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困境与路径探寻 |
范文 | 张汝洁 [摘要]从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媒体、公众六个方面分析了本科生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困境。分析认为,培育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政府要重视、高校要主导,社会要拓展,家庭要辅助,媒体要引领,公众要参与。 [关键词]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困境;路径探寻 [中图分类号]G40.58;G40.5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校是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播生态文明的生力军,然而,目前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探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让本科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林高校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生态责任主体意识,让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培养自觉建设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监督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目标是通过教育传播人与社会、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学生获得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生态问题产生的过程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掌握有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具备生态文化素养。实践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养成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发挥学科优势,主动将生态理论知识转化为科学保护生态的生产实践,并自觉成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2 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1文科本科生生态文明认知意识要强于理科本科生 当前,大多数农林院校已经开展或正在探索有关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理科本科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意识明显不如文科本科生,即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理科本科生由于一直以来重理轻文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并没有对此类课程给予重视。在改革开放后,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紧跟市场,加上应试教育阶段忽视了对理科生人文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出急功近利、重技术轻素养的特点。 2.2高校对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后劲不足 高校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建设后劲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上,一些农林高校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逐渐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教育,也有一些高校在积极探索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体系,但目前并没有在公共必修课中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有少部分篇章提及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但这对于培育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显然是不够的;②在校园建设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校园环境规划、硬件设施等需要进一步向生态文明建设迈进,如,学校整体规划未体现对绿色文化的宣传,校园路灯白天依旧常亮,垃圾桶投放不够等;③在活动开展上,关于增强本科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虽然偶有社团组织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等开展环保活动,但活动普及面不广、方式单一,并未能真正调动本科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行为。 2.3教师对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知识水平掌握有限 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本科生的思想觉悟、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因此在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教师是关键。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关于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当匮乏,当前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在文理分科的教育制度中成长起来的,对新时代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掌握有限,这就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承担生态文明教育重任,部分专业老师也是更注重于自己的学科研究,对于教育培养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甚少。 2.4教育部门对践行生态文明素养奖惩乏力 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奖惩机制乏力表现在:①尚未设计一些生态环境意识奖励办法,高校也没有相应的配套奖励措施;②教育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本科生生态文明意识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机制,高校也就没有配套措施,这也导致部分素养不高的本科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以为意。因此,教育部门对于本科生生态意识的奖惩机制尚未健全。 2.5市场经济利益驱使本科生某些价值观扭曲 目前,高校在校本科生多为“95后”人群,且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成长起来,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较重,在生活中更加重视物质利益,轻视了长远的生态利益,以人类为中心,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人类掌控中。加之科学技术近二十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当代本科生形成科技无所不能的错误观念,认为一切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都可以在科技上找到解答方案,他们想到的不是如何从根源上解决或者阻止生态问题的发生,而是如何运用人类的手段来处理生态问题。如此等等,都对本科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3 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困境 3.1政府:体制掣肘的困境 3.1.1 政府没有认识到培养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本科生作为建设新时代的主力军,其生态文明素养直接影响了其行为进而影响环境,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不够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3.1.2 政府投入相关教育资源少,无法直接传达生态保护理念。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学校教育,政府由于职能上及体制上受到一定制约,不能直接将正确的生态保护的理念教育传达给学生,社会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也尚未形成,因此本科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文明素养缺失。 3.2高校:学科壁垒的困境 3.2.1 重理轻文导致部分本科生缺乏文化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实则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通识类教育,而在严重文理分化的现状下,理科类师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还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常。 3.2.2 专业分工过于精细明确,呈现了各学科之间彼此隔离的状态,在农林高校中体现为农学、林学、动物科学等在发展过程中只关注自身领域的研发应用及其带来的效果,忽略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及有悖生态文明建设之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属于交叉学科,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有关对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交流,难以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也难以汇聚各学科力量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3.3社会:市场倾向的困境 3.3.1 本科生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现象严重。新一代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成长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都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拜金主义从网络、电视等各种渠道渗入本科生的日常生活,加上本科生群体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尚未成熟,乐于效仿和接受新兴事物,因此不少本科生有奢侈消费的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工具都对资信状况并不高的本科生提供不同程度的透支,鼓励了本科生的超前消费,而这与国家现阶段提倡的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大相径庭,本科生的消费异化也会给生态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3.3.2 “重效益,輕环保”的思想冲淡了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主流观念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其他领域服务经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期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建设,产生了许多畸变的价值观和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在很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绿水青山”能带来的长远利益。而本科生处于“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熟形成期,对于这种功利性的市场倾向缺乏辨别能力。 3.4家庭:重德智轻生态的困境 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积淀。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家庭教育连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培养生态文明素养的摇篮,父母的思想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程度和社会发展理念等原因,现在很多家庭的生活习惯与可持续的环保理念相悖,大多数家长还未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及其行为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且当今中国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应试教育使得许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同时注重培养品德的家庭占少数,重视培养孩子生态文明素养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很多本科生从小没有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缺乏相关的素养和认识。 