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积分制”在高职工作室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
范文 | 马昀 [摘要]“积分制”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明确学生在工作室的行为及成果与积分之间的关系,适应工作室课程的机动性、灵活性强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市场化的工作室实践平台、优化工作室课程管理与运行机制、探索实施“积分换学分”弹性学分制等路径,构建基于积分制的工作室管理体系。 [关键词]积分制;工作室;弹性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270-02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得到了高职院校的广泛认可。但由于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1],使得“真刀真枪”的实践项目跟着市场的节奏走,而不是按照学校既定方案按部就班地完成,具有机动性、灵活性较强的特点,给工作室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本课题组从改革工作室课程组织与考核方式入手,探索“积分制”在工作室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分制工作室教学的几个特征 所谓积分制就是根据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学生在工作室的行为及成果与积分之间的关系,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并累积计算,在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时,即可以兑现相应的学分。采用“积分制”管理的工作室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授课对象不固定。工作室实践项目大多来自于企业和市场,学生团队往往会根据项目要求的不同而动态组合与调整,学生在完成阶段性项目任务后,很可能加入其他工作室团队开始新的任务。在面临综合性项目任务时,又往往需要由一个工作室牵头,多个工作室跨团队联动完成。 2.修学时间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工作室招聘的时间节点,在某一时段加入工作室团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既可以在一个工作室工作一年以上,也可以修学几个月,完成项目后申请退出,或申请加入其他工作室。 3.课程学分不固定。學生在工作室根据工作业绩获得一定的积分,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加入不同的工作室,完成不同的项目任务获得的积分均可累积计算,并根据相关机制转换为数额不等的学分。 4.评价主体不固定。对“真题真做”的工作室项目,学生的实践成果必须接受市场的验检,能否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成功转化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主要依据。对工作室课程的评价主体,必须引入包括企业和市场客户在内的第三方人员。但是不同工作室的不同项目,企业和客户的变化很大,使评价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评价标准不固定。工作室包括教师工作室、企业驻校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等多种类型,工作室的实践项目大小、难易程度不一,工作室的项目团队中既有大一“新手”,也有大三“老生”,很难用固定的、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 二、构建基于积分制的工作室管理体系 (一)建设市场化的工作室实践平台 以课题组所在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以家用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艺术设计等专业为依托,建成了以“时尚创意园”和“设托帮”设计交易网组成的线上线下同步运营的双实践平台。 时尚创意园由企业研发机构、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构成,工作室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进行运作,具有市场运营与人才培养双重职能。学生与工作室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跨班级重构项目团队,确定导师,形成师徒关系,并参与工作室项目。工作室项目来自于市场真实任务,师生工作团队按市场化方式开展有偿服务,通过技术服务项目获得相应收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设托帮网”是政、行、校、企合作共建的“威客”平台,企业将设计需求标价悬赏,学生团队通过悬赏系统和交易系统完成任务,通过市场化竞争中标并完成交易。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线上线下联动,企业任务非常快捷地从线上被导入线下,成为创意园工作室的实践项目,完成的作品再上线几乎零成本地发布出去。学生在投标、中标、交易的过程中,参与真实的市场竞争,获得真实的回报。 (二)优化工作室课程管理与运行机制 1.开课申报。“工作室项目实践”为一种类型的专业选修课程,由工作室负责人申报,经学院批准后方可实施。具体课程名称由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工作室项目特点拟定,该课程跨学期实施,随到随学,不设固定开课时间和固定学分。 2.双向选择。各工作室自行开展招聘活动,也可以由学院举办工作室与学生双向选择会,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与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室。各班级专业导师向学生讲明该课程开设的意义以及课程实施的方法与要求,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室。学生填报志愿,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跨班级重构项目团队,确定导师,形成师徒关系。每个工作室的学生团队数量在20人以内为宜。 3.课程实施与管理。工作室具有市场运营与人才培养双重职能,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灵活安排学生在工作室进行项目实践。学院在工作室统一安装网络打卡机,学生凭校园卡出入,学生出勤情况实时传送到管理部门。工作室建有导师团队,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混编而成,发挥导师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项目任务,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耳濡目染,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完成本工作室阶段性工作项目后,提出申请,转入其他工作室学习。 4.课程考核。建立工作室绩效管理系统,工作室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工作业绩,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计算积分。管理部门负责接收各工作室动态业绩数据,动态掌握各工作室的状况,对各工作室的教学业绩与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形成相对科学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对学生在工作室中所进行的探究学习及自主学习实现量化考核,并作为对工作室进行激励和管理的依据。 (三)探索实施“积分换学分”弹性学分制 1.提供多条积分获取途径。(1)出勤率评价,学生携带校园卡刷卡进入工作室实践,结束刷卡离开,系统自动记录进出时间,将学生在工作室岗位实践的时间置换成一定数量的积分。(2)过程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在工作室表现良好,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积分。(3)业绩评价,学生完成工作室项目任务,参加各类知识技能竞赛、考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等取得的成果,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业绩情况,计算一定数量的积分。 2.建立积分标准。工作室积分制管理的核心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还要能够很好地体现各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以我院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将学生在工作室完成作品数量、成交数量、交易额、客户评价等业绩情况以及与客户有效沟通、宣传推广、出勤情况等综合表现,制订相应的赋分标准。 3.实施“积分换学分”的弹性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弹性的、应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管理制度[2]。工作室课程采用“积分制”进行管理与考核,学生在工作室获得的积分存入学生的“积分账户”,学生在校期间内不同时段、不同工作室获得的積分均可累积计算。设立“积分换学分”的机制,如每达到50个积分,转换为0.5个学分。该学分可以置换其他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积分制在工作室教学管理中的意义 我校纺织服装类、艺术设计类专业试行“积分制”工作室管理机制以来,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1.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工作室课程实施积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工作室,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业计划,自主参与各种不同的实践项目,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积分制与传统课程“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不同,学生可以有自己选择的空间,选择相应的积分获得方式、获得方法,选取学习内容和形式。这种双向的、互动的管理模式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积极作用。 3.有利于工作室管理与考核的规范化。通过积分制,对工作室的实践项目运行、管理、考核进行规范,对学生参与项目实施的成效进行了量化,学生获得积分必须执行严格的测算标准且履行完整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工作室教学的效果。 4.有利于提高工作室的竞争力。由于工作室项目,尤其是企业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的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突击性的特点,项目实施的时间、参与项目的人员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按照常规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组织实施。实施积分制考核,赋予了工作室很大的自主管理权限,有利于工作室有机调配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因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使其成为一条值得推广的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培养途径。对“积分制”工作室课程管理机制,我们还处于研究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它的优势,避免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胜强,蔡龙,杨博.“工作室”培养模式下土木专业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安徽建筑,2017(12):210-212. [2]刘占柱,姚丹.弹性学分制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7(1):124-1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