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范文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单调的文字训练,使得本应鲜活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课堂形式成了这样的模式:首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阅读兴趣,然后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路指引下,带着给定的任务问题,思考、讨论、练习,完成教案的每个步骤。这样,文章是教材指定的,要求是教师确定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在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思路的捆绑下,学生失去了阅读自由。有些教师尽管在课堂上也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阅读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灵魂。课堂上动辄就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追求的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挤掉的却是学生个体自主读书的宝贵时间和静思默想的机会,好多时候学生也似在“戴着铐跳舞”,其实学生获得的知识,产生的感受,受到的启示,体验的情感都是“异已的”。

    二、阅读教学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让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透,了然于胸,悟出其中的味来,只有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走进文章的语言深处,才能倾听到文章的声音,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体验到文章的情感。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巧,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还能让学生在揣摩、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审美情趣、创造能力、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滋生。

    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思想、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读悟结合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

    三、阅读教学的读悟结合

    要想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能有充分感受和体会,关键要以情带读,读中悟情。

    (一)引读中营造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必然选择,在教学进程中无论是知识获得,还是智力开发,情感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因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动机至关重要,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营造情境。如《我的母亲》一文,三姐出嫁的那天,“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桥徐徐得走去”,让学生根据这一细节中的动作神态创设情境,学生联想到自己来校时,母亲拉着手,提着包,一边走一边叮咛,一直送到村口的大树下,母亲背靠着大树,一边挥着手,一边拭着泪。看着我慢慢离去,我还能说什么呢?为了培养我,母亲在家里过着清苦的生活。然后指导学生引读这一细节,细细品味,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体会其中丰富的内涵。学生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就是她一颗炽热的爱子之心,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包含其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抓住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既联系课文内容又超越了文本。

    (二)通读中进入课境

    要想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境,就要通读,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形成形象,展开想象,进入课境,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反复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境。如《故乡的榕树》中“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妙,将一切都变得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从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地沉入梦乡……”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富有生活情趣,描写榕树下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境又似仙境的夜色,以及睡意朦胧中那美妙的感觉,创造出一个温馨、静谧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这段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轻轻地读一读,闭上眼睛想一想,脑海中浮现出夏夜在南瓜棚下纳凉的画面,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瓜棚下,看看天上的星星,听听昆虫的鸣叫,闻闻一阵阵的瓜香,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一边人们窃窃私语,一边传来银铃般的笑声,一切都使人感到心身舒畅。学生情不自禁地用柔和抒情的语调发出了:“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这样的赞叹。充分体现了景物美,故乡美,文字美,情感美。

    (三)细读中融情入境

    要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意境并与作品产生共鸣,教师要指导学生细读词句,让学生换位思索,设身处地地领悟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要朗读好一篇文章就要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入手,在细读中把握好朗读的基调和语气,如《包身工》要把芦柴棒有气无力的语调读出来,体会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在饥饿痛苦中苦苦挣扎的悲惨生活。再读其它句段时,学生就会自觉琢磨每一段中的每一句,每一句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词中的每一个字。自然会对芦柴棒产生同情,无比憎恨资本家。学生朗读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朗读一句话就是给人打开一扇门;朗读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有时跳读浏览,有时低语吟哦,有时高声诵读,让学生在细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从而领略朗读的快感,体验到朗读的知趣、情趣、理趣,促进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

    (四)品读中感受真情

    朗读教学中必须选准训练点,抓住并反复朗读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句段,并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思路,尤其是课文中一些揭示内蕴,议论、抒情的中心句、关键句、文眼,更要让学生加强朗读,体会感情,明白中心,与作者激起情感共鸣。其次,课文中有许多出色的描写、精当议论,看似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但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教师要加以点拨,并让学生反复品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句含意和作用学生难以领会,就让学生联系上文反复想象品读体会。这是抒情线索的缘起,也是作者出游荷塘的原因,更是写作此文的动因,是文章的“文眼”。在淡雅、静谧、柔和的景物下,是淡淡的朦胧的月色,也是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同样在品味语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可以是读中品味,可以是鉴赏性评论品味,可以是写中品味,也可以是摘录品味,可以是研读与探究品味,可以是问题设计,引入对话品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说内容,谈感受品味,可以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品味,也可以是展示典型,演示名人名言等等。教师主要是从旁三言两语点拨。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对相关语段的体味与感悟,实现与文本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理性飞跃,情感交流,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在合作中感悟人生,体味生活,得到启示,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情感熏陶的目的。

