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英语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范文

    彭新竹

    [摘? ? ? ? ? ?要]? 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视角,建议将行业或企业不断更新的职业实践活动纳入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领域,改变传统的单一以课本为课程资源传递内容的单调模式,变静态封闭的课程资源结构为动态持续开放的课程资源结构,将所吸纳的行业或企业有价值的、不断更新的职业活动资源和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环境整合,进行创新生成,使这个生态化环境继续保持动态平衡,以此来探讨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新模式,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 ? 键? ?词]? 生态化整合;动态开放;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8-0036-02

    一、研究综述

    在国内,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了一系列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这些纲领性文件初次提出“课程资源”,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此后,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研究在外语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吴刚平(2001)从课程实施角度指出“狭义的课程资源”和“广义的课程资源”的概念,前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后者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徐继存,段兆兵,陈琼,2002)。“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范蔚,2002)。“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2002)。对“课程资源”概念的梳理可见,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

    2006年,吴刚平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视角指出教育教学实践应引入动态课程资源的观念,指出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困惑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应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的课程资源。朱志平(2007)在其博士论文《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中对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了分类,并从不同的视角详细论述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基本特征,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搭建了基础。曹进,王灏(2007)探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外语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资源分散、配置不当、观念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闫涛(2008)通过试验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资源和途径。蔡卫华(2013)开始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际研究,开发模式为“由上而下”(top—down)的开发即主要支持“专家生产、学生消费”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只是单纯地向学习者呈现课程资源学习内容,没有与学习过程或活动建立联系。张艳,许竹均(2013)对高职院校外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少数高职外语教师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虽然他们中也有人在教学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但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过程缺少互动性的实践活动资源。

    研究综述,我们发现研究者对英语课程资源概念界定等理论研究比较系统,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动态课程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因也开始有所涉及,但是他们主要是基于理论的角度,倡导将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纳入课程资源动态建设领域,未涉及学生未来职业环境和职业活动,且实践性开发动态课程资源的案例却不多见,基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更是缺乏。

    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视角,探讨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新模式,以此来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动态课程资源

    伴随着信息技术融入外语课程领域,它改变了外语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外语课程以课本为课程资源唯一信息来源的传递通道,创设了一个广泛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虚拟的外语泛在学习环境,自然地打破了传统外语课程系统环境的平衡。要使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自然地整合并保持和谐,就应以生态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外语课程教学:信息技术这一要素进入外语课程,自然也应使其发生作用,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生态化和谐环境,这样才能使外语教学系统自然地维持并发展下去。要构建和支持这种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环境,能否提供丰富和优质的课程资源,实现学习信息资源的持续性、开放性链接,保证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课程学习资源,将直接影响这个生态化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三、高职英语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意义

    (一)高职英语语言教学更具生命力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外语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不但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没有宽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环境下,外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资源仅仅局限于课本是不足够的,要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正确的语言输入和丰富的语境,其未来课程资源建设应从单向以课本信息来源模式向多源头信息产生模式转变,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研究将学习者未来职业实际工作岗位、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资源的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为了实践”,职业领域不断更新的实践活动成为动态课程资源源泉,“产教融合”赋予语言教学无限生命力和应用空间。

    (二)为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2009)指出:“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制定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框架表,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与资源,体现工学结合的原则。”因而以未来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英语内容和资源为主线,随着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吸纳行业或企业社会实践中有价值的资源内容,关注内容与活动的融合,使课程资源在运行时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继而创设动态开放性的高职英语课程资源结构,形成一个开放动态的校内和校外课程学习资源体系,可以为高职英语课程及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实际参考。

    四、高职英语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特点

    (一)建设主体多元性

    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生态化整合环境,创设一个未来泛在学习环境,采用“语言教师+专业教师+行业或企业专家”多元主体协同开发新模式,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参与,群建共享,倡导相关行业或企业进行跨组织、跨学科的协同资源开发和合作,吸纳行企专家深度参与,紧跟职业实践活动领域和企业人才需求,“多源头生产”开发满足行业、企业岗位群需求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二)开发模式自下而上性

    改变传统“由上而下”(top—down)的课程资源研究模式,传统模式下课程资源只是单纯地向学习者呈现学习内容,没有与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导致资源生产的速度过于缓慢,无法满足海量化资源建设的需求,资源更新周期过长、资源内容过于固化,也无法及时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贴近学习者需求。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建设采用“由下而上(down--top)”课程资源研究方法,“校行企互动”“共建共享”,研究和开发基于行业或企业的英语社会实践活动的信息化动态课程资源,紧跟行业或企业知识更新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从而达成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

    (三)生成资源动态开放性

    高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创建了大量微课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线上动态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持续性链接,为高等职业英语教育创设生成了一个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智能资源空间中提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的泛在学习环境,保证了学习过程链的延续和延伸。“校行企三元”合作开发课程及课程资源,隨着行企不断更新的职业领域实践活动,变静态封闭资源生成模式为动态开放性持续增补性模式,形成无限扩展的动态开放的资源生成链条,使课程及课程资源充满活力和生机。

    五、应用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意义更为深远。开发新鲜而充满活力的动态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升课程实施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动态开放性课程资源开发是多向和多源头协作模式,因而这个开发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发展,教师教育智慧发展和专业发展,同时更能促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升发利用[J].教育科学研究,2002(3):32-34.

    [2]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45-48.

    [3]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用)[Z].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69-71.

    [5]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18.

    [6]闫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外语综合技能训练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4):26-30.

    [7]张艳,许竹均.高职外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0):80-85.

    [8]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