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谁为昭君定妆容?
范文

    谢丹

    

    一、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高三复习时,有部分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较弱,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不准确;仅仅能从知人论世的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却不能关注到形象背后的文化内容和审美意义。笔者决定构建以“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为方向的群文阅读来尝试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

    2.教材分析:必修三:杜甫《咏怀古迹》里出现过王昭君的文学形象,史学家莫砺锋说过:“在唐宋诗歌所涉及的咏史人物中,男贾谊,女昭君。”众多吟咏昭君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昭君形象是复杂的。

    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创设具体情境,以任务群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探究语言运用规律,达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形成正确的审美品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阅读了有关“昭君出塞”的文字资料,特别是清人胡凤丹编辑的《青冢志》,参考了特级教师陈兴才《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系列》等文章。选择了8篇有关昭君出塞的文本组成群文阅读资料,分别是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节选)、南朝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节选)、唐杜甫《咏怀古迹》、北宋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删减)、明汪循《明妃》、神话传说《明妃出生》(节选)、朱大可《王昭君高歌“欢乐颂”》(节选)。

    这8篇文章跨越晋、南朝、汉、唐、宋、元、明、当代共7个时代,包含史书、史传体小说、古体诗、近体诗、杂剧、神话传说、文艺评论7种文体,具有代表性。在这些文本中,笔者能阅读到三种昭君形象:历史想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在对比中,笔者发现昭君形象是多意的、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而这个矛盾就是学生学习的趣味点,也是群文阅读核心问题设置的基础。

    笔者确定了本次任务群学习的核心问题“谁为昭君定妆容”,目标是让学生感知、梳理昭君形象,探究复杂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获得鉴赏文学形象的规律性启示。教学的重点设置为探究昭君复杂、多意文学形象的成因,教学难点设置为从民族文化内容和审美意义的角度观照昭君形象。

    4.教学目标落实过程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分为课前任务群驱动自学、课上情境帶动探究、课后作业评估相随三个步骤:

    (1)课前任务:阅读群文,感知、鉴赏不同的昭君形象,梳理作者情感态度、观点,通过学习微课——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完成自读表格。

    (2)课上情境探究:

    ①为王昭君进行女性文学人物分组,考察学生对昭君形象的理解能力。

    A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琵琶女(《琵琶行》);祥林嫂(《祝福》)。

    B组:“氓”的“妻子”卫女(《氓》);窦娥(《窦娥冤》);繁漪(《雷雨》 )。

    C组:花木兰(《木兰辞》);穆桂英(《杨门女将》);刘和珍(《记念刘和珍君》)。

    你认为应该把昭君放到哪一组,结合手中的文本展开讨论,说明观点。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历史真实的昭君是抗争决绝,并完成了和亲使命的形象。文学世界中的昭君有委屈哀怨的、有抗争决绝的。

    ②探究复杂、多意的王昭君形象的成因:谁为昭君定妆容?

    学生能结合作者的生平、际遇,根据作者带有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得出作家不同的创作目的,塑造不同的昭君。学生也能从外在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联系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分析不同时代呼唤不同的昭君。笔者采用假设推论法和摘取同一文化方向下的诗歌组,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昭君形象。

    ③探究昭君文学形象背后的审美意义。

    无论是哀怨的、抗争的,还是爱国的昭君,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打动了历代文人?其实,我们能读出昭君自由生命意识在外现,她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

    (3)课后评估:当学生获得探究文学形象的规律性启示——作者、时代、文化、审美后,留给学生两个作业:一是据说在现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有无数的昭君墓,请学生为王昭君撰写《墓志铭》,请标明以什么身份撰写。100字左右。二是请学生设计探究曹操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学习任务群。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解决了教学中预设的教学难点,给予学生脚手架,用假设推理法辅助学生认识到复杂多意的昭君形象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中国文人对生命意志的审美观照。

    二、课堂实录

    师:昭君出塞的故事,亘古流传,有关昭君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史学家莫砺锋说“男贾谊,女昭君”,在文学世界里的诸多女性中,昭君的流量堪称顶级。昭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是什么让她打动了历代文人?今天我们通过群文阅读,一探昭君的文学形象。

    (一)探究昭君文学形象

    师:某校阅览室的墙壁需要分别悬挂三组女性文学形象图片,全班经过初步讨论已经拟定了三组候选人物,但在三组方案中都出现了王昭君,他们莫衷一是。我们先看他们初步的方案。(PPT展示)

    A组: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琵琶女(《琵琶行》)、祥林嫂(《祝福》)

    B组:“氓”的“妻子”卫女(《氓》)、窦娥(《窦娥冤》)、蘩漪(《雷雨》)

    C组:花木兰(《木兰辞》)、穆桂英(《杨门女将》、刘和珍(《记念刘和珍君》)

