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及其原因探析
范文

    伍 星

    大学生的政治观是指大学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大学生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1]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可能成为各条战线的建设骨干,而且可能成为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骨干。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开展政治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出现了新的特征。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部分大学生们对价值和物质的追求有了新的看法;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们也被多元化的信息所吸引;生理年龄上的不成熟和计划生育带来的独生子女群体在性格上表现为自我和单纯,在思维上表现出极强的可塑性,在行为上表现为偏激和冲动等等。这些新的特征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去反思传统的政治观教育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的矛盾特征

    1.政治思维敏锐,但政治行为易过于偏激和冲动

    大学生们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能够高效地获得国内外形势大事的最新信息。当重大政治事件爆发之时,他们总是最为敏感、最先觉醒,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其中,其行为活动有时甚至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和前奏。大学生们这种爱国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的行为往往又会过于偏激以致给国家、社会造成危害。例如在2006年反对日本“入常”的时候,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上街游行,沿途破坏一些日资的超市和大型广告标语,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行为冲动。一旦形成某种政治观点,产生某种政治情绪,会立即外化为政治行为,而较少对社会后果进行预测,缺乏冷静的权衡。

    2.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理论多元化的形势下容易迷失方向

    大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前途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只停留于感性的认同,而尚未进入理性认同阶段。对于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的政治认知的把握能力较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接触到大量来自广阔世界的信息和全球化的商业产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社会上就有部分人认为什么都是进口的好。这种思维现今依然影响着大学生。一些学生的政治判断缺乏深刻理论支持,难以深入理解社会制度与不同阶层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易受不同政治观点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含糊不清、左右摇摆。

    3.政治使命感较强,但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

    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国家的发展,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但另一方面,在实际选择中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3]部分大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将其错误地将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使很多大学生在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时选择了沉默和回避。

    4.性格表现单纯,可塑性强;但逐渐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因各方面尚未成熟与定型,这种不成熟和未成型正是社会塑造和教化的潜在空间。但实际上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守旧、教育方式不当等等,使教育引导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开始出现政治淡漠化的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的原因

    1.成长环境与自身时代特征的因素

    一个人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受个体主观因素制约的。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和人生经历,它们对特定的政治观形成产生某种内在的影响作用。而知识经验、情绪情感、思维方式、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观。

    (1)80年代后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背景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政认识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年龄多处于18至22岁之间,他们出生与成长基本都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年代。他们身上共有的时代特征有:生活条件较好,有较高的物质需求;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较差;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但缺乏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全面理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但有时也对时事政治关心不够。此外,家庭对子女政治观的影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978年,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得到了特殊关爱。家庭对子女在政治人格的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青年学生对政治的朦胧认识和政治意识的萌发,往往首先就是从家庭环境、父母言行中开始的。同时,又因为他们的同辈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自我意识较强。在其实现自我政治主张和政治价值的过程中一旦受挫,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政治冷漠感,在政治行动上出现盲目或政治偏激行为。

    (2)当代大学生心理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其行为目标模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困惑迷茫、政治热情淡漠等现象,其表现主要为:看问题不全面,理论思维方式不成熟,行为表达方式欠理性,容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心情变化起伏大,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越轨等等。一方面他们能对社会形势和时事政治作出正确的评价,对腐败现象与社会不公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另一方面由于理性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易表现出政治态度模糊、政治行为摇摆不定。

    (3)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共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平台及校园经历使他们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和社会兴趣,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大学生的个体的行为、思想非常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不同同辈群体之间又存在着渗透与交流,不同的群体意识相互交融感染,带来了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不同校园文化。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意识和信念的相互交融感染,在特定的条件下将会得到迅速的传递和强化。由于青年人对同龄人有着更多的依赖,持相同价值观念和政治见解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某种政治共振,产生政治狂热情绪和政治冲动行为。

    2.社会政治因素对政治观教育的影响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着对青年学生政治观的塑造。在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思想高度集中和单一的局面时,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政治教育就较为行之有效。但在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交往高度活跃、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则会使系统主流的政治观教育受到冲击,使大学生政治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1)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给学生接触和了解世界政治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机会。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西方文化随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一同涌入了我国。随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的剧变,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阴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和资本主义归宿的认识。踏入21世纪以后,部分沿海发达城市已经达到了高度现代化的水平。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人群甚至是一些政府干部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越来越强烈,使政治辨别力尚不够强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受到影响。

    (2)大量信息在网络和媒体中的传播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功利化。在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以前,广播和电视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各类信息的传播基本呈自上而下的单向性,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们的思想也都较为单一,可控性较高。[2]在这种环境下,主流媒体有能力把握整个社会的信息传输渠道,可以对社会上传递的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督、过滤和控制,进而形成统一的主流思想和主流精神。而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的方式。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而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好奇心较强,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容易被误导。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对他们的是非判断、行为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政治观取向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功利性,不可避免地给传统的高校政治观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3.高校政治观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影响政治观教育的效果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观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学校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正规的政治文化培养过程。它从正面灌输政治思想理论,对个体从家庭中所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倾向、政治态度等进行强化和纠正,从而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4]

    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强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大量挤压政治理论课的课时;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管理者对政治课教师所需要的专业基础和知识结构缺乏必要了解;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内容过于固定化;缺乏公民责任教育和人性教育,使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式单一,过分注重政治理念灌输,缺乏与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交流;没有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利益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造成学生与学校、教师之间感情疏离。

    三、通过探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特征产生原因而得到的一些启发

    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政治观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当代大学生应该加强马克思理论学习和对理性思考方式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控能力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教育环境即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角度去思考,应该支持政府采取正确的执政路线,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智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

    [3]聂杜鹃.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探析[J].职业技术,2008(9).

    [4]陶明,杨敏.浅谈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院报2008(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