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实践三部曲
范文

    姚友良,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省级“优课”获得者,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省级重点课题第一主持人。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有关语文教育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方面的论文近二十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曾读过也未曾教过部编本选文。文本解读的阅读性质和教育性质,要求老教师和新教师都必须认真解读现行部编版文本。教师只有把握了文本的要点和关键点,才能据此进行准确优质的教学设计,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师们或通过集中进行理论专题学习,或与实践操作相糅合,开展了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文本解读的概念、意义、策略和边界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视教情而定,以取得实效为宗旨,由教科室和教务处联合负责,探索相应的校本教研体系,并总结出了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实践三部曲。

    一、备课组组织解读教读篇

    以提高课内文本解读能力

    对教读篇目,备课组要求所有教师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手写解读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再到归纳总结,从内容、思路、主旨、手法到關键词、重点句和核心段的解读,不得抄袭教参等现成资料,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只有通过阅读、感知、涵泳,使文本仿佛振响于喉舌,皆若出于“我”之心口,才能使解读着上“我”的色彩而具有新意,教学设计才能有创意。例如,解读《陋室铭》时,可从题目入手,尤其是扣住“铭”字(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以警示或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优化解读的过程,也会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韵译,将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感受铭文的音韵之美;教学中,可紧扣“德馨”,从描叙和议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操之美,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当堂背诵。起于书声,止于书声,首尾圆合[1]。

    解读文本既要从读者、教者的视角,更要从学生的视角,即教师要换位思考。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同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对于文本中教师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要考虑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解决这一困难。如解读《背影》时,教师发现“心里很轻松似的”似与人物当时的家境、个人的遭遇和精神状态相矛盾。鉴于此,可设计一个问题,即如何理解朱自清《背影》中“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辛苦的“辛”,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说:“人们总说辛苦辛苦,辛苦的‘辛不是这个‘心 ……”。一句话,之所以“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身”体“辛苦”,而不是“心”苦。由此引导学生揣摩出此时此刻父亲的心理是因尽到了为父的责任而感到踏实和满足。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许多学生觉得学习生活很紧张,有点累,但因为努力而获得了好成绩或者取得了进步,心中会有一种踏实、轻松和愉悦的感觉。这样,阅读课就因基于学生视角的文本阅读而更加厚实饱满,具有了生活气息和智力背景。

    二、教研组组织解读教学设计大赛

    以提高课外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既要体现在课内的文本解读上,更要体现在课外文本解读上。教研组定期举行课外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大赛,以提高能力为培养宗旨。以一次一种文体的方式来检测和提高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解读能力,通过解构不同文本范式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最终全面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如,读了三遍《精神手杖》后,会发现抓住题目就能读出文章的观点及论证方法。除了文题可见的喻证,正文还将例证和引证相结合,这样的论证不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还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明了文本的价值所在后,可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激情导入。播放歌曲《隐形的翅膀》,以美启悟。

    2.交流分享。分享观点、论据、论证方法及好处。

    3.质疑解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似乎放逐和失明才是成就《离骚》和《国语》的前提条件。难道挫折真的是天才的摇篮?试结合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研习和揣摩,看似逸出文本,实乃紧扣文本。

    4.学以致用。仿“精神手杖”,用“抽象+形象”相融合的二合一思维拟一个标题;仿课文,用“观点+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的结构说一段话,简谈所学内容对我们今后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表达训练,扎扎实实,有序有格。

    5.歌曲激情。以美激情,思路明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让学生学到真知识,练就真本领,形成真人格。

    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指向文本,包括语言积累、语言解读、语言运用,使课堂颇有“语文味儿”。

    三、教师自身不断提升解读水平

    并落实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底蕴。教师要多阅读,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可订阅《名作欣赏》《文史哲》《散文选刊》以及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准和解读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其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其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时,可在阅读课前,进行“美文我解读”。先由教师示范,再逐渐过渡到学生对美文的解读。如在解读《母爱的弯度》时,教师这样示范:今天我们收获的财富包括富有尺度的道德,富有厚度的母爱,富有硬度的坚强,富有力度的执着,富有温度的感动。在精心示范后,接下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解读的方法:或摘录文中的语言作分析式解读,或用激励的语气作赞赏式解读,或表达自己对文章的观点和看法作议论式解读,或综合以上作三合一式解读。但解读并无定法。解读文章,主要是有感而发,可长可短,关键是要点出文章的精华所在,提升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开展解读竞赛。这样,教师既可授人以“鱼”,也能授人以“渔”,更能授人以“欲”(即表达的愿望)。以下是一名学生解读《美好的理想》一文的片段。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结尾的陡转——用意外的答案和理由感动读者。韦霞的理想是当一名“城管员,因为这样妈妈就不用推着小车到处跑了”。主考官说“孩子,你有一个全世界最美好的理想”,因为韦霞没有用老师为她准备的答案,而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话和作文都是做人,不要说伪话,要说真话。同学们,关注现实,体验人生,思考生活,要说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只有说出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有朝一日,你说的话﹑你的作文也会像韦霞的答案一样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再比如,学到批注式解读时,师生就不再满足于過去一般的解读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文本中重要的、有价值的、精彩的丽词佳句幽段,从思想感情﹑前后照应﹑表现技巧﹑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或进行概括式批注,或进行感想式批注,或进行赏析式批注,或进行质疑式批注,或进行联想式批注,或进行补充式批注等,从而实现对文本多角度的深入的更高水平的解读,由此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如一名学生对《爱的味道》一文的批注式解读。

    (倒数第三段,略)“我的爱变了味”,具体体现在何处?作为双音节的一个叠词,“爸爸”这个称谓含有尊敬﹑亲切和喜爱之意味;而单音节的一个“爸”字,则更多地蕴含了“生冷”和“关系的不和谐”这些意味在里边。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读文,要像老师告诉我们的那样,披文以入情,透过一些关键词,品味文中人物的感情及其变化。

    (倒数第二段,略)这段中的“雪花”仅仅是雪花吗?“我”像不像这雪花呢?“寒冷的季节”喻指家庭的冬季;“天堂”喻指幸福的家;雪花“一身的寒冷”,喻指作者身心的寒冷,尤其喻指其心中的寒冷;雪花“漫无目的地寻找家的风向”,喻指文中的“我”茫然不知温馨的幸福的家在哪儿。

    (倒数第一段,略)接着上一段,继续化实为虚。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幸福的身影:父母是那样地恩爱,他们彼此是那般地依恋;一家人春日里踏青散步,夏雨里爸爸和妈妈共撑一把伞……化虚为实地解读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充盈着爱的往昔岁月的眷恋,对现实家庭破裂的伤感,更读出了作者对未来家庭之爱的渴望。

    (全文,略)全文虚写和实写相映成趣,尤其是结尾的两段,化实为虚,融情于景,含蓄蕴藉,颇可玩味,值得借鉴。

    随着阅读教学的不断推进,教师对学生文本解读的层级要求可以逐渐提高,包括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将使学生的解读能力愈来愈强。引导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引用于漪老师的话就是“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解读实践中切实得到提高”。

    阅读在日常,解读在经常。由“他要”解读到“自能”解读,由教师“自能”解读到学生“自能”解读,随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语文教育也将变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姚友良.《陋室铭》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8(10):49-51.

    (责任编辑 郭向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