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居住区共享停车风险和收益分析
范文

    谢金 叶晓飞 陆丽丽 李敏

    

    

    

    摘?要:在共享停車模式中,利益相关者在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冲突和矛盾,理清利益相关方的风险和收益问题是推广共享停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本文以居住区停车供应者和管理者为利害冲突相关方,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供应者和管理者收益与风险对共享停车模式推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停车风险和停车收益对供应者共享意愿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分别为-0.85和0.29,而管理压力对供应者意愿影响不显著,为-0.14;停车共享效益、共享风险和管理压力对停车管理者共享意愿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分别为-0.46,0.52,-0.74。本研究为居住区共享停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结构方程模型;居住区;共享风险收益分析

    DOI:10.16315/j.stm.2019.05.008

    中图分类号:?U2686

    文献标志码:?A

    Risk?and?benefit?analysis?of?shared?parking?in?residential

    area?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

    XIE?Jin1,?YE?Xiaofei1,2,?LU?Lili1,3,4,5,?LI?Min1

    (1.Faculty?of?Maritime?and?Transportation,?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2.Ningbo?Port?Trade?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Ningbo?315211,?China;

    3.Ningbo?Port?and?Shipping?Logistics?Service?System?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Ningbo?315211,?China;

    4.Ningbo?University?Subcenter,?National?Traffic?Management?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Ningbo?315211,?China;

    5.Jiangsu?Province?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for?Modern?Urban?Traffic?Technologies,?Nanjing?210096,?China)

    Abstract:In?the?shared?parking?mode,?there?are?many?conflicts?of?risks?and?benefits?among?the?stakeholders,?clarify?the?risks?and?benefits?of?shared?parking?become?the?important?basis?and?prerequisite?to?promote?the?mode?of?shared?parking?in?the?residential?areas.?This?paper?takes?parking?suppliers?and?managers?in?residential?areas?as?interested?parties,?structural?equation?model?was?used?to?study?the?supplier?and?manager?returns?and?risk?influence?on?the?popularization?of?Shared?parking?mode.The?results?show?that:?risks?of?the?shared?parking?and?benefits?of?the?shared?parking?have?significant?impact?on?suppliers?willingness?to?share,?with?the?path?coefficiency?of?-0.85?and?0.29?respectively,?while?management?pressure?has?no?significant?impact?on?suppliers?willingness,?which?is?-0.14.?Risks?of?the?shared?parking,?benefits?of?the?shared?parking?and?management?pressures?have?significant?influence?on?parking?managers?willingness?to?shared?parking,?and?the?path?coefficiency?are?-0.46,?0.51?and?-0.74?respectively.This?study?provides?effective?suggestions?for?the?promotion?of?shared?parking?in?residential?areas.

    Keywords:urban?transportati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residential?area;?sharing?riskbenefit?analysis

    收稿日期:?2019-07-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3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01108)。

    作者简介:?谢?金(1993—),女,硕士研究生;

    叶晓飞(1985—),男,副教授,博士;

    陆丽丽(1987—),女,副教授,博士;

    李?敏(1994—),男,硕士研究生.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城市停车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停车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共享停车模式是挖掘停车潜力、盘活停车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泊位资源优化整合,将一处停车场服务于相邻地点的两个或多个用地,使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满足不同目的对停车泊位的需求的措施,成为了停车行业和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1-3],尤其在实践方面,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小范围的尝试了居住区和政府单位配建停车场共享模式,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局部的“停车难”问题。

