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与名师比,新教师的阅读缺少什么
范文

    刘京宏 张恒平

    【摘要】教师要想使杏坛生命之树常绿,必须让终身学习之钟长鸣。要忙里偷闲地学习,闹中取静地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的

    书籍,以此补充和更新知识,接受新的知识的洗礼。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关于世界各国人民读书数量调查可知,其中阅读数量居于榜首国家是以色列,年人均阅读书目量可达64,反观中国,年人均阅读书目总量少之又少(教科书不包括在内),其数量低于1。在学校,每年能读超过10本书的教师仅占20%左右,尤其是多数新教师,手端着大学及研究生的学历,一大半业余时间陷入微博和微信的流行时尚,实在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的。那么,与名师比,新教师的阅读缺少什么?

    一、缺少内在动机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师的时间花费于教学活动上,在总工作时长中大约占据三分之一,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后还需要备课和批改作业,其在工作时长中占据四分之一,可想而知,最终剩余的空余时间微乎其微。然而,相对过去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的娱乐休闲活动也随着而逐渐增多,因此花费在读书方面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在休闲时间里,他们大多数同家人、朋友逛街旅游,有的网上闲聊,还有的陪恋人约会,长此以往,对读书的兴趣也即将消失殆尽。

    一位名师在访谈中提及自身的阅读历程时,将其描述如下:“看着日子匆匆过去,一咬牙,把书放在床头,规定自己每晚睡前看10分钟。果然,一个月下来,书就读了一大部分了……”

    这番话意味深长,而教师不读书的真正原因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喜爱阅读的名家大多利用零散的时间翻阅著作。其实,读书活动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喜爱,其中蕴含积极主动性的因素,與外界环境施压而出于被动性的情况相反。新教师如若真正喜爱翻阅著作,在选择读书抑或悠闲活动时,必然会优先选择读书,而放弃悠闲活动,迷恋于书中的菁华,从书中感悟人生哲理,从学科学类读物至人文社科类读书本再到心灵鸡汤类散文,从感悟阅读到知性阅读再到理性阅读,最终上升至阅读最高境界——灵性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二、缺少读书之乐

    一些新教师工作一段事件后,也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便跟风似的找了哲学经典和理论著作来读。这类书籍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很长时间啃不下来。而阅读障碍一旦形成,便有了阅读的厌倦情绪。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读自己基本上都懂的书没有多大意义,读自己基本上不懂的书也没有多大意义,最好选那些大部分能读懂,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要经过思考、查阅资料才能弄懂,读这样的书才是最有意义的。”因此,要享受读书之乐,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读到合适的书,阅读讲究的是循环渐进,以感性阅读开始,拾级而上至知性阅读和理性阅读,最后上升到灵性阅读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名师们读书有良好的习惯,喜欢思考和联想,他们的阅读变得轻松而愉快,真正产生阅读之乐。新教师固然忙于教学和备课,但是首先需要明确事务的主次等级。明白事情重要与否的等级后,从而脑海中清晰地排列各项事务的先后次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节约时间,也就意味着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而不会被琐碎的杂务而干扰,使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除此之外,同工作伙伴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交流与探讨,会从中获取新的思想领悟,著名作家萧伯纳曾提及: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相互碰撞交流后就极可能在此基础上获知两种不同的思想。

    新教师需要树立新意识,把阅读看作一项日常活动,认真对待读书,把读书看作是一项与自身成长息息相关的活动。

    三、缺少持久恒心

    回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都是在阅读增广见闻,进而推开社会之门吗?只不过在进门之后,各人的表现不同,在门内走得远近就不同了。有的人忙于观门内之景,迷花了双眼,驻足不前;有的人登堂入室,仍想追寻内在的光芒;有的人浅尝辄止,停于一处,任浮生若梦,虚度光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为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呢?就是因为有的人带着自己的引路人——书,与之相伴,与之共存;有的人初始与之相伴,中途将之舍弃;有的人则一入此门就忘乎所以,弃昔日之友于不顾。

    名师于漪多次表示:“我当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有着33年教龄的历史教师,在区里上了一节公开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课后,有人向他请教:“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还是应了那句话,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与之相比,新教师刚踏上教育岗位,要坚持不懈地阅读一些教育心理学书籍、文学名著、科普作品……不断提升自己。

    教育艺术是长期形成的。读书依赖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不断积累而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件完整而精练,从而使授课活动更加充满吸引力,把握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回忆某名师的名言:“只读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阻碍仅仅借助书本那单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从借鉴学术专著中的优秀教学案例中汲取营养。

    总的来说,教师要想使杏坛生命之树常绿,必须让终身学习之钟长鸣。要忙里偷闲地学习,闹中取静地学习,如饥似渴地阅读更多的书籍,以此补充和更新知识,接受新的知识的洗礼。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