    师:如果你们小组在这个班级,你们认为应该把昭君放到哪一组?结合手中的文本展开讨论,说明观点,并在括号内标注依据的文本,文本可以多选。(学生分为6个小组,结合《导学案——王昭君文学形象群文摘选》,展开讨论。)

    生:我们组认为昭君是一个哀怨委屈的女子。首先在《后汉书》中“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一句中,“悲怨”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眼中的昭君是美貌被埋没,在后宫中度日如年,没有体现价值的机会。下一个文本是《咏怀古迹》,我们着重赏析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连”字尽显了大漠的无边无际,“青冢”和“黄昏”两个意象也都是凄凉、哀怨的,“独”字更是体现了昭君只身一人的孤寂,尾联“怨恨”二字直接点明哀怨。最后是欧阳修的这首词,“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描写了昭君怀着沉痛的心情,前往大漠的无奈与心酸。

    师:这位同学,从炼字和分析意象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哀怨和委屈的昭君,很好,有没有小组进行补充或者质疑?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把昭君放在B组,B组《氓》中的卫女,断然离开始乱终弃的氓,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自由幸福的向往,窦娥血溅白绫,六月飞雪表现了她对审判不公的抗争,而蘩漪的反抗搅动了周家的宁静,无论结局如何,在她们三人身上,抗争精神都比较浓烈。昭君也是反抗的女子,下面简述一下我们的文本依据。

    第一点,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只看前面“积悲怨”,确实是哀怨的,但后面“乃请掖庭令求行”。“乃”是因果关系,所以,作者更倾向于后面的主动请求掖庭令,嫁往西塞。当代文学评论家朱大可在《昭君高歌“欢乐颂”》中对这个“请行”做了解读:“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她终于抓住了改变命运的契机,那就是单于发出的求亲信号。”昭君以自己一生的幸福作赌注,借此摆脱寂寞老死的悲剧结局。她断然走到前台,向皇帝宣布了自己的抉择。从这个意义上,昭君可谓“当代女权主义的先锋”。

    第二点,范晔《后汉书》中“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临行前盛饰而出,华丽出场,维护尊严。“她在大厅里俏然伫立,言辞间暗含嗔怨和讥诮,浑身却散发出美艳妩媚的光辉。”所以,我们觉得昭君是一个主动抗争命运的女子。

    师:这个同学能抓住细节描写,透过文字,在情节的发展中,看到了一个抗争的昭君。

    生:我们组要对“抗争形象”补充,大家看葛洪《西京杂记》中“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这里可以看出昭君是一个不随波逐流,有反抗意识的女子。

    生:我们组要补充昭君是哀怨形象的文本依据,大家看《汉宫秋》:[驾云]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恁不去出力,怎生教娘娘和番?”汉朝无得力大将可敌匈奴,却委屈昭君这一女子远嫁匈奴和亲,将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付诸茫茫沙漠,昭君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我们觉得她是一個悲剧的形象。

    师:他们组认为《汉宫秋》中的昭君是委屈哀怨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窃窃私语,有不同意见。)

    生:我不同意,《汉宫秋》:“[旦云]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以报陛下。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亦可留名青史。但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从这个“当效一死”和“情愿和番”可以看出,昭君是面临国难之时,情愿和亲,以止战争,以息战火。从这个行为可以看出昭君是一个为国捐躯,忠贞爱国的女子。从“妾与陛下闱房之情,怎生抛舍也”可以看出昭君内心是柔情女子,但是她还是割断了儿女情长,足见其深明大义。明朝汪循《明妃曲》中:“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更高度赞扬了这种爱国情感。所以,昭君与花木兰、穆桂英、刘和珍应该是一样的形象。

    师:这两位同学发生了争执,这个争执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关注的都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我个人认为《汉宫秋》中的尖锐的社会环境是为了塑造昭君大义凛然、极其悲壮的爱国英雄形象。你们认为呢?

    生:是。

    (二)分析复杂文学形象的成因

    师:通过文本细读,到底该把昭君放在哪一组,我们也莫衷一是,但是通过梳理,在文学世界中昭君的形象分为三类:哀怨委屈的昭君、抗争决绝的昭君、爱国英雄的昭君。那么,如此复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昭君形象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呢?请结合文本,展开讨论,小组形成观点。(生展开讨论。师板书:谁为昭君定妆容呢?)