    然而,共享停车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其根本原因在于:停车泊位资源共享涉及了利益相关方众多,包括停车供应者、停车管理者、共享停车平台和政府部门等,各方风险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在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使得停车资源难以整合,严重阻碍了共享停车的推广和应用;共享停车利益相关方风险和利益类别未得到清晰地理清,各方诉求难以全面满足,导致共享停车实践裹步不前。以居住区配建停车场为例,虽然停车供应者通过泊位共享获得额外的收费收益,但是外来车辆的涌入会对居民停车使用和生活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再如,虽然共享停车有效改善了停车供需矛盾、提升了社会效益,但是也会使停车管理(物业管理者)将面临繁重的管理压力。由此可见,理清利益相关方的风险和收益问题是推广共享停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菲[4]总结出居住区的停车情况具有一定的规律,表明居住用地工作日及休息日停车率曲线工作时段内均在车位数量的10%内呈现稳定变化趋势;段满珍等[5]建立了基于居住区共享停车的双层规划诱导模型,用以衡量诱导服务能否实现区域停车资源均衡利用和共享停车是否可行的指标。姚恩建等[6]建立了居住区共享泊位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许多学者已经证明了居住区共享停车具有可行性[7-11],并建立了居住区共享停车双层规划诱导模型和资源配置优化模型。但是鲜有涉及共享停车风险和收益影响因素识别的研究,仅有周小丽[12]探讨了共享收益、制度可行性、社会影响、共享风险等因素对私家车位共享意愿的影响分析,并未对停车泊位供应者和管理者等利益相关方的风险和收益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因此,本文以居住区泊位共享为应用背景,以停车供应者和管理者为利害沖突相关方,细化共享停车利益和风险类别,探讨供应者和管理者收益与风险对共享停车模式推广的影响程度,提出供应者和管理者风险承担和利益分配的实施策略,为居住区共享停车模式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居住区共享停车收益与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1.1?居住区共享停车收益和风险类别分析

    以居住区为例,共享停车涉及利益相关方主要包括停车供应者、停车管理者、停车使用者、共享停车平台和政府部门,其中停车供应者和管理者是矛盾和冲突最为严重的双方。一方面,泊位共享增加了停车供应者的收益,增加了供应者参与其中的意愿;另一方面,共享给泊位管理者带来风险与挑战,降低了其实施共享的意愿。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关系共同决定了居住区泊位供应者和管理者共享意愿。因此,以共享意愿为决策变量,通过访谈调查法收集停车供应者和管理者对收益和风险的期望和顾虑,归纳总结风险与收益类别如下。

    1.1.1?共享停车收益类别分析

    共享停车经济效益:收取停车费用,获得额外经济收益。外来车辆使用居住区共享泊位时,需要缴纳相应的停车费用,使得泊位供应者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从供应者访谈中得知,额外的共享停车收入越高,更倾向于提供泊位资源。管理者工资的增加。相对于日常管理工作,共享停车实施后给管理者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增加的工作量意味着增加的工资水平。对管理者而言,额外的管理工作压力,更倾向于对应的工资收入,其泊位共享开放的意愿和积极性才不至于被打消。因此,选取停车费用收入和管理者工资的额外增加作为描述居住区共性停车经济效益的指标,分析这两类因素对供需意愿的影响效应,决定共享停车经济收益大小。

    共享停车社会效益:提高了空闲泊位的利用率,缓解了周边局部停车供需不平衡的困境,改善了周边交通拥堵状况。居住区停车泊位在日间处于闲置状态,与周边停车需求具有明显的动态互补特性,通过共享模式为周边停车者提供了更多的泊位,可有效地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减少了违章停放占用道路资源的比例,较好地缓解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停车者满意度。停车场过饱和状态增加了停车者泊车难度和巡泊时间,从而显著地降低了其满意度。居住区更多泊位开放共享,提供额外的停车供给,使得停车者需求者更迅捷地找到泊位,降低了停车需求者泊车难度,提高了其停车满意度。间接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共享停车提高了人们停车资源的可获得性,减少了巡泊时间和难度,更有利于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更好地安排工作和日常活动,有利于提高人们出行幸福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共享停车在不改变片区泊位供应总量以及保障各种用地类型建筑物原来停车需求的基础上,盘活了存量停车资源、挖掘了停车潜力,减少了新建停车场需求的大小,有效地节约城市土地资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同时,共享停车释放了停车资源,为城市中心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由此可见,共享停车在降低泊位闲置率、解决停车难、缓解周边交通拥堵、提升人们生活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访谈结果表明,居住区供应者和管理者意识到这4方面的社会效益,因此,本文将共享停车社会效益归纳总结为以上4个方面,分析各项社会效益对供应者和管理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的影响程度。

