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范文

    王海天 王婷

    

    

    

    摘?要: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的同步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近20年与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有关的605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结果显示: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地理空间差异与产业集聚模式的异质关系研究值得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生态环境;产业集聚;文献计量

    DOI:10.16315/j.stm.2019.05.007

    中图分类号:?G254;F205

    文献标志码:?A

    Bibliometric?analysis?of?related?researches?on?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in?China

    WANG?Haitian1,?WANG?Ting1,2

    (1.School?of?Management,Guizhou?University,?Guiyang?550025,?China;

    2.Key?Laboratory?of?Internet+Collaborative?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n?Guizhou?Province,?Guiyang?550025,?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mote?the?synchronou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this?paper?takes?605?periodical?literatur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in?CNKI?of?the?past?20?years?as?the?research?object.?Using?VOSviewer?and?CiteSpace?bibliometric?software,?this?paper?visually?displays?the?literature?characteristics,?hotspots?of?research?and?future?directions?in?the?field?of?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in?China.?The?results?show?that?the?interaction?betwee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industrial?agglomeration?system?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space?difference?and?heterogeneity?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pattern?deserve?further?exploration.

    Keywords:ecological?environment;industrial?agglomeration;bibliometric

    收稿日期:?2019-07-01

    基金項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合基金项目(18GZLH03);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项目(GNYL[2017]005);贵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GDZT2-01702)。

    作者简介:?王海天(1996—),女,硕士研究生;

    王?婷(1974—),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产业集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要求产业集聚既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要注重调节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实现经济和环境同步高质量发展的目标[4-5]。揭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能够发现和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国家战略政策要求,实现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的同步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6-8]。

    根据已有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概括,目前我国学者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兴趣浓郁,并取得了较多颇具价值的研究结果[9]。大多数学者从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外部性出发,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或系统动力学模型,找到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或仿真,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10-12]。从不同的视角对同类型的产业展开研究,现有文献讨论的聚焦点有所区别;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其测度指标的方法不同,多数利用我国省份或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虽然关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文献众多,但是针对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较为匮乏。为全面快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中关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近20年期刊文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中的文献特征、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进行深入挖掘,绘制出该领域研究的大致轮廓,为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引导。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文献来源为中国知网。以“生态环境”“产业集聚”“环境污染”“集聚效应”“环境效应”等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19年3月22日,选取“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CSCD”5个期刊来源类别,检索期限为1999—2019年,共找到608篇文献。为保证检索结果符合研究内容,对608篇文献进行筛选,剔除与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不相关的文献结果,最终得到605篇有效文献。

    1.2?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文献的总体研究趋势进行图表展示,以年发文量和年被引频次为主要衡量指标,以高被引文献为代表,探明该领域文献的整体特征。然后应用文献计量法,针对605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地描述该领域研究现状,挖掘该领域研究热点。最后利用改进的三维坐标战略图方法从中心度、密度和新颖度方面探究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2?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文献特征

    2.1?总体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對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虽然发文量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于2002年前后出现了与我国产业集聚、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文献,该时期为我国经济增长迅猛发展的时期,产业集聚逐步显现,生态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在2014—2015年间发文增长数量最多,该期间自然灾害和雾霾问题的持续发酵,促使学者们深入研究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目前在2017年发文量达到最大,为87篇。绿色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家也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新时代的总体布局中,因此学者们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更加重视。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一项重要评价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指标,能够体现文献的价值[13-14]。由图1可知,有关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文献,其年被引次数在2002—2015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该领域早期的文献由于还不够成熟完善,被引频次不是很高,经过多年发展逐渐丰富,更加受到学界的认可,文献的被引频次也持续增多。然而该领域文献被引频次在2015—2018年呈下降态势,可能原因为发表时间较早的文献被引用的几率较大,所以近几年的文献相较之前被引用频次有所递减。

    2.2?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论文是某时间内研究区域中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论文[15-16]。被引频次越高的文献,其对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在本文的检索结果中,从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被引用频次最多的10篇文献看,被引频次皆大于等于83次,并多于近8年内发表,整体年份较新,如表1所示。发表领域主要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和资源环境等学科,可以看出有关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涉及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表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两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

