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
范文 | 贾建清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及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正在日益增长。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越来越需要在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的综合性活动中进行。正如控制论的提出者维纳所说:“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笔者和几位教师一起,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尝试打造多学科的融合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将以一节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的融合课为例加以说明。 一、改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摒弃固化的教学思维,大膽设想,并在教学过程中勇于践行。多学科融合是促进形成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本堂融合课的筹划阶段,笔者和其他几位教师通过多次磨课,确定了授课思路,即将南宋和北宋豪放派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以更好地品味词人的情怀,然后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探究两宋词人爱国情怀产生的原因,并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从政治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当今国内外形势,放眼生活、放眼世界,感悟爱国情怀。其授课主线是“爱国、英雄”;授课思路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授课时长为90分钟左右,涉及语文、历史、政治三门学科的知识,并关联到古今中外许多的人和事。在教学上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跳出所教学科的藩篱,具有整体观和大局观,努力促进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堂教学表现出一种高度的默契。 二、目标明确,提高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 学科融合应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展开。只有这样,才能使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形成清晰且明确的思路,使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可以沿着这条路线进行。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的头脑中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若教学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就需要对该学科进行有效融合,而不是为了融合某个学科而更改教学设计。因此,学科融合课应是相关学科的自然介入和参与,不能牵强为之。 基于以上思考,授课教师把这节课的主题词定位于“爱国、英雄”。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纵观古今,思考“什么是爱国精神”“现在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这节融合课以学生们大声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拉开了帷幕,琅琅的诵读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紧接着,教师依据学生的选择,把他们分为支持辛弃疾的“辛派”和喜欢苏轼的“苏派”。在这一环节,学生们成为自己所支持或喜爱的词人的代言人,从画面感、历史厚重感、人物塑造、形式手法等方面对“苏词”和“辛词”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思考:同样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两个词人是否有情感上的差异?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苏词”苦中有乐,含旷达之情,而“辛词”苦中有愁,蕴愤慨之意。在解答二者为何会有不同情感的问题时,历史教师走上讲台,带领学生对两宋词人的爱国情怀进行了探源,回应了学生课前的几个问题。教师引经据典,用《论语》和《礼记》中的句子来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两宋词人会在仕途坎坷的境遇下始终不改爱国情怀”。学生经过思考,表达了“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对文人、士大夫有浸入骨髓的深刻影响”的认识。在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下,学生理解了两宋词人由于时代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道德修养的不同、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当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他们深切的爱国情怀。当历史教师开始带领学生探究《鹧鸪天·西都作》和《相见欢》的个人情感体现与时代的关系时,语文教师再次走上讲台,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这节学科融合课以这种方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以问题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问题解决中。在这堂课上,由古思今,政治教师请学生们思考:在如今科技高带发展、经济富足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需要爱国?学生认为,爱国是必须的。全班学生还分成了两大阵营,就“邓稼先等科学家牺牲自我的奉献到底值得不值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自由分成支持派和反对派两个组,从人数上来看,双方势均力敌,大家开展了激烈的探讨,表现异常踊跃。在讨论中,师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问题的思考得以进一步深入。在这节融合课上,学生和教师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到古人的爱国之情;更是回归经典、追根溯源,找到了古人爱国精神的思想根源。这使学生再一次审视当下,考量自身。总体看来,促成了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也是对传统的致敬。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地和授课教师进行讨论。这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思想上的冲击是巨大的,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只有让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让生生、师生间形成思想的沟通与碰撞,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反观以往的教学,普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这使学生只能被动接收,学习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改变后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需要;教师作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对学生适时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并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与认识。 总之,这堂融合课达到了一定的思维深度,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思想的碰撞和交锋,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课堂上稍纵即逝的一些思维火花,有时候教师未能及时捕捉,错过了教育时机,未免令人感到遗憾。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要追求“更好的课永远是下一节课”,大胆尝试,不断总结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将人文与科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打通学科之间的隔离,切实培养通文晓理、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中应大力推进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发挥学科融合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任何一项认知活动都不是靠一门学科的知识就能轻易完成的。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探究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责任编辑 ?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