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途径
范文

    李松波

    【摘 要】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由于生活中缺乏经验,量角器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学生比较难掌握角的度量知识。从实际教学片段出发,探讨了角的度量教学过程,认为及时补充认识的“弱区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网”、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场”是解决角的度量难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角的度量;弱区域;逻辑网;经验场

    一、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教学始终是令人颇感头痛的问题,笔者决定以此为研究点,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二、前置思考

    1.《角的度量》难学在哪?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四年级学生很少接触过量角器);二是量角器的结构比较特殊,较直尺(三角板)复杂(譬如0刻度线、内外两圈刻度等);三是量角时产生可变性多,学生顾此失彼(如摆放时要根据角的方向选择0刻度线对齐,读数时要关注内外圈)。

    2.《角的度量》有哪些变化?角的“基本单位”与“量角器的构造”这两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与之前的教材比较,有着根本性的变化。现行教材先是呈现10°角再出示量角器,交待了10°角及量角器的来历。但教材对角的度量编排比较简单,对不同方位角量角器摆放、如何读准度数等均未作提示。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将从“认识量角器”和“体验量角器”两个教学实践片段,引发我们对“如何用好新教材”更深入的思考。

    三、教学片段回放

    片段一:认识量角器

    为让学生对量角器有更充分的感知认识,新课前一天向学生提出思考题:观察量角器,与直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师:(实物解说)这是一个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刻度相较于直尺有什么不同?

    师:对于量角器这个量角工具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指着量角器说说你的发现。(学生的发现:中间有个空心孔;左右两边都有0刻度线;量角器是个半圆形;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数等等)

    师:(课件演示量角器形成过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是多少度?从左边0刻度线起看,这是10°、20°、30°,转半圈一直到180°。这一转半圈在量角器的里面的,我们把它叫做内刻度线,它的0刻度线就叫内0刻度线。用相同的方法,从右边起看,请与同桌边比划边说说。(外刻度线与内刻度线解说相同)量角器中间这个点叫做中心点,中间这一条刻度无论是外刻度线还是内刻度线它都90°。(学生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0刻度线到180°比划内、外刻度线,感受刻度从两个方向延伸数字的过程)

    小结:我们只有认识量角器,才能正确地用量角器量角。【板书:量角器】

    片段二:体验量角器

    1.量角器的摆放

    师:量角器怎样摆才能正确地量角呢?同学们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小组交流自己操作想法。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再向全体同学操作演示正确摆法。【板书:量角——摆放】

    师:(课件出示操作图)这种摆放对吗?为什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理由,让代表到投影台上摆一摆,初步建立起正确的方法。

    师:还可以怎样摆?比一比,哪一种方便些?为什么?(通过前后摆放的比较优化摆放的方法)

    师:(课件出示)一个反方向的角,量这个角该怎么摆量角器呢?学生尝试,再汇报演示操作过程。

    小结:量角时什么情况下角的一边与内圈0刻度线对齐方便些;什么情况下与外圈0刻度线对齐方便些。无论怎样摆放,角的另一边都必须在量角器刻度线里面,才能准确量出角的度数。

    师:量右面这个角的度数时,量角器该如何摆放?

    (学生提出两种方法摆量角器,让他们到展台上操作演示)

    2.量角器的读数

    师:你会读右图中角的度数吗?【板书:读数】学生出现两种读数的结果:60°和120°。

    师:这个角是60°还是120°呢?说明理由。(生1:是120°,因为这个角比90°大,不可能是60°。生2:角其中一边对准的是内圈0刻度线,所以要看内圈就是120°。)

    师:(出示反方向的角)这个角是多少度?(从外圈的0刻度线读起,读过去就是65°)有些同学把它看成了75°和125°,他们是怎么出错的?

    小结:读度数时,如果角其中一边对准内圈0刻度线,就要从内圈0刻度线沿内圈读过去。如果对准外圈0刻度线,就要从外圈0刻度线沿外圈读过去。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有两圈刻度了吗?

    四、议论分析

    结合上述两个教学片段,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思考讨论的:

    1. 及时补充认知的“弱区域”

    第一个教学片段中,设计学生课前思考题,给学生充分感知时间。课上用课件动态演示量角器制作过程,对量角器的构造有了更直观了解。然后用量角器与直尺比较,突出量角器的特别之处,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对量角器认知的“弱区”,以此建立量角器的构造与角的度量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为什么量角器是半圆形的”、“量角器是怎么得来的”,通过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份就是1°,建立起1°角的表象,再通过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引出量角器的初步构造。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跟随课件用手比划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在观察与比划中体验了量角器的制作过程。

    2. 建立知识点间的“逻辑网”

    第二个教学片段“量角器的摆放”中,量角器的摆放是《角的度量》教学难点之一。以尝试的手法,从“错误”情境引入,让学生探索正确地摆放方法,并及时优化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明确如何选择最优方法度量角的大小,懂得量角器中两条0刻度线的作用。同时,读数也是《角的度量》中又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60°还是120°,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辨析中清晰如何读数。接着,出示反方向的角再让学生读数,最后以一个65°角让学生思考其令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原因,深刻剖析了各个错误点,有效把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总结提炼方法,引领学生深入问题本质,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网”。学生带着问题探索量角器的摆放及读数,以正确思维指引动手操作,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学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极富逻辑关系,无疑对突破本课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场”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经验、教师设计的活动经验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角的度量》教学,学生真正的困难是能否真正灵活地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上述两个教学片段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积累。与此同时,巧妙设疑引发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例如:“量角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什么量角器有两圈刻度?”等等,每一个环节实施都注重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

    如何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依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积淀依靠课内课外有效相互补充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课堂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数学学习过程中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活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