    1.1.2?共享停车风险类别分析

    成本风险:购买新监控设和改造停车场增加了成本。共享与非共享使用的停车监控设备因功能不同存在差异,因此居住区参与共享停车要增设新的一套停车监控设备,购买设备需要成本,同时将非共享车位分离改造成共享车位进行车位锁改造和新设备的装备,需要额外支付给工作人员费用,增加了居住区的成本投入,对于供应者来说,购买新设备和改造停车场的成本越高,成本压力越大,共享停车的意愿越低;管理人员工资的上涨导致人工成本增加。管理人员因管理工作量的增加而适当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从而导致需要支付的人工成本较高。访谈结果表明,停车供应者担忧成本问题,认为人工成本越高,居住区泊位共享意愿越低。因此,本文选取购买新设备和改造停车场的成本投入以及管理人员工資人工成本的增加作为供应者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两者对供应者共享意愿的影响程度。

    安全风险:居住区参与共享停车泊位后,因大量外来停车者的停车行为可能给小区带来以下问题:居民交通安全受到威胁。外来车辆干扰,交通事故概率增加,导致交通安全性下降,对于供应者而言,交通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便增加了出行的担忧,导致供应者共享停车的意愿值偏低;居民的隐私安全信息泄露。共享停车后供应者个人信息和停车时间信息都会向外公布,个人隐私存在泄露的风险,风险的存在增加了居民区参与共享停车的顾虑,导致共享意愿偏低;外来车辆与不支持共享的居民发生矛盾冲突。外来车辆的涌入,使得不支持共享的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打扰,并增加了居民和外来停车者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概率,考虑到居住区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影响,因此居住区共享意愿积极性普遍偏低;外来车辆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而发生矛盾。在管理人员对外来车辆进行管理时,外来车辆不按照规定听从管理人员的管理,易给居住区带来诸多不便,损害居住区居民利益,导致居住区共享意愿不高。综上表明共享停车带来安全风险越大,供应者和管理者共享停车意愿越低。由于交通安全与个人隐私安全是供应者最为在意的两方面,因此本文以居民交通安全和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两项安全风险作为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管理压力:共享停车后由于停车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工作压力增大,其中包括:共享后增加了停车矛盾的处理工作,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内停车,部分停车者不按照规定停车,如超时占用停车位,影响了车位供应者的使用,面对外来车主与车位供应者之间的停车矛盾,管理者需做好协商工作,工作内容的繁琐增加管理人员压力,导致了管理者对共享停车持消极态度;增加了管理者对外来车辆的监督工作;由于居住区停车时空资源向外公布,增加了居民的个人隐私风险,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外来停车者的监督与管理;共享后增加了小区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大量的外来车辆影响居住区内部交通,可能会增加居住区内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管理者需要对停车者进行停车引导,避免交通拥堵和事故的产生,保障居住区交通顺畅和安全。但随着管理压力的加大,管理员共享意愿则会降低,因此本文将管理压力涉及3方面作为管理者共享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2?风险与收益影响因素量化方法

    基于收益和风险类别分析,以居住区停车供应者和停车管理者为研究对象,从停车共享收益、共享停车风险、管理压力和停车位供应者与停车管理者共享意愿5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各个变量的具体测度项,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13]对停车共享效益、成本风险、安全风险和经营风险等指标进行量表评分,将停车共享效益按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赋值5,4,3,2,1,将停车共享风险按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赋值-5,-4,-3,-2,-1。通过网络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20份,其中有效问卷798份,样本多于200份,满足建模样本量要求。

    依据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共享停车效益显著影响供应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H2:共享停车风险显著影响供应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H3:管理压力不显著影响供应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H4:共享停车效益影响管理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H5:共享停车风险影响管理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H6:管理压力影响管理者参与共享停车意愿;

    a:共享效益与共享风险相互影响;

    b:?管理压力与共享风险相互影响。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居住区共享停车意愿分析

    2.1?居住区共享停车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14]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为难以直接测量的潜变量设定可直接测量的观测变量,进而通过用这些可以观测,可以统计操作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来间接体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所涉及的共享停车效益、风险、管理压力都是不可直接测量的潜变量,而停车费用收入、停车场改造成本投入,居住区交通和隐私安全管理工作量等都是可直接反应共享停车效益、风险和管理压力等潜变量的观测变量,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研究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亦可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可以用矩阵方程式和路径图来设定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矩阵方程式表示如下:

    X=ΛXξ+δ。(1)

    Y=ΛYη+ε。(2)

    η=Bη+Γξ+ζ。(3)