    由表1可知,中高被引文献大多利用城市或省际面板数据,对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构建计量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分析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其中,闫逢柱等[17]单向检验了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结果,发现短期内制造业集聚能够减缓环境污染情况,但长期内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而张可等[18]则发现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集聚加重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反作用于经济集聚、抑制集聚发展的双向作用机制。侯伟丽等[19]和李勇刚等[20]通过环境管制、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探讨“污染避难所”效应是否在我国成立,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原毅军等[21]、杨仁发[22]和师博等[23]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能源效率和聚集密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黄瑞芬等[24]以海洋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集聚系统和环境资源系统的耦合机理,通过建立耦合元素指标,以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发现两者存在区域协同效应。冯薇[25]和徐敏燕等[26]以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角度,研究发现加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或结合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双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研究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文献多数关注产业集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衡量两者关系的计量模型,通过相关数据实证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领域研究中明显的思路特征。

    3?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方向分析

    3.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文献的主旨,能够比较全面地诠释文献的内容。VOSviewer的可视化地图可以对大量文献的关键词做深入分析[27],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地图的解读,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的热点。本研究运用VOSviewer,分析了605篇知网文献的关键信息,绘制出知网文献中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地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产业集群、环境规制,是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能够初步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热点。绿色经济效率和文化创意产业距离其他关键词较远,联系相对匮乏,属于该领域新发展出的研究内容。另外,图中圆圈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类别,共得到7个类别。这7个类别在地图上都距离不远,表明了各个类别之间或浅或深的关系难以明确区分,且将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一类被围绕在中央,表明该类研究内容与其他类别研究内容都存在紧密关联。

    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叠加可视化,得到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权重网络地图,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工业集聚、门槛效应、绿色经济效率、污染排放、影响因素等关键词在研究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这些术语所体现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该领域内国内学者的关注焦点。进一步表明学术界更重视针对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污染排放等生态问题之间关系的描述,以及各类产业集聚是否能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问题。

    在关键词共现密度地图中可以直观地发现高頻关键词之间共被引的频次密度。本文将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运用完全计数的计算方法,对每个关键词共现链接赋予相同的权重,经过可视化后选择密度地图得到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中关键性的聚合关系,如图4所示。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以产业集聚为中心的研究密度最大,以环境污染和产业集群为中心的研究密度也比较显著,形成了该领域内重要的研究区域。同时,以这3个关键词标签为中心,各自被一些相关性的研究热点围绕着。产业、生态环境及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紧密相连,工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和环境规制围绕着环境污染,产业转移紧挨产业集群。这些术语共同推进了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深入研究,形成了该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围。

    3.2?关键词聚类分析

    因图2的结果不能直接通过计量软件得到关键词的集合名称和相应的代表文献,为进一步探明学者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研究的结构分布,避免主观分析出现偏差的可能,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28],对605篇知网文献的关键信息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并以时间发展顺序为基准排列关键词顺序,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主要分为产业集聚、集聚、制造业集聚、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和多样化集聚8个大类。

    由表2可知,名称为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的关键词聚类结果,成员代表为能够体现类别内容的关键词,代表文献表示使用该领域内多个热点关键词的文献。每个类别集合中的关键词成员代表反映出该研究区域的聚集点,且代表文献的发表年份都在近5年,表示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是一个新兴且正在蓬勃发展的方向。

    3.3?关键词三维战略坐标图分析

    Law等[43]在1988年提出了在二维坐标中放置研究对象的战略坐标,通过2个参数的描述来反映各个研究类团之间的关系。传统文献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某领域研究的聚类类团,用中心度和密度两种参数来表征类团在某领域中的地位情况。在二维战略坐标图的基础上,有学者增加一个维度体现类团的强度[44]或新颖度[45]等,形成三维战略坐标图,分别用X轴、Y轴和类团大小表示3种参数。

    不同于以往三维战略坐标的建立,本文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用X轴表示类团的中心度,Y轴表示类团的密度,Z轴表示类团的新颖度。根据数学上的概念,相互垂直的X轴、Y轴、Z轴把空间划分为8个部分,其中每一个部分称为一个卦限。由CiteSpace得到各个聚类的初始参数值,计算所有类团的平均值,再用各个类团的数值减去平均值即可得到每个类团的三维坐标。按照该方法得到各聚类的中心度、密度和新颖度的数值,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数据可知,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三维坐标的绘制,得到各聚类中心度、密度和新颖度的三维坐标图。其中,实心点为类团,空心点为原点。如图6所示。

    从中心度方面来看,类团1“产业集聚”的中心度远远大于其他类团,说明这个类别的研究在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其他类别高度关联。由于产业集聚是目前产业发展的典型组织方式,围绕产业集聚,不同的学者所用视角不同,则从不同方面研究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因此“产业集聚”是各个类团延展的源点。类团5“新型城镇化”的中心度大于0,表明新型城镇化也是目前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研究中的关注点。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为寻求适应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道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注集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目前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其余几个类团的中心度都为负数,未达到所有类团的平均值。

