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
范文 | 谢梦晴 [摘? ? ? ? ? ?要]?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南宁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将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应用技术人才的输送质量。剖析南宁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标准化和差异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增强课程教学的延续性和实效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 ? 键? ?词]? 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28-02 南宁学院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均有50%以上在北部湾城市群就业,较好地体现了学校“立足以南宁市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的服务面向定位,为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近年社会转型压力加大,企业“无人可用”和毕业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加深,南宁学院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毕业生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观念偏差,反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及相关工作的实效性不足,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尤为重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否切实有效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将一定程度对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 一、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 南宁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近五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总共38学时,2016—2018年,网络理论24学时,线下指导12课时(大一、大四分别6个学时),采用大班教学模式。2019年修订为14个网络理论学时,24个线下学时(大一、大二、大三分别8个学时),采用小班教学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2017-2018学年,共35名授课教师,51.4%来自学工队伍,34.3%来自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行政人员,14.3%来自各教研室及实验室专职教师。2018-2019学年,共47名授课教师,51.1%来自学工队伍,23.4%来自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行政人员,25.5%来自各教研室及实验室专职教师。 二、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标准化不足,难以确保延续性 近五年,《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大纲进行了三次修订,但缺乏针对教学大纲面向教师队伍的整体性解读和授课培训,特别是2019年修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部分教师对大一、大二的授課内容界定不清晰,教师自定义授课内容,导致学生在升学年、换老师的情况下所学课程内容不延续。 大一学年以学生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为结点,但每个授课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格式、提交方式的要求不统一,这将导致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流于形式,在下一学年得不到评估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书将失去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缺乏完善的任课教师培训机制,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近三年,职业生涯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仅有1次,缺乏完善的任课教师培训机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大部分来自学工队伍,而辅导员的流动性较大,导致每年都有部分零经验、零培训的教师参与授课。本门课程对教师的职业经验没有要求,授课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模型体系、实践运用能力差异较大,导致不同教学班级的授课内容及授课质量参差不齐。 (三)课程实效性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聚焦在职业生涯规划流程的前半部分,即自我认知、环境分析、目标确定、制定行动方案,以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为课程结点。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流程是一个闭环,缺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和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聚焦在计划事件的规划,忽略非计划事件的应对,但是长期的职业生涯是难以预测的,在现实中也基本无法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方案逐步实施,因此一旦遇到职业环境变化,学生就会措手不及,表现出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的失望。毕业生表现出的就业焦虑和迷茫,以及对职业环境变化的不适应,表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不足,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准备。 三、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 1.合理分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线上、线下学时 南宁学院网络课程的探索起步较早,但大部分学生对于线上课程不够重视,存在挂机、用刷课软件刷课等情况,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线上、线下课时分配上,应充分结合历年线上课程教学效果,可适当减少甚至取消线上课程。 2.完善课程内容设计,增强课程内容的延续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以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为结点,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循序渐进地贯穿到大学四年,使课程内容具有延续性。 (1)大一学年:职业“觉醒” 第一:强化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将自我职业发展同国家命运和地方发展结合在一起。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政内核,赋予了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时代意义。南宁学院毕业生的思想层次,将一定程度影响未来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当代大学生受世界多元文化影响,形成了复杂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更是充斥着强烈的个人喜好及个人利益。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思考并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应当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合在一起,努力培养担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第二:结合理论模型,引导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自我认知,教会学生进行环境分析的维度,帮助学生建立学业目标和短期的职业目标,指导学生按照全校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方案,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意识“觉醒”。 (2)大二学年:规划“审视” 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以及职业观的逐步形成,大二学年应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大一学年制定的行动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环境变化,重新评估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及行动方案。建议结合澳大利亚职业生涯规划“蝴蝶模型”,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对非计划性事件的应对训练,培养应对非计划事件的能力,使课程教学更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未来求职、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事件。 (3)大三学年:职业“探索” 随着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差异化的专业期待,部分学生坚定了专业选择,部分学生产生了专业质疑。大三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结合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专业在地方发展的趋势及政策进行解读,对往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开阔自己的职业视野,拓展职业选择的类型。 (4)大四学年:职业“实践” 大四学年,学生即将进入职场,教学内容以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初期适应为主。同时鼓励学生投身国家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放宽心态,坚定信心,通过个人努力脚踏实地积极适应职场生活,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转换。 3.完善任课教师队伍培训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和差异化,要求任课教师具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以及较丰富的职业经验,但具有企业任职背景或“双师型”教师在本课程的师资结构中较为匮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延续性,要求任课教师的稳定性,但同一教师连续四年承担同一专业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授课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不高。因此,必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培训机制,明确每学年授课内容及全校标准职业生涯规划书模板的讲解,保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学中的连续性;对传统的职业生涯知识模型和先进的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学习,教学方式方法与时俱进,保证教学质量。 (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差异化 1.关注职业环境变化,紧扣地方政策及专业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是一门面向所有专业的公共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应该具有差异化,如适当对相应专业在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分析,解读“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经济自贸区”等国家政策给毕业生在地方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介绍地方人才引进政策等。课程内容应随着国家及地区政策的变化,实时更新对职业环境的分析,使课程内容更符合学生的专业实际。 2.注重课程的互动性与实用性 课程内容应在各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模型运用到实践中,注重与学生互动,为學生答疑解惑,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真正运用理论模型进行自我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行动方案。 3.个性化、差异化的课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课上教学+课后服务”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以外,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咨询中心”,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导入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及行动方案,建立学生档案,组建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比较扎实的教师及专家,开展线上(在线答疑、在线咨询、话题评论等)+线下(一对一咨询、主题沙龙等)活动,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化、全程化。 四、结语 地方性应用技术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应用技术人才支撑,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标准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端正学生的求职观,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高艳,王瑞敏,林欣.基于生涯混沌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J].教师与学生,2017(12):119-123. [2]彭琼英,王乃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构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8):45-47. [3]杨德霖.澳大利亚职业生涯教育蝴蝶模型的启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4):221-223. ◎编辑 武生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