    方程(1)和(2)为测量方程,方程(3)为结构方程。其中:X为外生观测变量向量,如图1中的DM1,DM2,DM3,DB0,DB1,DB2等测量变量;ξ为外生潜变量向量,如本研究中的共享停车效益、共享停车风险、管理压力是停车供应者意愿分析模型和管理者意愿分析模型的外生潜变量;ΛX为外生观测变量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δ为外生观测变量的残差项向量,如图1中的e1-e22;Y为内生观测变量向量,如图1中的A1,A2;

    η为内生潜变量向量,包括本研究中的供应者共享意愿和管理者共享意愿;ΛY为内生观测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ε为内生观测变量残差项向量,如图1中的e23,e24;B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Γ表示外生潜变量对于内生潜变量值的影响;ζ为结构方程的误差项。

    此处的内生变量指研究所设定的结构方程中受到任何一个其他变量影响的变量,外生变量则是不受模型中其他任何变量影响但是对于其他变量存在影响作用的变量。

    2.2?共享停车意愿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构建及模型结果分析

    如图1所示,根据理论分析和测量变量构造的供应者和管理者共享停车意愿分析模型:椭圆表示潜变量,方框為测量变量,小圆圈表示测量变量的误差。模型中椭圆内的共享停车效益、共享停车风险、管理压力为停车供应者意愿分析模型的外生潜变量,停车位供应者意愿为停车供应者意愿分析模型的内生潜变量,共享停车效益、共享风险、管理压力为停车管理者意愿分析模型的外生潜变量,停车管理者意愿为停车管理者意愿分析模型的内生潜变量,方框里的各项内容为对应的各个潜在变量的测量变量,圆圈对应的e1~e24为各个测量变量的测量误差,规定模型中每个潜在变量对应的测量指标中有一个系数为1,?相当于规定潜在变量的度量单位与对应度量指标的单位相同,每个箭头都有一个回归权重系数,同时每个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都是标准系数,路径图中以单向箭头相连的均表示一个变量影响箭头指向的另一个变量。考虑到共享效益中经济效益可以抵消掉部分的成本投入,经济效益越高,共享风险中的成本压力会越小,而成本压力越大,那么经济效益会越低,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此处以双箭头将共享效益与共享风险相连;又因为共享风险越大,说明管理强度小,那么管理者的管理压力就越小,而管理压力越大,说明管理强度大,那么共享的风险就会降低,因此将管理压力与共享风险以双向箭头相连。

    2.2.1?模型参数估计

    本模型通过AMOS?21.0运行得出初始的参数估计值,根据输出的拟合指数结果,联系理论不断地修改模型,最终得到各项拟合指标符合标准要求,拟合度较好的模型运行结果,如图2所示。

    2.2.2?停车供应者意愿分析模型模型结果分析

    在Amos中,当CMIN/DF,RMSEA等各项拟合指标的指标值都符合标准参考值的要求时,表明该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的结果可被采用。拟合指标达到参考值要求,说明供应者意愿分析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如表2所示。

    如表3所示,表中H1、H2、H3假设的P值均为***,表示此3个路径在0.1%水平上显著,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路径a的C.R值为-2.865,P值为0.004>0.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结合图1和表3可知,停车位共享停车风险对供应者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85,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比最大,且停车风险显著影响供应者共享意愿。此结果反映:共享风险是居住区停车位供应者最主要的考虑因素。

    2)共享效益与共享风险之间路径系数为-0.35,两者互相影响显著,且目前风险要大于收益,是共享停车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只有当二者接近平衡,或者收益大于风险的时候,共享停车才具有可操作性。

    3)共享停车效益对供应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29,且共享停车效益显著影响供应者共享意愿。共享停车效益是决定居住区停车位供应者共享停车位的重要因素。

    4)管理压力对供应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14,且管理压力不显著影响供应者共享意愿。停车管理属于停车管理者的工作范畴,供应者不参与停车管理,因此对供应者共享意愿影响不大。

    2.2.3?管理者意愿分析模型的拟合度分析及模型结果分析

    各项拟合指标的指标值都符合标准参考值的要求,说明管理者意愿分析模型的拟合度良好,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中H4、H5、H6假设的P值均为***,表明此3个路径在0.1%水平上显著,通过显著性检验;b路径C.R值为-0.745,P值为0.456>0.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如表5所示。