    从密度方面来看,类团8“多样化集聚”、类团1“产业集聚”、类团6“生态环境”和类团4“产业集聚区”的数值都为正,说明这些类别的研究趋于成熟,内部结构紧凑,稳定性较高,研究内容相对集中。由于产业集聚、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区都是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学者用这些关键词展开的研究较为紧密。多样化集聚则重点关注产业集聚的多样化形式,探究多样化对生态环境是否产生不同于集聚传统形式的效果。类团7“影响因素”、类团2“集聚”、类团5“新型城镇化”和类团3“制造业集聚”的数值为负,说明在这些类别的研究中,落脚点较为松散,还未形成稳固的结构状态。对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不同领域的文献考虑的因素不尽相同;而集聚可以是人才集聚、金融集聚、技术集聚、经济集聚等不同方面的集聚;新型城镇化出现的时间较短,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集中;制造业包含多行业,不同行业的研究方向不一致,造成该类别的研究分布广泛。

    从新颖度方面来看,类团8“多样化集聚”、类团3“制造业集聚”和类团5“新型城镇化”在近年来较为活跃,是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最新问题。随着产业集聚的发展,多样化集聚由于能够加速不同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企业创新和进步的可能,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而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要求制造产业在发展中坚持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方针,重视生态环境和产业实现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应运而生。为满足新型城镇化具有产业互动、生态宜居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注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内容。

    结合中心度、密度和新颖度3方面内容来看各个类团在三维战略坐标中的分布情况。类团1“产业集聚”处于第五卦限,中心度和密度都大于平均值,但是新颖度小于平均值,表明该类别是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中最核心最经典的内容,但是缺乏创新。类团2“集聚”处于第七卦限,中心度、密度和新颖度都小于平均值,表明该类别处于研究领域的边缘,研究内容不集中,不属于前沿热点问题。类团3“制造业集聚”和类团7“影响因素”处于第三卦限,中心度和密度小于平均值,但是新颖度高于平均值,表明关于这两者的研究内容在近些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研究框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类团4“产业集聚区”和类团8“多样化集聚”处于第二卦限,中心度小于平均值,但密度和新颖度大于平均值,表明这两个类别的研究内容集中,观点有所创新,但尚不属于该领域研究内的中心区域。类团5“新型城镇化”处于第四卦限,中心度和新颖度均高于平均水平,而密度小于平均值,表明该类别的研究紧挨核心位置且有所创新,但研究内容较为分散,需要整合。类团6“生态环境”处于第六卦限,中心度和新颖度低于平均水平,但密度大于平均值,表明其研究內容集中,但观点不够创新。

    在三维战略坐标图的基础上,分析出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中值得进一步发掘的内容有:

    1)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系统间的互动关系。目前研究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的文献多以计量模型为载体,运用回归分析,单向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将集聚和生态环境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但根据系统论进一步发现,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是两个复杂的巨系统,两者之间并非单纯的单向影响,而是处于互相影响的动态模式中[46]。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拆分成两个单独的系统,在动态模型中探寻两者的互动关系,同时关注各子系统内部的变化情况。

    2)地理空间差异与产业集聚模式的异质关系研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地貌特征,出现不同特征的生态环境,吸引不同类型的产业。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集聚的产业模式相异,且集聚过程和结果并不一致。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不同,产业内细分的结构变动,都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在未来的研究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地域相似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产业集聚模式,采用相应的研究思路,探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4?结?论

    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和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通过VOSviewer和CiteSpace计量软件绘制可视化地图,直观展现了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领域的文献特征、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的研究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领域代表性文献多为近8年内发表,是一个新颖的研究热点。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涉及学科的交叉,发表领域主要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和资源环境学等学科,表明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两者之间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广泛性。

    2)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产业集群、环境规制,是我国生态环境与产业集聚关系研究的关注点和热点。环境污染、工业集聚、门槛效应、绿色经济效率、污染排放、影响因素等关键词在研究中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绿色经济效率和文化创意产业属于该领域新的研究内容。

    3)“产业集聚”“集聚”“制造业集聚”“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多样化集聚”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关系研究中的主要类别。而该研究领域中“生态环境和产业集聚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和“地理空间差异与产业集聚模式的异质关系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国富,白士杰,王溪.产业的多样化、专业化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研究[J].软科学,2019,33(1):81.

    [2]?ZHENG?Q?Y,LIN?B?Q.Impac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on?energy?efficiency?in?Chinas?paper?industry[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84(5):1072.

