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初探 |
范文 | 李万菊 【内容摘要】农村学生到新的环境,由于不适应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选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快速融入新的环境。 【关键词】自卑?焦虑感?心理问题?关怀 一、社会环境对农村学生的影响 1.经济差别 由于国家实行集中办学,,偏僻山村或农村的学生一旦步入比较繁华的城市学校,难免辨不清东南西北、新鲜好奇。加之城乡经济水平的参差不齐。当他们看到城里的同学的一双鞋都价值五六百,方才发现自己的布鞋是多么的土气和寒酸;城里同学的一只文具盒的价值都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时,那种经济差异引起的心理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行为。上课从不积极主动的发言,让他们回答问题,声音也很小。农村学生学习刻苦,但参加学校活动很不积极,他们认为搞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看到城市学生花钱大方,而自己连每日的三餐都要精打细算时,自卑之感便油然而生。跟他们交谈,几乎都同样地想法:我不喜欢这个学校,在这个学校里,看到城里学生不但衣着光鲜,或多或少的都会点吹拉弹唱。我们却什么也不会,是多么人微言轻,觉得毫无长处。内心很自卑,但又不愿让人知道,于是处处设防,十分敏感,生怕城市的同学笑话,所以觉得活得很累。 2.地位变化 有的学生在当地从小到大可谓都是出类拔萃的,是当地的优秀生和学习尖子,然而到了强手如云的高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住这份光荣的,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优势不见了,有的甚至落在了别人的后面,他们的心理怎么能一下子扭转过来呢?于是心理问题便产生了。我们班有一男生是某中心学校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学习尖子,一直是老师的宠儿。然而到了我校后,成绩再也没有名列前茅,各方面也并不显突出,于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心情一直不好,羞于见人,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晚上睡不好,上课老睡觉。他没把精力放在奋起直追上,转而跟同学喝酒、上网,最后发展到逃课去看黄色录像。学习再也跟不上,不得已只能休学。有一女生,她在家乡时一直是优等生,也是村里孩子们的楷模,她的自我感觉也一直很好。她长得比较胖,在农村学校,由于成绩的优异,没人关注其他。然而到了高中,在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她在课堂上的背诗,因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学生再也不愿在课堂上开口了。成绩的优势并不明显,加之别的班级的同学投向她的目光,让她觉得大家都在嘲笑她的身材。即使是善意的对话,让她也硬是嗅出点嘲笑她的“蛛丝马迹”来,这种心理让她越来越孤独,学习也越来越吃力。经济条件的差距尚能忍受,那么学习上优势的失去,头上的光环不在,老师家长的赞美不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不在。对于这些从小到大一直被奉为学习尖子的农村学生来说,这种打击则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出生农村,各种生活条件的自叹不如,才使他们发奋努力把所有的自信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学习上,一旦连学习上的优势都不存在的话,他们的心理便严重的失衡,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3.忽视心理教育 大多的农村学校,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来予以足够的重视,农村师资的缺乏,并无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只是单纯的交给学生知识,只告诉学生,读书好了,一切就ok了。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改变贫穷,改变家庭的面貌。却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如何调节心理变化,如何化解心理适应不良反应等等。试想,这种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强人格和意志品格的人呢? 4.家庭教育 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下,有的甚至是几代文盲,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子女,更不知对孩子怎样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则训斥、打骂,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格。有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平时的生活起居关心不到,更不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旦孩子在学校有了问题,老师无法及时与家长沟通,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也在心理上给孩子给不了必要的支持;而有的父母在学习上无法帮助子女,一旦有条件,便想在生活上弥补,虽然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花钱大方,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使他们成了“富二代”。他们不知父母的辛苦,更不体谅父母的难处。养成了在学校胆小如鼠,在家目中无人,任性骄横。于是,在新的集体中便不能适应,这种内外反差也造成了心理问题。 总之,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成熟和不成熟常常会交叠在一起。这些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们的内心矛盾中,当这种远离父母、亲人的农村学生长期处于内心矛盾时,便会心理失衡。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疾病和严重的心理疾患,如不及时化解,便会引起严重的问题,给学生和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找到根源,对症下药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要关心学生,了解正视农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给他们补上心理教育这一课,引导农村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迎接各种挫折考验,培养坚强的、稳定的人格素质。同时,要关心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成长和生活,要一方面通过“格桑花”“慈弘慈善”等助学资金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问题,以减轻他们的心理焦虑源,同时通过结对互帮互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挖掘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质朴上进的一面。和城里孩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正能量,增进班级凝聚力和学生间的友情,也能使农村学生树立自信,抬起头来做人。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心理辅导,多研究学生心理问題,心理辅导方法得当、有的放矢,来自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学生也会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青海省乐都区高级实验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