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所知道的单位文印工作的发展变化 |
范文 | 唐燕 文印工作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虽然不是打字员出身,也未专门从事过文印工作,但因工作需要经常要与文印工作打交道,所以有一些感性认识。 改革开放前后,基层各单位的文件印制,主要靠手工“刻钢板”。其大致做法是,在特制的钢板上铺上专用蜡纸,再用特制的铁笔将文件内容按一定版式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配套的手动油印机印刷成文件。这种方法耗时长、效率低、成本也高,并且要求刻印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字能力、书法功底和美术修养,印制一份文件非常不容易。因此,比较大的机关特别重要的文件,一般都是定稿后拿到印刷厂铅字印刷。当时,为了提高文印质量、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很多单位都注重从基层物色这方面的人才。很多人就是因为“钢板刻得好”,才鲤鱼跳龙门,被选调到机关工作,成了国家干部,有的甚至成了领导。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各单位陆续配备了中文机械打字机。与此同时,也有了专门的打字室和打字员,每到一个单位都会听到噼噼啪啪的打字声。我印象中,这种打字机主要有三部分构成:金属字盘(密密麻麻的小格中放着很多铅字),金属手柄和辊筒。打字时,操作人员来回移动字盘和手柄,找到需要的铅字后操作手柄,将字打到蒙在辊筒表面的蜡纸上,如此往复,直至打完整篇文章。然后用辊筒式油印机印刷成文件。这种方式和“刻钢板”相比,字迹整齐划一,版式规范,劳动强度也低一些,但还是环节多,耗时长、成本高,仍然很麻烦。其最大的弊端是:文章一旦敲定就很难更改,如修改少还可以用蜡纸修改液进行修改,但字数相差不能太大,如果要修改的太多,就只能重新打了。还有就是,一张蜡纸的油印张数也有限,好像是一百来张吧,多了就会漏油墨,文件页面被污染的不成样子。因此,那时候各单位要打印文件审批都是很严格的,一般除了以单位名义对外行文外,单位所属各部门的文件多半是找一个字写得好的人工整地誊写在有单位名头的信签纸上。这从当时形成的档案中可以看出 端倪。 进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文机械打字机逐渐被名为“四通”的半智能打字機所取代。该机由当时家喻户晓的中日合资企业“四通公司”研发生产。印象中,这种打字机外观上分为录键盘、显示窗和打印仓三大部分,集录人,编辑,打印于一体,打印文件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储存于“软盘”。其中的录人编辑系统实际上就是电脑的雏形。打字方式为软打,即通过喷墨,针式等方法在直接在白纸或蜡纸上打出字迹,属电子打字方式。录人方式采用王码五笔输入法。当时,与其配套的印刷设备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油印机,只不过功能和效果比以前更先进更好了。四通打字机可以说是机械打印与智能打印之间的一种过渡方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录人编辑的快捷程度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可以较为方便地反复修改已经录人的文稿,且储存的电子文本也可以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当然,和如今的电脑打字比,其智能化程度尤其批量印制的快捷程度远远不够。随着“四通”打字机的普及,各单位办公自动化拉开了序幕。 进入本世纪以后,电脑打印文件迅速普及,各单位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这一时期,各单位由一个单位一台电脑发展到单位所属每个部门一台电脑再到每人一台电脑或多台电脑。录入编辑硬件方面经历了286、386、486、586PC机和现代大容量高性能PC机以及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软件方面经历了w95、w98、w2000、winxp、win7等操作系统以及Microsoft Office 等系列办公软件的升级换代。打印硬件设备经历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以及打印复印扫描一体化数码机的升级换代。现在各单位文件的编辑录入不再由单位安排的专人负责,而是由经办人或拟稿人直接在电脑上起草编辑,打印输出也实现了多样化。各单位已不再设打字员岗位,传统意义上的打字室已基本消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现如今文印工作已融人智能化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在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全面推行,文件的收发大多在网上进行,基本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据我观察,眼下纸质文件的印制虽然还没有被完全取代,但仅限于档案和保密等领域的特殊需要,规模大为减少。尽管如此,还不能说文印工作已经或正在消失,只能说它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用一句时兴的词就是:蝶变! 综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印方式经历了从手工到机械再到智能的历史性跨越。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文印方式的发展进步也是对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一种见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日益富强的祖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