    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会造成昭君形象的不同,比如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刻画昭君,因画工误画而导致被忽视,实际是怀才不遇的杜甫自身境遇的写照。

    生:应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看待文本中的昭君形象,比如第一个文本《后汉书》作者范晔生活的朝代是南朝宋,这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一个经济繁盛的国家,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元嘉之治”,经济恢复,社会稳定,文人个人意识觉醒,所以塑造了一个抗争决绝的形象。北宋欧阳修作《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其二)》时,北宋当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状况,外部辽、西夏、契丹对北宋虎视眈眈。而北宋仅仅采用以“岁币”这种屈辱的政策来换取暂时的和平。欧阳修对于这种政策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塑造了一个哀怨、委屈、红颜薄命的昭君,表达对这种和亲政策不支持和对朝廷软弱无能的讽喻。“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汉计拙”正是“宋计拙”。

    师:同学们抓住了作者的生平际遇和文本中一些评议性的观点,看到了不同的作者因为写作目的不同而塑造的不同的昭君。同学们还提到了时代背景,我们发现,抗争决绝的昭君多出现在文人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而爱国英雄的昭君多出现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发现不同时代呼吁不同的昭君。看来“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手法大家掌握得很扎实。(师板书作者、时代。)

    师:那么,“知人论世”是不是完全万能呢?老师有个疑问:如果杜甫一生顺达,从未离开过家乡,是不是就不会去写哀怨、思乡的昭君?(生思考,没有做出回答,似乎这个问题太长,需要先切割问题。)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你内心的“知人论世”受到了撞击。大家看这样一组诗歌,他们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作者。(PPT展示。)

    东汉蔡邕《怨旷思惟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唐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唐卢照邻《昭君怨》:“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宋秦观《调笑令·昭君》:“未央宫殿知何处?目送佂鸿南去。”

    宋王安石《明妃曲》:“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清沈初《王昭君辞》:“冢中骨已寒,上有汉宫草。”

    师: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作者共同抒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昭君?

    生:思乡恋国的昭君。

    师:这还能仅仅从知人论世的层面思考吗?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文化内涵,体现的是一种中国文人思乡恋国的传统。

    师:中国人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昭君一个弱女子远离文明富庶的大汉宫廷,远嫁到气候酷寒、黄沙飞扬、习俗迥异的塞外匈奴,古人嫁女到邻村尚悲切不已,昭君眷恋故国,思念亲人的情感可想而知。所以思乡恋国的昭君形象就是历代文人作家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师:假如欧阳修没有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是不是就不会用昭君来讽喻政治了呢?大家看下面一组来自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士大夫的诗作。(PPT展示。)

    唐胡曾《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宋刘次庄《王昭君》:“蛾眉如有用,惭愧羽林郎。”

    宋释智圆《昭君辞》:“静得胡尘唯妾身,汉家文武合羞死。”

    唐白居易《昭君辞》:“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宋徐均《王昭君》:“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明魏偁《王昭君》:“画工误妾何足算,世有妨贤病国人。”

    清刘献廷《王昭君二首》:“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生: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士大夫都在用昭君出塞这个话题讽喻政治,这个故事符合士大夫针砭时弊的政治目的。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

    师:以道义为己任的古代知识分子,常常以诗文为武器,发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文学传统,自觉担负其“文以载道”的责任。这就折射了文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与自省,只不过,越是民族问题尖锐的时代,士大夫的爱国和忧患意识越突出。

    师:昭君作为一个历史真实人物,她在中国文化中有三种形象,一个是历史形象,一个是文学形象,一个是民间形象。其真实形象我们从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基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主动抗争命运,完成和亲使命的女子。她的文学形象虽复杂,我们在前文中也已经基本理清。但是老师想知道,昭君的民间形象是什么样的?

    生:美女。

    生:《汉宫秋》作为民间戏剧,主要刻画的是一个深明大义、爱国的女子。

    生:神话故事中,昭君是仙女,下凡平息战乱,玉帝“要等汉匈和睦相处、百姓安宁之后,再把她召回天宫”,体现了昭君维护民族团结的形象特征。

    师:为什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是爱国的、作为和平使者的昭君?

    生:因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和平。

    师:实际百姓渴望和平的心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特征——以和为贵!同学们,你们能超越知人论世的层面,从民族文化的层面看到了昭君文学形象背后的一些成因。例如思乡恋国的母题,忧国忧民的传统,以和为贵的民族心理。其实从这个方向出发,我们还能看到昭君形象背后的很多文化内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师板书:民族文化。)

    (三)探究昭君形象背后的审美意义

    师:老师在为大家准备群文阅读材料时,心中有一个困惑,想和大家一起沟通:在复杂的昭君形象背后,有没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或者说,无论是哀怨的昭君,还是抗争的昭君,还是爱国的昭君,她们生命中有什么共性的东西,打动着无数文人墨客?

