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内蒙古翁牛特旗二八地北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浅析 |
范文 | 胡凯+李娜 摘要: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行政区划主要属翁牛特旗乌丹镇管辖。勘查区南东距乌丹镇约110km,北距大板镇约100km,交通较便利。勘查区内大面积出露下元古界宝音图群,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等,其余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由细砂土和砂砾石组成。北西部发育中细粒花岗岩,侵入宝音图群,后期造北东向断裂切割破坏。区内发育多条石英脉,侵入于宝音图群石英片岩中。石英脉内褐铁矿化特征明显,是该区主要的含矿部位,区内发育一条北东向正断层。沿断裂发育构造破碎带,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后期有石英脉贯入。构造破碎带内见有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等。 关键词:翁牛特旗;银多金属矿;地球化学测量;成矿地质 1、位置与交通 勘查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行政区划主要属翁牛特旗乌丹镇管辖。勘查区南东距乌丹镇约110km,北距大板镇约100km,北距呼海大通道约100km,勘查区南有205省道。主要的公路干线为沙石路、柏油路,交通较便利。 2、区域地质背景 2.1地层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及《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勘查区古生代属华北地层大区内蒙古草原(赤峰-哈尔滨)地层区,北部为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中新生代属滨太平洋地层区乌兰浩特—赤峰地层小区。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宝音图群,二叠系下统大石寨组,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新近系中新统汉诺坝组,第四系上更新统乌尔吉组及全新统冲洪积、风积。 2.2岩浆岩 区域内侵入岩较不发育,仅在北部零星发育,主要为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岩脉发育,主要有:石英脉、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闪长玢岩脉等区域内火山岩较发育,主要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分布范围不大。 2.3构造 勘查区地处华北板块内,区域内主要的构造为东西向西拉木伦河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是早二叠世大陆裂谷带,是再生的、活动时间短、狭长的洋盆。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北东向、北西向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 3、勘查区地质特征 3.1地层 勘查区内大面积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元古界宝音图群,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石英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等。岩石呈鳞片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近北东向展布。该地层内有多条石英脉后期侵入。其余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hpal),由细砂土、和砂砾石组成,地貌上多平坦,植被发育。 3.2岩浆岩 勘查区北西部发育中细粒花岗岩(K1γ),岩石为灰白色,具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粒度较均一,以中粒为主。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侵入宝音图群,后期造北东向断裂切割破坏,形成陡峭的断壁。 区内发育多条石英脉,侵入于宝音图群石英片岩中,主要为北东向走向,北西向次之。出露长度在20-100m,宽度在1-10m,石英脉内褐铁矿化特征明显,是该区主要的含矿部位。 3.3构造 区内发育一条北东向正断层,走向70°,倾向160°,倾角55-70°。长大于6km,可见宽大于10m。沿断裂发育构造破碎带,断面发育擦痕。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后期有石英脉贯入。构造破碎带内见有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等。断层上盘为宝音图群黑云母石英片岩,下盘为宝音图群石英片岩及早白垩世花岗岩,其形成时代晚于早白垩世。该断层发育有次级小断层以北西向为主。 3.4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1:1万土壤测量工作圈定土壤综合异常2处,分别为AP1、AP2。见下图1: 各元素异常下限(T)为:Ag T=0.12×10-6;Cu T=20×10-6; Au T=2×10-9;Pb T=25×10-6;Mo T=1.5×10-6;Ni T=20×10-6;Cr T=45×10-6;W T=3×10-6;As T=12×10-6; Co T=8×10-6;Zn T=70×10-6 3.4.1 AP1异常特征 分布于勘查区东北部,主要由Ag、W、Cu、Pb、Zn、Co、Ni、Cr元素组合而成,呈东西向展布,Cu、Pb、Zn、Ag元素相对发育,除Zn外均达到二级浓度分带,套合好,面积大,推断与北东东向断裂有关。Co、Ni、Cr元素套合好,强度高,推断与区内发育的褐铁矿化有关。由此推测,该异常为寻找银多金属有利地段。异常元素特征见下表2。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3.4.2 AP2异常特征 AP2号异常分布在勘查区西北部中细粒花岗岩与石英片岩的接触带上。异常元素组合为Ni、Cr、Co、Mo、As,以铁族元素为主。其中Ni、Cr、Co元素异常套合好,面积大,强度高,均达二级以上浓度分带,浓集中心明显;Mo异常与Ni元素异常自北向南水平分带特征较为明显。异常区内发现构造破碎带,带内发育褐铁矿化。异常区西南部发现钼、钨矿化点,与北东东向断裂有关。由此推测,该异常是寻找以钼为主的热液型矿床的有利地段。异常元素地化特征见下表3。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3.5 矿化特征 勘查区内共发现矿化点3处,各矿化点具体情况如下: 1号矿化点:位于勘查区西部,该处为一条构造蚀变带,发育一条正断层,走向约65°,产状:160°∠88°,长度大于300m,宽约20m。构造蚀变带发育于云母石英片岩与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上,发育明显的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取样分析Mo为0.058×10-2。与AP2异常吻合较好,该矿化点找矿潜力较大。 2号矿化点:位于勘查区中北部,该处发育一条石英脉,长约10m,宽约2m,走向290°。石英脉侵入于云母石英片岩,露头较差,地表为破碎的石英碎块,表面呈烟灰色、褐色。脉中发育强褐铁矿化、硅化,偶见黄铁矿化。化学样分析结果中Mo为0.044×10-2,找矿前景较好。 3号矿化点:位于勘查区中北部,该处发育一条石英脉,长约150m,宽10-20m,走向约60°。石英脉表面呈褐色,发育强褐铁矿化、硅化,围岩未见明显矿化蚀变。沿石英脉刻槽取化学样,分析结果中Ag最高163×10-6,Pb最高为0.46×10-2,Mo最高为0.0231×10-2。品位变化较小,矿化体规模较大,成矿元素品位较高,找矿前景良好。 4、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 勘查区内断裂构造属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其中北东向的断裂构造规模较大,属区域东西向西拉木伦断裂构造的次级构造,是勘查区内的导矿构造;局部发育东西-北西向的断裂构造是容矿构造,这些断裂构造后期都有石英脉进行充填。该区内主要的成矿元素有Ag、Mo、W和Pb,是由岩浆热液沿断裂构造升于地表富集形成矿化现象,且主要富集在石英脉中。该区矿床类型推断主要为石英脉型,从而石英脉决定着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大小,控制矿体成群出现。 4.2找矿标志 该区化探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在化探综合异常区内主要成矿元素的富集是区内找礦的主要标志特征。此外,该区内矿化点主要发育于下元古界宝音图群石英片岩与晚白垩世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中以及宝音图群内石英脉中。矿化点分布位置显示,矿化点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因此,寻找断裂破碎带以及断裂附近石英脉型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该区矿化点多,规模较大,化探工作效果明显,找矿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陈毓川.矿床的成矿系列研究现状与趋势[J].地质与勘探,1997,33(1):21-25. [2]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3]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1. [4]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韩吟文,马振东.地球化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6]李大心.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7]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翁牛特旗幅(K-50-12)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Z].19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