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将生活意识导入作文教学
范文

    郝娜

    把生活意识引入写作思维的轨道,以生活意识支配写作思维。

    “生活即语文”,“写作即生活”,这两句话虽简练,却道出了语文写作的真正起点与归宿。而现实的作文教学却往往令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所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文训练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天然联系,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远离多彩的社会生活,缺乏生活的原味和内涵。因此,回归广袤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走出单纯传授语言技能技巧的禁锢,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生活意识的内涵

     所谓生活意识是指作文教学应回归到生活中去(即生活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悉心观察日常生活的同时寻找到写作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增强写作的现实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乐说乐写的境界。同时,生活化作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社会历练、处世能力、生存智慧等方面获得极大的提高。生活本身是纷繁复杂的,写作中不应设置写作的禁区,但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主流,倾听生活的主旋律,特别是敏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学生能抱着欣赏的积极心态去对待生活,并在作文中表现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他们的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充满快乐和激情,思想就会不断走向成熟。

     二、“品”出生活的独特滋味

     写作需要揣摩,这就好比品酒、品茶一般,需要细细地品味。若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有对现实生活的品味。“品”是审视,是细致地观察和思考生活;“品”是筛选,是对生活材料的选择和裁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品”是领悟,是对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挖掘。

     “品出细微”,就是要有“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的意识,注重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细节的观察。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人物(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朋友等)的神态表情、细节动作、只言片语、服式穿着等;引导学生注重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并将人瞬间的情感变化与景物相融合,实现景随人心、景衬人情。要让这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点燃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引领学生感悟生活的博大精深。

    “品出新意”,就是引导学生运用独特视角去捕捉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选取新颖的语言,去反映多彩的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特色。只要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新鲜别致,活泼动人,就可以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品出深度”,就是要让思维的触角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里层,把握其思想的内蕴,透过生活现象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指导学生能从他人伸出的友爱之手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帮助;能从军训教官严格的管理中悟到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能从父母期盼的眼神中悟到孝道与怜爱之心……

     我在实际作文教学中也力图做出一些尝试,如抓住学生军训的有利时机,以“军训”为主题,指导学生记录军训生活;平时让学生撰写散文和随笔,不拘形式,不限篇幅,重在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瞬间。经过一番认真的“品味”,学生习作《父亲的手》通过对父亲手的局部特写,传达出对父亲的感谢之情,并将景物与人物心理极好地加以融合,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学生习作《王太医的妙方》以创新的写法,仿照《红楼梦》的遣词造句,从独特的审视角度讽刺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学生习作《对比》通过自然界老虎训练幼崽的过程与题为“开学一景”的一幅漫画进行对比,立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当今社会对青少年进行适时适度的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三、“说”出生活的独特感受

     以往的作文教学,总是把怎样突出主题、讲求篇章结构、切合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真正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应该在“品” 出生活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大胆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实现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的转化。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而学生们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又总是无从下笔,这便是因为作文题目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无话可说造成的。可见,课堂中增加“说”的环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将生活意识导入作文教学的重要体现。

     对于“语文”二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是这样诠释的:口语为语,书面语为文,书面语的根在于口语的表达。这种诠释正符合了作文教学的规律,因为作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从思维到表达的操作过程。因此,我十分重视口语表达的“两级”训练。第一级为口头言语训练,我只要求学生能做到“说即为表达基本思想”。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自身过硬的语文功底和教育机智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予以恰当的指导和引导、修改和修饰,从而逐渐过渡到口语表达的第二级——口头作文训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构思、语言锤炼、开头结尾等方面的指导,使之“说”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片段或一篇作文雏形。在教学形式上,我采用了自选题目、自主选材、自设体裁的形式。仿照电视节目“幸运52”的模式,在每一次作文课上以四字词组的方式出题,如以描写景或物为训练目的的词组“晨午暮夜、春夏秋冬、花鸟鱼虫、风雪雷电”,以叙事为训练目的的词组“酸甜苦辣、衣食住行、喜怒哀乐、说学逗唱”,每堂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这些词组中任选一个作为训练话题。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关注生活话题的引导。课堂上,教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在“被逼着”写作文,而是在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转,课堂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学生们讨论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后,就已经把生活意识引入写作思维的轨道,生活意识已经在支配写作思维了。说的环节让学生敢说、爱说、会说,说了再写。教师指导学生说内容,说构思,说感想,师生相互交流,碰撞出写作的火花,令书面写作水到渠成。

     四、“写”出真实的人生体验

     作文教学从本质上讲是写作者生活情感的外露,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真实的个体生命总是存在着独特性和丰富性。因此,作为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的作文应是丰富多彩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多元化的生命气息。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一件有趣的事,客观世界中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各样新奇的、有趣的人或事都会深深吸引着你,把这些有意义的事,带着“生活露水”的事,用文字写下来,文章便充满活力和表现力。同时,在作文教学中还要努力将课文教学导入写作内容中,实现课文—写作—生活的有机结合。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所设置的篇目便可以与生活化写作相结合。《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生命的意义》四篇课文以不同的文体,从不同的角度,教会学生认识人生,充满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如学生习作《为自己鼓掌》一文中这样写道:“为自己鼓掌,没有半点矜持和矫饰,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潇潇洒洒地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为自己鼓掌,不是自我陶醉,不是自我满足,而是一种超脱而又高昂的人生境界;为自己喝彩,不是在意别人的目光,要记住——你就是自己生命中最好的欣赏者。”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利用绘画的小游戏,让学生们边背诵原文边画出想象中的图景,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经过自我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满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又如,我在讲解完郭沫若的《静夜》之后,同样引导学生创新实践,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再创造,学生写了一首小诗:“风轻悄悄地吹过/带来一丝清凉/水波荡漾/泛着点点银光……月亮的脸色为何如此憔悴/是疏星的惆怅/还是你的绝望/为何沉默不语/孤独?苦楚?还是无助/静夜中,你是多么难熬/前方一片迷茫/于是——你变得忧郁起来……”在讲授沈复的《闲情记趣》一文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感受,学生写道:“童年是一道美丽的彩虹,虽然短暂,但却美丽。童年是一块亮丽的瑰宝,虽然渺小,但却珍贵。童年是纯真的,它让人向往;童年是快乐的,它让人回味;童年是多彩的,它让人怀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对此项要求的最好实践,只有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凝聚写作者真实情感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再仔细一些,思维再敏锐一些,思想再深刻一些,生活中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将作文课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揭开了写作活动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欲、发现欲、创作欲和表达欲。学生们用“自己的慧眼看社会”,用“真实的情感写社会”,与教师一起走入了写作的新天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