    由图1和表5可知:1)管理压力对管理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4,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占比最大,且管理压力显著影响停车管理者共享意愿。此结果反映:管理压力是居住区停车资源的管理者参与共享停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共享停车效益对管理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52,且停车效益显著影响停车管理者的共享意愿。共享效益是管理者共享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3)共享停车风险对管理者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46,且停车风险显著影响停车管理者的共享意愿。停车风险是停车管理者共享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4)管理压力与共享风险之间路径系数为-0.04,但相互影响不显著。共享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决定了管理者维护居住区各方面安全需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保持同样的管理强度。

    3?居住区共享停车实施策略分析

    1)确定合理停车收费,适当提高管理者工资水平,提高共享经济效益。以问卷调查、走访的方式,了解和记录居住区车位供应者对停车费用以及管理者对工资水平的要求,提出合理的停车费用,增加共享经济效益,进而减少供应者与管理者的共享顾虑。

    2)加快共享停车实践示范,宣传共享停车社会效益。本研究结果中,各类别社会效益DB1~BD4,SG1~SG4影响系数均≥0.90,表明其对共享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为此以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广告、发布新闻等媒体方式大力宣传共享停车可行性和共享停车社会效益,增进共享停车意识。

    3)建立安全监管及赔偿机制,降低共享安全风险。鼓励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对出现的安全问题,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的,居民可获得相应的赔偿,而违反安全规定的停车者将承担相应的惩罚如不当行为计入个人停车信用体系,对进入居住区内停车发放禁停令,并处以罚款等,同时还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增加管理人员数量或提高管理人员工资,鼓励加强对居住区的管理。

    4)鼓励共享共建,降低共享停车成本风险。为减少共享停车成本压力,建议政府给予部分资金支持,通过调查和数学模型求解的方式确定出政府应投入的资金,降低风险承担压力,且共享停车成果由全民所享有,逐渐落实共享共建。

    5)引入智慧停车监管技术,降低共享停车管理压力。引入智慧停车监管技术,出台相关政策帮助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减轻停车管理者的管理压力。

    4?结?论

    本文分析居住区共享停车模式无法推广的原因,得出共享停车后风险承担和利益获取矛盾是共享停车推行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居住区车位供应者和管理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得出了以下结论:

    1)理清共享停车的共享效益类别和共享风险类别,其中共享效益类别包括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享风险类别包括安全风险,成本风险以及管理压力,并对每个类别又进行的细分。

    2)在理清供应者和管理者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利益清单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模型数据,Amos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定量化了风险和利益,得出以下結论:一是共享风险、共享效益显著影响供应者的共享意愿,影响程度分别为-0.85、029,而管理压力不显著影响供应者共享意愿,影响程度为-0.14;二是管理压力、共享效益、共享风险显著影响管理者的共享意愿,影响程度分别为-0.74、0.52、-0.46。

    3)最后根据研究分析的结果,主要从适当提高共享经济效益,加强关注共享社会效益,减少共享安全风险,降低共享成本风险和降低共享管理压力几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峻,谢凯.中心城区高校停车泊位共享的动态分配模型及效果评价[J].中国公路学报,2015,28(11):104.

    [2]?LALANI.Evaluating?shared?parking?for?new?developments[J].Public?Works.1984,115(2):59.

    [3]?LITMAN?Todd.Parking?management?strategies[M].Parking?Management?Best?Practices.2018:86.

    [4]?李菲.住区停车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1.

    [5]?段满珍,杨兆升,米雪玉,等.基于居住区共享停车的双层规划诱导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51(5):1250.

    [6]?姚恩建,张正超,张嘉霖,等.居住区共享泊位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算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7,17(2):160.

    [7]?黎凤斌.智慧停车云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1.

    [8]?周秋霞.城市智慧停车诱导交通系统应用:以杭州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7:1.

    [9]?GENG?Yanfeng,CHRISTOS?G.CASSANDRAS.New?“smart?Parking”?system?based?on?resource?allocation?and?Reservations.Transaction?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2013,14(3):1129.

    [10]?郑竞恒.基于停车共享的城市中心居住区停车行为特性及泊位调控优化方法[D].南京:东南大学,2017:1.

    [11]?陈永茂.城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对外共享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城市交通,2010(1):21.

    [12]?周小丽.私家车位共享意愿与选择意向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1.

    [13]?朱静.C2C环境下快递服务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1.

    [1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70.

    [编辑:费?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7: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