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女院士基本状况的计量分析 |
范文 | 摘 要:运用考据法、计量史方法和跨学科史学法,对两院女院士进行多方面研究分析,主要目的是展现她们为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重大意义,来总结影响女院士或者女科学家成长、成功的因素。希望发挥女院士的集体魅力,来促进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的发展。 关键词:女院士;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1 研究群体说明 女院士是研究成果达到一定程度,研究能力和各方面素养受到很高的认可的女性。我国两院女性院士总占比为5.3%,其中科学院女院士占比为6%,工程院女院士占比为6.2%。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总体占比处于中等层次。但是与男性院士占比相差还是很大的,这一情况还是要引起重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女院士本身具有榜样的作用,具有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两院女性院士,可以深入探究女院士的魅力,探析她们成功因素,展现女性全方面的影响力。 2 数据分析 1)通过对科学院院士各学部人数计量分析,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和医学部(18人,37%),。其他占比较高的就是数学物理学部(8人,16%)、化学(8人,16%)和信息技术科学部(6人,12%)。工程院女院士所在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学部(16人,7%),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14%),而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人)和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2人)男女比例相差甚大,比例达到1:117和1:52.5。虽然在选择行业中是自己占主导性作用,但除了女性自身的选择倾向外,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调查研究显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相比男性而言,女性一般对有人道关怀意蕴的职业更感兴趣,对动植物生命、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也更为关注。①女性也会受到一些外在的社会因素影响,如性别文化、观念,家庭环境,国家政策,传统思维模式等。 2)科学院女院士当选年份分析,1980年和1991年,当选的女性院士人数较多分别为13人和12人,这两个年份人数较多客观原因是1955年之后到1980年之前,这25年中院士评选处于停滞状态,且院士增选制度还未正式规范(科学院院士制度1992年开始完善,截止2011年历经九次修订)。待院士评选重新开始之后,评选总数较之前和之后都有所增加。进入21世纪后,2015年当选的女院士占比为15%,是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这表明女性科学家本身的能力提升,以及更多的女性科学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可以看出院士制度完善对院士評选的重要性。 工程院女院士当选年份分析,20世纪90年代当选人数较多,当选年份女院士占总体女院士的比重,基本上与当年所当选人数成正相关。虽然在21世纪初,当选人数较少,且有几年断层情况出现,但2013年后,人数与占比都出现了上涨现象。其中2017年,工程院女院士增加较多,增加5位,女院士的发展让社会大众看到女性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女性也越来越有能力发挥好“半边天”的作用。 3)分析女院士的出生年份,两院女院士出生年份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虽然跨度较大,且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0年之间,人数为77人(科学院33人,工程院34人)。工程院女院士的出生年份比科学院较集中,但是两院女院士出生年份大多还是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其中1927年-1937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灾难,可以说是民不聊生,一些女院士就出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4)分析两女院士当选年龄,科学院女院士当选年龄主要在51-70岁,在当选年龄整体偏老龄化。虽然当选年龄老龄化,但这与38-45岁的最佳峰值年龄并不冲突,许多院士的研究成果仍然是在此期间完成。偏老龄化的客观原因是从1955年之后,科学院中间有25年院士增选处于停滞状态。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原因,科学界易出现论资排辈的情况,也是年轻人迟迟不能出头的重要原因。但是近几年的评选中,当选院士正向年轻化迈进。 5)院士地域分布研究,女院士地域主要在江苏17人、浙江15人、上海12人、山东12人、广东8人、福建8人,这六个省份(直辖市),而一些西北地区人数很少或则没有女性当选。 东部沿海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整体经济水平,对外交流程度等较高,这对女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6)女院士学历及留学情况分析,两院女院士学历层次很高,超过六层的女院士是硕士学历,读博率也达到五层,其中硕士78人(国内硕士45人,国外硕士33人),博士65人(国内博士24人,国外博士41人)。女院士整体外出留学率还是很高的,可以达到每三位女院士中,一位外出留学经历 3 影响因素 总结上述分析,女性院士占比虽有发展,但还需要分析其原因,以促进院士比例更加良好,以促进国内女性科学家群体的发展。原因可以总结如下,有社会因素(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社会环境、科技政策、教育条件、标准化模式既男主外女主内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心态、目标、阅历、能力等)、时需与时机因素(时需的催化作用、时机的偶发性)、物质因素(生活条件,科技创造活动的物质条件)等。②以及分析原因要遵从客观事实,林聚仁老师的研究,以收到18位女院士回复问卷调查为依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她们大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大都在学生时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分析他们作出选择的原因是7人受父母影响,6人受科学家影响,3人受大学老师影响,1人受中小学老师影响。除了有目标之外,这项问卷调查还显示,读书工作勤奋、有进取心,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关心他人和社会,独立性和自制力强,也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有机遇和创造力也非常关键,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极高的天赋。③所以总结如下,影响女性科学家,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国家政策、教育条件、学术职业性别隔离、科学共同体的认可、所谓标准化分工的限制(男主外女主内)等因素。个人因素有家庭环境、家人支持程度,个人的自信、独立、自制力等,个人突破意识、创造力,人际关系与态度等。 注释 ①徐飞,王爱民.中国工程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的计量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 ②肖政.女性科学家人才素质结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国防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学院,2004年. ③林聚仁.从对女院士的调查看妇女的科学地位.《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赵延东,马缨,廖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女性科学家成长发展的政策及其效果[J].中国科学基金,2016年第8期. [2]徐飞,陶爱民.中国工程院女性院士特征状况的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2期. [3]林聚任.从对女院士的调查看妇女的科学地位[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2期. [4]杨丽.中国女性科学家群体状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系,2010年. [5]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数据整理.http://www.cas.cn/ [6]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数据整理.http://www.cae.cn/ 作者简介 王敏(1992-),女,汉,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