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有效整合的措施 |
范文 | 陈海林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这一维度。我们可从“五情”入手,带上“情谊”,创设“情境”,增添“情趣”,激发“情韵”,种入“情怀”,如此,才有望打造出有“意味”的课堂,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五情教学;有意味;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11B-0008-02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驱动课堂教学有两个轮子:知识传授和情感交流。从“五情”入手,以人为本,循“情”而导,会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文性、趣味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涵养儿童的心灵,让课堂变得有“意味”,从而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一、带上“情谊”,建立语文课堂师生间的自由点 教与学应是积极对话、思维碰撞、智慧产生的过程,是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但走进课堂,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们会将自由表达权渐渐收起。到最后,很多时候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舞”。这是为什么呢?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来分析,低年级时,儿童的心理正处于萌芽阶段,他们会毫无拘束地去表达,去想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渐渐成熟,同时也变得敏感起来,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有所顾虑,于是习惯了旁观、等待。教室不是冰冷的知识交易市场,而应是一个温情的所在,这里可以有欢声笑语,有情感交流。在上课前,教师设计一个轻松有趣的话题跟学生聊一聊,就可以增进师生情谊,舒缓学生的紧张、疲惫心理,为课堂创设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多样的角色:严肃的老师、慈爱的长辈、贴心的朋友、同行的伙伴。这样的课堂有纪律、有关照、有温情、有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产生疏离感、陌生感,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学习。 只有让学生消除了拘束感,他们才会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将消极“待授”变为思想的主动碰撞,将教师的“独舞”变为师生“共舞”,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有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意味。 二、创设“情境”,搭建抽象文本与学生经验的融合点 文字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它带着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穿越时空呈现在儿童面前。从儿童的视角看,这些文字中藏着一种陌生的抽象感。创设“情境”是进行优化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借助想象,进入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从而换位体验,思古接今。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这样创设情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也到过哪些人家,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然后让学生换位为“即将进京赶考的书生”“商人”和“朝廷三品官员”,问“你会记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月色吗?你当时在干什么?”王老师通过画面和声音以及人物身份信息让情境具有了可见性,学生迅速入境,立刻领会到书生忙于夜读赶考,商人为生意或喜或忧,官员公务缠身,怎会去留意某一天的月色呢?只有赋闲的苏轼才有此闲情逸致,他就是“闲人”。王老师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与几百年前的月夜邂逅,仿佛看见了那晚的画面,一下子走进了苏轼的心境。 创设情境就像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抽象文本与切身体验产生共融,这样,学生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境。这样的课堂就会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味。 三、增添“情趣”,寻找严谨学术与寓教于乐的平衡点 语文既具有语言文字规范的严谨性,又有文化艺术的开放性。语文的教学一方面要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也要关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做一些情趣化的设计,让语文的表达更形象、趣味化,这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识字教學中,设计一些儿歌,编一些故事,不但能吸引儿童,而且生动形象,有益于高效识记。管建刚老师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在讲解“围绕”的写作方法时,将自己比成中心句,几个学生代表分写的成分,问根据课文结构该怎么站。 学生一个个围在管老师身边,并随之移动。这篇文本的结构严谨有序,直接告诉学生这就是“总分”,是常用之法,但管老师别出心裁,以身代文,将文章结构直观化,再让学生参与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亲身实践,更深刻地掌握了写作方法。 可见,在教学中增设一些“情趣”,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无趣为有趣。我们要找到严谨学术与寓教于乐的平衡点,巧妙设置,这样就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会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 四、激发“情韵”,点燃作品与学生思想认知的共鸣点 爱美、向美、追求美是人之本能,如能将这种本能的追求导入对人的培养,产生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影片 《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老师克莱蒙帮助那些“品行恶劣”的学生重获良知,走出阴影,依靠的就是音乐的力量。 语文之美无处不在,色彩之美,结构之美,修辞之美,思想之美……唐诗的韵律之美,宋词的情境之美……这些美能直抵人的内心,带来心灵的愉悦。教学中就应该关注这些美的元素,让学生去读,去发现,去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情韵”。 比如赵志祥老师在教学《敕勒歌》时,让学生学习古人的腔调反复诵读,由内而外感受天的苍茫,草原的辽阔。赵老师又将这首诗用金文、小篆、甲骨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识读。还带着学生去欣赏《敕勒歌》的各种曲调,整堂课就是一场学生与民族文化的偶遇。古语调、古文字、古音乐激荡了学生内心的北朝民歌“古韵”,并以“敕勒歌”为出发点观赏了整个中华文字的变迁,这是一趟多么富有情韵的旅程。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文学家、美学家、哲学家。一片小小的叶子会让人感知四季的变化,一粒小小的种子会让人看到生命的力量……让儿童亲近自然,能够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情韵”就会油然而生,思想认知也会得到提升。 激发儿童的“情韵”能让学生与文本中的情与思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最真切的感悟。而充满“情韵”的语文课堂能让人感受到“诗与远方”的意味深长。 五、种入“情怀”,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拓展点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播种的过程,这是一种“情怀”教育,教学设计的优化,就是要增强这种情怀的力量,让种子更有生命力,在儿童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名人传记、历史著作、科普文献等都是浩瀚的资源,在教学中以现有文本为引子,适当打开这些名著的入口,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可以满足他们的“情怀”需求,将他们的语文学习带入一种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 比如学习《虎门销烟》,就要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打开历史的入口,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阅读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让他们看清历史真相,了解民族的辛酸,吸取历史的教训,重新审视当今的社会与世界,这是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中,种入“情怀”,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有价值,对儿童的影响更加深远。 儿童的成长远不止在课堂之上,“情怀”教育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永动力”,有了这种能力,语文的课堂就可以拓展到图书馆、互联网、大街小巷……“情怀”是自主学习的力量之源,它可以打通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壁垒,将被动学习变为积极探究。语文课堂有了“情怀”就多了一份“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意味。 时代在关注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语文课堂不应只有知识的传授,它还应是富有情谊、设有情境、含有情韵、充满情趣且播种情怀的地方,这是一片芳草地,是穿越过去通向未来的中转站,也是我们教师创造自身价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想园。 从“五情”入手,就一定能让教育行为变得更有“意味”,就一定可以寻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张兴.教育通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