    生:我觉得是昭君身上的那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昭君作为一个小女子却要去捍卫一种大和平,她自身的“小”和其背后黎民百姓的责任之“大”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生:我觉得昭君身上有一种内外兼美的品质,这与文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不谋而合。

    生:我觉得昭君美貌多才却不受重视,这与文人怀才而不受重视是一致的。而昭君反抗了皇权,获得了自由,成全了人生价值,这又是文人们羡慕之处了。

    生:我觉得昭君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生命价值和生命韧性,无论何种形象的昭君,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和亲,无论是委屈哀怨,还是反抗决绝,她身上一直昂扬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

    师:很好,老师听到了一些关键词,比如人生价值、内外兼美、生命意识,其实哲学家康德说过:“美即自由。”我们发现无论是美女远嫁、一去不归的悲剧之美,还是安邦定国、造福人民的崇高之美,还是抗争命运、追求自由的生命之美,正是这些熠熠生辉的美感才使得昭君从大汉走向大漠,从大漠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文学,从文学走向永恒。(生鼓掌。)

    师:你们又从“审美”的层面观照了昭君形象。(师板书:审美。)现在再回到课前的第一个情境,你们会把昭君放在哪个女性文学人物组里呢?

    生:放哪里都行。

    (四)课堂总结及对点作业

    师:不管放在哪里,我想此刻昭君在你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个文学形象了,她是作者情感的高度共鸣,是时代声音的强力呼唤,也是民族文化的璀璨浪花,更是生命意识的审美观照。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群文阅读,分析鉴赏了文学世界中昭君的三种形象,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那么,如果我问你,谁为昭君定妆容?

    生:作者、时代、文化、审美。

    师: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谁为文学形象定妆容?

    生:作者、时代、文化、审美。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二选一完成作业:1.据说在现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有无数的昭君墓,请你们小组为王昭君撰写《墓志铭》,请标明以什么身份撰写,100字左右。2.请你们小组设计探究曹操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学习任务群。

    三、課后反思

    本节群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气氛热烈、教学环节紧凑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是整理整个备课、授课的过程,笔者对群文阅读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群文阅读逼迫教师自己先阅读

    在确定“鉴赏人物形象”这个教学方向后,选择什么人物,寻找什么样的文章,这些问题在课程的初期深深地困扰着笔者。当定下来篇目后,如此多的篇目,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阅读策略,该如何给学生讲解阅读策略。其实,这些问题都直接指向语文教师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所以,借此次群文阅读教学的机会,笔者决定捡起书本,一本本读下去,当阅读进行时,自己的教育灵感不断涌现出来,在未来的教学中将不断尝试群文阅读教学。

    (二)群文教学选材和教学目的不同

    以往的单篇教学的课文主要是语文教育专家或教材的编写者选编的读物,这些文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字词、完整的句子、正确的句法、典型的体裁特征、典型的主旨表达。群文阅读中所选用的文本,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程度和兴趣选择的文本。文本一般是相对完整的,保有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文本量和角度都是丰富的。而这些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固定的答案或结论上,他可以多角度地思考,在比较中完善某一方面的思维,建立起超越单篇阅读所能带来的丰富思维。

    (三)群文教学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导

    在单篇精读中,一般以师生对话逐层展开。大多是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在问与答中引出标准答案和统一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精读、深读、朗读、美读。老师定出教学目标,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主导。或归纳或演绎,比较高效地完成某一个知识点,获得方法与情感。

    群文阅读是学生主动设计讨论话题,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固定答案,重在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闲谈”的风格。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质疑,提供不同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出更有意义、生成性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本节课的群文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主导课堂,还是延续教师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以后应继续努力。

    (四)群文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清晰的议题

    群文阅读材料的构成,一定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应该是群文阅读的核心议题。所谓“议题”而非“问题”,在于教师要用这样一个议题引导学生完成多个学习任务,而非仅仅去回答几个问题。议题应该是开放的、思辨的,不需要给出確定的答案,但它能激发出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表达的渴望。好的议题展示出来后,会让学生感到不知道怎么做,但马上激发他行动起来,或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使他有研究的渴望。

    教材的编排一般是以“人文主题”为主,所以读者可以创造性地展开群文阅读,尝试从作者、体裁、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方向入手,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群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现场阅读

    没有人规定群文阅读应该上成什么样,但是在核心议题的带领下,引导训练学生去求同、比异、整合、判断,这应该是群文阅读的一个基本思路。所以,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课上进行真实阅读,换句话说,课堂应该是“安静的课堂”。学生在教师核心问题的引导下,深思、翻阅材料,略读、跳读,摘取整合有用信息。这样的阅读才符合我们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真实的阅读方式。

    这次公开课教学,为了达到较好的观赏效果,在课前已经将群文阅读资料以导学案的方式发给学生,他们已经细致分析了每一个文本中昭君形象的特征,所以课堂呈现的思考模式还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主导模式,学生在我的“循循善诱”下,一步步得到了规律性的启示。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生成性的课堂,更不是“安静地阅读课堂”。学生的思维确实在这堂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得到了发展,幸好有次群文阅读的教学尝试,让笔者重温阅读带来的收获与自信!

    编辑/李? ? 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