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空心病”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范文

    田文海 刘春丽

    [摘? ? ? ? ? ?要]? 社会“空心病”是当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精神疾病,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实际上却不同于抑郁症,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由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空心病”产生的原因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自我同一性)、压力过低、目标缺失、三观不正等有关,在探讨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教育为本、预防为先、关爱为主、建立档案等方法来减缓“空心病”的发生率和减轻发病症状和程度。

    [关? ? 键? ?词]? 空心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我同一性;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022-02

    2016年,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博士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演讲时提到“空心病”,他表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北大新生中,有不少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或有厌学情绪,其他一些高校的调查显示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徐凯文博士把这种现象称为时代“空心病”,是一种有抑郁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却又不是抑郁症的现象,而且有自杀倾向,用传统治疗抑郁症的方法难以起效或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發现此类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遭受过明显的躯体创伤或心理创伤,其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个人生活环境优越,但是进入大学后却感觉学习无意义、生命无价值。也有些研究者把这种精神疾病归咎于因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并认为这是当今社会最严重的精神危害之一。

    一、可能的形成原因

    社会“空心病”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形成的,与个人的成长过程、家庭培养方式、学校教育成效、社会价值观多样化都有直接的关系,具体归纳如下。

    (一)目标缺失,方向不明

    迷茫的青春,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原本也是人类社会正常发展规律之一。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刚刚高中毕业,进入大学,虽然经济上还没有独立,但是踏入高校,离开父母的直接约束,结束了高中阶段紧张到快要崩溃的学习与生活,突然之间到来的自由使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证明自己,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证明,想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却不知怎样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却不知该从哪里开始。苦苦思索,也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寻不到价值和意义,产生了焦虑和烦躁情绪,但往往越急越乱,越不能静心思考,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发展成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的心理精神障碍。

    (二)压力缺失,动力不足

    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众所周知,压力会使人产生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若压力超出个人承受范围,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退缩,甚至走向极端,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丝毫没有压力也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如果没有压力,人就会不自知,变得慵懒、不思进取、丧失动力,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失去存在的成就感、价值感,会导致空虚、无聊、迷茫、焦虑、情绪低落和生活无意义感。适当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三观”不正,生活无味

    “空心病”又被一些研究者称为价值虚无主义,认为是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一种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在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大学生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价值观缺失与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与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直接相关。

    首先,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价值观的形成。个别家庭中父母奉行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到大学之后,容易形成“三观”不正或价值观缺失,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最后,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流于形式,通常只是教授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顺利通过相应的考试,对学生的德育与“三观”养成教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甚至一些学校中个别教职员工教授的知识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并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也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再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自媒体走入寻常百姓,人们时刻受到不同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在信息过载的社会中还没有学会辨别良莠不齐的信息,还没有学会避免不良信息、筛选有用信息,缺乏主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容易造成价值观混乱或缺失,导致所谓的价值虚无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不明朗,就会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迷茫、孤独、无助,感受不到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四)自我同一性发展不良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3],它将为成人与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Marcia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自己的情绪、性格、生活、学习、工作、为人处事的风格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少年这个时期获得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就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学习、生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挫折和挑战。如果青少年没有及时将这些层面整合起来,或者整合不良,角色混乱就发生了,就会形成迷茫、空虚、情绪低落,感觉生活无意义、生命无价值。

    二、目前的应对策略

    如何才能让这些处于所谓“空心病”状态的大学生或青少年尽快从这样的状态中走出来,或者提前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经过广大心理学者、社会学者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面对或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一)教育为本

    1.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空心病”又被称为价值虚无主义,由于价值观缺失所致,所以当务之急,要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与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做到全员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培养工作,逐渐把学生拉回正常的生活学习中。

    2.加强理想目标教育

    “空心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因为学生一时没有了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所以才会感到空虚与迷茫,这个时候,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制订合理的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的目标,就不会再迷茫与空虚,在为实现理想目标的奋斗中,就会感到快乐与充实,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所以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或职业规划课设置,及时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生涯规划,是治疗或预防“空心病”的重要因素。

    3.适当增加压力和挫折教育[4]

    “空心病”的形成,可能的原因之一,当学生考上大学之后,突然没有了高考前的压力,人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并不能轻松生活,适当的压力才更有利于成长,负重才能更好地前行。学校和家庭应当安排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压力,感受到挫折,并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得到认可与奖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艰苦,感受到生活的艰辛。生活中虽然充满阳光与温暖,同时也并存着阴暗与潮湿,生活不易,每个人都需努力前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不是自己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不会懂得珍惜,也不可能体会到生活的苦难与奋斗成功的快乐。当然,压力和挫折教育的安排,也要合理与适度,不能过于容易,也不能过于困难,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4.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政府对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文件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且不少于32学时。通过该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素质水平,识别和应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预防为先

    心理问题还需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由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才能更稳妥、更有效,“空心病”需要通過心理调适和矫治,如果个别发展到严重的精神类病症,需要及时请精神科医生介入,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构建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混乱,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症状,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可以明显减少自我统一混乱的发病率,可以明显减轻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症状,降低“空心病”的发生率。在学校中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项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辅导来帮助学生及时构建自我同一性。

    2.提升自我效能感[5]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团体心理辅导或个别心理咨询,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提升成就感,找到生活、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三)关爱为主

    一些“空心病”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遭遇过严重的身心创伤,有些学生家庭的生活条件还比较优越。“空心病”出现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情,疏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关爱和精神交流,只注重对孩子金钱、物质方面的供给。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三观,形成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或价值虚无主义。

    (四)建档为用

    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每年的新生报到后,学校都会及时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在日常管理心理咨询中发现的严重心理问题案例,需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录入个人心理档案。这些资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内容的选择和侧重点的安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心理健康科研项目提供了数据支撑。相关心理资料的保存与使用,都应遵守心理保密原则,确保不会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总之,既然“空心病”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就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空心病”的产生有其客观社会历史条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情况,短期内不可能改变,单凭少数的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倡议家庭多关爱孩子,社会应该弘扬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空心病”的发生率,减轻“空心病”的症状,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凯文.时代空心病:功利化应试教育之祸[EB/OL].http://mt.sohu.com/20160818/n464793341.shtml,2016-08-18.

    [2]徐凯文.三成北大新生竟然厌学,只因感染上了“空心病”?[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61106/n472411046.shtml,2016-11-06.

    [3]刘玮玮.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李姝.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4.

    [5]杨光.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