    (五)议读中读悟结合

    文本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有新的感悟,产生共鸣,进而提升自己的情感,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使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而且悟得一次比一次深。而每一次的悟又为下一次的读奠定基础,学生悟后的读,往往能爆发出情感,碰出火花。当然,读和悟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读是悟的载体,悟是读的基础,语文教学应该是读中有悟,悟中有读,读悟结合。教师认真研究灵活运用,学生定会读出节奏;读出技巧;读出人生百态,领悟文章的真善美。充分运用朗读这一基本手段,引导学生边读边议,读出真情实感。

    (六)美读中张扬个性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情境搭建舞台,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话,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在延伸拓展时,教师请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或人也具有红柳那种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并对人类有贡献。擅长写作的学生可以写一首颂歌,饱含感情讴歌红柳这一高原上的“精灵”:它用那“太阳那里索得”的力量,微笑着面对“酷寒和缺氧”,给寥寂的雪域带来了生命的绿色,它用那“如冰山般”的强大根系,固住飞舞的流沙,给荒漠的高原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诗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呼唤。也可以写一曲悲歌,叙述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那本应与雪域同在的红柳竟然毁在人类燃起的一堆堆火焰之中,空留下那“傲然不屈的英魂”和沙丘山“怒向苍穹”的空洞的眼睑。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红柳这样的顽强生命,却并未意识到,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万物的生存发展是相依相存的。这表达对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用悲喜交集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善于朗读的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相关联系的文章;热爱绘画的学生可以通过画出另一种生命形态来解读精神品质;喜爱演讲的同学可以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可以为大家说一说名人的事例……总之,学生通过自己的所长可用不同的方式来体验文本内容,融会贯通,不仅展示了语文个性,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朗读成为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个性化教学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策略。

    (七)善读中结合生活

    善读课文联系生活,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相关生活积累和体验,是为了使学生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为了超越文本使学生建构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朗读课文自然就感同身受,情寓其中,感人至深。

    善读中把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运用自已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一旦顺利激活了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个性化阅读,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使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触,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

    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生活进行独立阅读?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教师如果能唤醒学生已有的个体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氛围,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生活,独立阅读文本,将调动学生已有的个人生活体验,每个学生的答案必定是个性的。例如景泰蓝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制作精细、工艺精湛驰名中外。课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情况,以制作过程为序,介绍了制胎、掐丝、点蓝、打磨、镀金这六道工序。制作繁复、精细、巧妙,“全部工作是手工”。阅读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的举了锡箔纸的制作:块头、溶化、锭子、尽打、细打、磨纸;有的举了米酒的制作:选米、淘米、沥干、煮饭、拌酒药、进缸、发酵;有的举了腊肠的制作:选小肠、刮肠、挑五花肉、切成小方块、放老酒、酱油和味精、灌肠、结成串、晾干等。所举例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独特的人情味,在讨论、交流、思辩和疑问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走进文本生活进行独立阅读的兴趣。使生活走近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当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学生的理解就建立在与前文内容的联系上;建立在大量事实的感悟上;建立在设身处地的想象上;建立在自身情感的投入上。调动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积累和体验,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构建和获得新的知识,既走出文本又超越了文本。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入化、系统化,使学生个性化阅读从独立阅读上升为独特的体验,最终升华为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不应只是让学生齐读或是个别朗读,比较恰当的方法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自由散读。学生可以选择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吟读,可以边读边圈划,可以选择几段反复朗读,甚至可以默读……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出个体感受到的语境和心境,体会那恢弘的气势,跟上那铿锵的节奏,让学生的心灵随之激荡,想象出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积累、内化和提升,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唐立江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学 3120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6 17: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