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毛鑫 王淑娟 【摘要】随着新课程目标的完善,小学科学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本文针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观察能力;科学素养;全面观察;观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专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基 础性课程,它既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也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科学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而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科学思维的源泉,对事物现象的感知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助于科学思维的发展,进而获得真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究领域中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关于这方面的经验,观察往往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对话交流也就更多地趋向于形式化。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逐渐处在一个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信息化时代,而学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他们需要培养观察能力,自己发掘知识,同样也要求他们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在熟悉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本领。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工作。 一、明确养成观察能力的意义,并坚持长期培养 史迈尔曾经说过:对微小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是取得事业、艺术、科学和生命各个领域方面成功的秘诀。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功是受益于其是否具備良好的观察能力。所谓观察,其实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观察能力的高低首先反映了学生感知能力的高低,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从了解真理到辨别错误再到澄清疑问,而且也能通过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使学生在慢慢领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掌握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可以说,培养科学观察能力是科学研究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与不断的学习,并积累经验才可以实现。这也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时,要善于引导,并根据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观察兴趣,达到自主观察学习的目标。 二、多角度分析学生观察能力的影响因素,确立培养目标 自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正式修改成一年级,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科学这门课程。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概在七八岁左右,虽然该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尚未成熟,但已经表现出很明确的自我意识,同时小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活动的能力也相对增强。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观察方面的心理特点更多地表现在随意性、情绪性以及笼统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尚待开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能力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此阶段,学生更多的行为是表现对于外界的看法,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往往表达得内容不够全面、具体,而且对重点表达不全,从而使科学教师达不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面对此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却不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固然重要,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单一的,并不能从其根本上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日常的科学知识经验的积累 从教师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对学生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而那些知识背景较丰富的学生领会知识的能力往往要较强一些。所以,在科学知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积累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后续科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集中能力 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总会出现不集中的情况,这是符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的。作为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这种成长发展规律,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降低,并对表现出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理解,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示范,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处在五六年级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注意力,不会轻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可以对他们提出较高一点的观察 要求。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技巧以及观察技能 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传授的观察技巧。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方法的技巧,可以节约时间,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地引导,而不是直接地传授经验。教师也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进而找到科学观察的技巧。 (四)学生的意识程度以及观察的兴趣、动机等其他心理因素 学生的观察意识程度越高,所要观察的目标越明确,科学观察活动也就越容易获得成功。在观察事物之前,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明确科学观察的目标,调动学生进行观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小学生所接受过的观察训练程度与观察的实践经验 观察训练与实践经验对科学观察能力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科学观察实践,科学观察能力才有可能稳定地形成。 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的确是一个比较长期复杂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明确目的,分阶段、分目标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使小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能力。 三、培养观察兴趣,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兴趣”是小学生了解新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主要是以了解和发现外界新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去观察科学事物、探索科学真谛的重要动机。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浓厚的科学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一旦有了观察的兴趣,才会养成良好的观察素养,才能够对科学现象观察得细致且全面。小学科学教材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一些让学生感觉到熟悉的,同时又有着许多知识点的物质和现象作为“生活原型”,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学科学教师还 可以将一些科学实验课程布置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细心关注身边事物,主动观察事物变化的现象,还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科学学习习惯。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天气与植物》一课中,让学生去外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观察植物随着天气变化的生长特征。诸如此类的课程设置,就是比较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属于好动的状态,在室外进行观察学习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的情感,增强观察科学现象的兴趣,便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四、重视科学观察实验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 科学,归根结底是一门主要由实验观察为主的课程。所以,教师在科学课程的观察训练中,对于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为了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科学观察方法的培养,并且落实于实验过程。 (一)明确学生课程观察目的,指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 从整体上来看,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科学课程中实验的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是如果要求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来具体地说明实验现象往往比较困难,又或者只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喜欢实验仅仅是觉得看到事物变化的现象感到新奇,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会观察,完全具备科学观察能力。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观察实验之前应该做好教学准备,使学生能够了解此次科学观察的目的,并指导学生制订科学观察的计划,使学生明确此次观察的目的以及在观察中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有助于提高此次科学实验课程的价值。同时对学生明确提出观察要求,并耐心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顺序以及明确科学观察的内容,也会促进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引导学生明确全面观察的意义 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在观察科学实验现象时,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好奇心驱使的,因此会混淆科学实验现象的主次方面,也可能会出现观察事物现象不够仔细、全面等问题。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时,教师首先应该使小学生养成“全面观察”的好习惯。全面观察的观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被观察的对象来说,它包括事物及其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教师的指导操作等;另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观察与实验不同,观察所考察的研究对象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不施加任何人工的干预,它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的活动。它包含使用多种感官的共同运作,即“全面观察”应包含着眼看、鼻闻、手摸和耳听等。学生只有进行全面观察,才有助于对观察现象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对各个细节都有比较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而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深刻地观察,掌握观察的规律 所谓深刻地观察,主要是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的。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科学现象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科学观察实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问题的提问,而且要根据现象提出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观念,以帮助学生在科学观察中进行全面而又有系统地思考,使学生有能力、有意识地将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进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实验观察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以便形成更加长远的记忆。 五、发挥学生观察的优势,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合作能力等几方面构成,并且学生的这些学习能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取得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而不重视对小学生其他学习能力的养成训练,从而割裂了与其他学习能力之间的联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完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学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要突出思维训练。对学生思维学习能力的训练是重点,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深入的观察更需要思维的指导。所以,培养观察能力应该着重把观察现象和学生的思维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正确地描述出观察的科学现象,进而使学生从科学现象的观察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科学现象自主地提出问题,这才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观察的关键之处。学生在科学现象的观察中能够积极地发现问题,这一点就说明学生对观察事物现象能够做到细致、全面。学生在观察中可以发现问题,这是观察者的视觉因素和思维因素所结合的产物,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现象的观察的同时,也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基于科学现象的提问,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以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都必须具有科学素质,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小学生从出生起就受到科技进步的影响,因此,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应从小就开始进行培养。这也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做到长期坚持,并重视对小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以及其他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也要求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由于小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观察能力,科学课程才能够得以顺利地进行,才能完成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观察能力是发展科学思维能力与发展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从小打好基础,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其他科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保证学习科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江芳,王國英.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彦才,郭翠菊.现代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德华.小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毛鑫,女,1995年生,辽宁抚顺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生。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