3.5媒体:舆论浅信息散的困境 在现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本科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人群,网络媒体已成为本科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宣扬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本科生的生活行为和方式。网络信息的来源广、内容杂,尤其对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过于浅显,缺少深度思考,而对于错误的生态理念的传播仍时有发生,有关媒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虽逐渐完善,但仍有许多监管不力之处尚待完善,这些正面效应不足的媒体传播依旧充斥在本科生生活中。 3.6学生:路径依赖的困境 虽然许多本科生都能意识到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处于严重被破坏的状态,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但这些意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际行动,生态文明素养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一是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意识淡薄。本科生掌握的生态资源较少,生态资源利用率偏低,生态教育意识淡薄,更不会产生生态文明培育行为。二是本科生等靠要拿思想极其严重。本科生不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生态教育意识,而是存在等、靠、要、拿的思想心理,产生一种路径依赖的行为思想,对生态教育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4 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路径 4.1政府: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走出体制掣肘的困境 4.1.1 优化管理模式,重视生态环境。首先政府应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规划清晰并分工给各层级,让各个部门和公民都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其次明确各部分责任人,提高大家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执行力,良好的保护生态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成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形成及提高。 4.1.2 健全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法》社会中个体生态保护行为需要国家政府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监督,政府应该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与生态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界定划分,让企业和公民对环保做到有法可依。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中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有破坏环境行为的对象严厉处罚,通过强制性的约束,使人们慢慢形成生态意识,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4.1.3 将破坏生态的行为与个人评价挂钩,构建本科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或是完善学校的综合素质考评制度 4.2高校:主导生态文明教育,走出学科壁垒的困境 4.2.1 提高生态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依托学科优势,开设增强本科生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困境,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将高校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整合,把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到每位学生的课堂中。 4.2.2 创新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与生态环保型企业对接,建设生态文明基地,提供生态实践平台。学校可以定期组织社团或者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型企业,了解社会生产中如何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撰写环保有关的心得建议报告,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践中培育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 4.2.3 利用农林院校的天然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农林院校因学科特点与自然联系紧密,学校可将校内生态园、试验田等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二课堂”,经常带领广大学生参观并组织生态环保活动,让学生亲密接触大自然,在实践中去感悟生态环境的美丽,从身边点滴培养本科生的生态文明观念。 4.2.4 建议高校将本科生生态教育作为指标纳入本科生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本科生考核评价体系目的是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较为客观的全面判断,将生态教育作为指标纳入,对违反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可扣除一定学分,可以有效地使高校及师生重视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本科生全面发展以满足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4.2.5 加强校内生态文明建设,配套软硬件设施。通过举办与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相关讲座、演讲比赛、交流研讨会等,让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学校也应扩大绿化面积,在校园内增加分类回收垃圾桶,有效循环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校园。 4.3社会:拓展生态文明教育,走出经济取向的困境 4.3.1 社会性团体、组织要建立公益性契约,要自觉实施生态教育,自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政府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存在功利化的社会组织、团体予以取缔。 4.3.2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在利润保证的前提下,可设立一定额度的企业基金来资助生态教育。 4.3.3 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单位,其一方面在政府管理下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设立生态教育方面的课题基金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实施。 4.4家庭:輔助生态文明教育,走出重德智轻生态的困境 4.4.1 父母引导孩子从小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父母应该从小就带领孩子接触大自然,让本科生从小就养成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场所,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然,在顺应大自然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父母也要鼓励学生在学校多学习生态保护的课程,注重培养孩子绿色消费观念和正确的生活习惯。 4.4.2 父母要身先士卒。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自己要率先做到不乱扔垃圾并注重分类、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榜样形象。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会效仿其行为,不但有利于环境保护,更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生态文明素养。 4.5媒体:引领生态文明教育,走出渲染夸大的困境 一是要大力宣传生态教育,引导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舆论氛围。二是要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信息的连续性。媒体宣传报道时,要保障每一篇宣传报道要和上一篇或者上上篇宣传报道要相契合,保持信息的一致性。三要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信息的畅通化与高效化,提高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因信息碎片化而导致信息失真。四要保障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在宣传生态文明教育时应本着注重客观和尊重事实的原则,不能夸大生态教育,更不能作虚假传播、主观臆断宣传。 4.6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走出路径依赖的困境 4.6.1 提高自我意识。本科生在平时要有意识地通过课堂教学、上网或者查阅书籍,多了解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知道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自身哪些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4.6.2 积极参加各类生态教育活动,除了学习理论上的生态知识外,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各类生态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中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每个主体对保护环境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而提高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 万金城.当代本科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讨[J].教育探索,2014(8):114-115. [2] 廖冰.面向生态文明的生态教育主客体困境分析与路径探寻[J].生态经济,2017(8):209-213. [3] 姬翠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路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4)77-81. [4] 蔡美萍.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实践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4):83-84. [5] 孟庆艳.本科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现状与创新路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0):214-216. [6] 傅冀耀.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2):85-87. [7] 艾曦锋,付书朋.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5(6):91-93. [8] 崔会平.农林院校在校本科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8(2):115-118. [9] 马光,高小宽,吕亚慈.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本科生生态道德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4(59):150-151. [10] 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49-52. [11] 李子涛.美丽中国视野下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 王萌.当代本科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与培养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3(7):128-130. [13] 黄丹.新时代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意涵与致思理路[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127-1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