    [3]?LIU?S?X,ZHU?Y?M,DU?K?Q.The?impact?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on?industrial?pollutant?emission:evidence?from?China?under?New?Normal[J].Clean?Technologies?and?environmental?policy,2017,19(9):2327.

    [4]?卢小丽,李卉.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双约束下的绿色增长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19(2):30.

    [5]?王俊元.浙江海洋渔业空间布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6,18(2):1.

    [6]?吴传清,申雨琦.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5):54.

    [7]?LIU?J,CHENG?Z?H,ZHANG?H?M.Does?industrial?agglomeration?promote?the?increase?of?energy?efficiency?in?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64:30.

    [8]?ZHANG?L?J,RONG?P?J,QIN?Y?C,et?al.Does?industrial?agglomeration?mitigate?fossil?CO2?emissions:an?empirical?study?with?spatial?panel?regression?model[J].Energy?Procedia,2018,152:731.

    [9]?賈卓,初雪,李晨曦,等.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的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12):2367.

    [10]?沈能.工业集聚能改善环境效率吗: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非线性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4,28(3):57.

    [11]?陈林心,何宜庆,王芸,等.金融集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率空间面板数据的SD仿真[J].系统工程,2017(1):27.

    [12]?沈能,王群伟.考虑异质性技术的环境效率评价及空间效应[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1):162.

    [13]?丁佐奇.基于Web?of?Science的论文使用次数和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66.

    [14]?VANCLAY,JEROME?K.Factors?affecting?citation?rates?in?environmental?science[J].Journal?of?Informetrics,2013,7(2):265.

    [15]?刘颖,金曙光.《环境工程学报》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编辑学报,2019,31(S1):112.

    [16]?ZHANG?G,DING?Y,MILOJEVIC?S.Citation?content?analysis(CCA):a?framework?for?syntactic?and?semantic?analysis?of?citation?content[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3,64(7):1490.

    [17]?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1,29(1):79.

    [18]?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6):70.

    [19]?侯伟丽,方浪,刘硕.“污染避难所”在中国是否存在:环境管制与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3(4):65.

    [20]?李勇刚,张鹏.产业集聚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来自中国省级层面的经验证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97.

    [21]?原毅军,谢荣辉.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J].科学学研究,2015,33(9):1340.

    [22]?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23.

    [23]?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J].管理世界,2013(10):6.

    [24]?黄瑞芬,王佩.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1(2):39.

    [25]?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55.

    [26]?徐敏燕,左和平.集聚效应下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3(3):72.

    [27]?ECK?N?J?V,WALTMAN?L.Software?survey:VOSviewer,a?computer?program?for?bibliometric?mapping[J].Scientometrics,2010,84(2):523.

    [28]?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of?the?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2014,?57(3):359.

    [29]?苏兆国,史本山.基于企业区位选择的产业集聚机理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5):171.

    [30]?张姗姗,张磊,张落成,等.苏南太湖流域污染企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2018,38(6):954.

    [31]?张可,豆建民.集聚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287个地级市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5(12):32.

    [32]?王素凤,CHAMPAGNE?P,潘和平,等.工业集聚、城镇化与环境污染:基于非线性门槛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224.

    [33]?黄娟,汪明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基于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8):116.

    [34]?刘满凤,谢晗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经济集聚的时空演化[J].经济地理,2015,35(10):21.

    [35]?杨海平,石蕊.新常态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以江苏数字出版产业实践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0):33.

    [36]?梁伟,杨明,李新刚.集聚与城市雾霾污染的交互影响[J].城市问题,2017(9):85.

    [37]?孙瑜康,孙铁山,席强敏.北京市创新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研究,2017,36(12):2419.

    [38]?段学军,虞孝感,邹辉.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0):1621.

    [39]?岳书敬,邹玉琳,胡姚雨.产业集聚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5(10):49.

    [40]?卢燕群,袁鹏.中国省域工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17,39(7):1326.

    [41]?杨雪锋,陈曦.服务业集聚会提高城镇化质量吗:来自浙江的例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2):114.

    [42]?胡安军,郭爱君,钟方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吗?[J].中國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9):96.

    [43]?LAW?J,BAUIN?S,COURTIAL?J?P,et?al.Policy?and?the?mapping?of?scientific?change:a?coword?analysis?of?research?into?environmental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251.

    [44]?唐果媛.基于共词分析法的学科主题演化研究方法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3):100.

    [45]?储伊力.基于三维战略坐标图的信息经济学热点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6,9(2):87.

    [46]?王艳明,李军,张华铭.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效应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8,32(4):19.

    [编辑:费?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