念,老课文也能教出新意来,也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一、读的训练三部曲
1.初读了解课文
我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大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个正确的把握。这些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看课文互相提出的,如: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和了?等等。学生带着简单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初读课文更有助于全身心投入学习。
2.精读进一步理解课文
精读全文突出课文的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语言技巧。特别是要求学生找出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爱国精神的语句,并进行推敲。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指定人读、赛读、分角色读等,读出课文中的意、形、情、味、神。
3.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课文
课文已经熟读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正确把握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文章的整体。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了然于胸,这时再让学生来评价人物的品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熟读精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课文是一个好办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采取学生提问与老师提问相结合的办法,问题大部分来源于学生,在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的同时,我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如,在学习“完璧归赵”时,我针对学生的提问和课文的重点词,启发学生从中选择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撞柱子?” “蔺相如真要撞柱子,还是以假乱真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撞字有什么精妙之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小组中,学生通过读书、推敲、讨论、探究,甚至争论,确实都有很深的感悟。有的小组代表说:“蔺相如不是真想去撞柱子,这是他的计谋。他看准了秦王喜欢这块玉,不会让他把玉毁了,主要目的是吓唬秦王的。”有的小组代表说:“蔺相如不会真撞柱子,因为他答应赵王,要完璧归赵。”有的小组代表则认为:“蔺相如当时有两种选择:如果秦王答应给城,他就不撞了;如果秦王抵赖硬抢,他就会真的撞上去。”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感受思考,在思考和活动中有不同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在读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中,我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读的过程中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即使是文中要求背的内容,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记活背”。《将相和》里有许多词语如“撞、拼、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都用得非常巧妙准确,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比较、理解、抄写,进而记住它们。我还尝试让他们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进行比较推敲,发现本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与巧妙之处。这些都是很好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句子学生已经读了十几遍,早已熟读,这样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了文章中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基本上没有廉颇的语言描述,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廉颇此时此刻会说些什么,会怎样做,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廉颇我会说”为主题写一百字左右的小作文,各小组最后再将自己的小作文“表演”给大家。小组的设计各式各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小组中扮演廉颇的学生说:“蔺丞相,我不应该为了个人的一点所谓的面子,和你闹矛盾,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如果将相不和,秦国趁机来攻打我们,受灾受难的还是老百姓,我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吗?现在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请你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扮演蔺相如的同学连忙扶起“廉颇”说:“廉将军快快起来,你现在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点不晚,让我们齐心协力保卫赵国,给赵国的老百姓一个永无战争的家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度极高。
在本课的结束,我用6分钟的时间开了个“后人评论《将相和》人物”会,我提出问题:“《将相和》里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同学们争先各抒己见,他们大部分都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心胸宽广;不喜欢秦王,因为他霸道欺负弱小;不喜欢赵王,因为他面对秦王的霸道软弱不够勇敢。
(责 编 肖 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