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让人欢喜让人忧
范文 钱洁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有内在的规律性,又有随机的生成性,精彩的抑或尴尬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思维的特点以及情感的起伏,机智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让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素材,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弹性、更优化。
[关键词]动态生成;机智引领;把控;广开言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68-0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叶澜教授所說,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在预设以外的问题,这种“意外”往往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有时能让教学更为精彩,有时会使课堂不受控制,一塌糊涂。无论是精彩还是尴尬,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既不能因害怕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我们应立足发展,放眼全体,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这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智慧和技巧。
一、让人欢喜的精彩生成,机智引领推动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有内在的规律性,又有随机的生成性,教师如能及时机智处理和有效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将这些生成变为教学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更丰富的补充,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计算42-7”时,学生先借助小棒思考,发现从2根小棒中去掉7根不够,于是打开一捆,从12根中去掉7根,还剩5根,由此得出42-7=35,再在此基础上得出算理。正当大部分学生都认可和掌握了这种方法时,一位学生突然大声喊道:“老师,我的方法比这个简单!”我停了下来,说:“那请你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吧!”他兴致勃勃地说:“2减7不够,可计算7减2,得5,那么40-5=35。”我明白,他这样做其实就是将减数分成2和5,先用42减2,再减5,于是我鼓励他:“你的想法真好!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位学生非常高兴。但是教学经验告诉我,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也有倒着减,如计算42-7,他们会在得到7-2=5后,再计算40+5=35,浑然不觉答案是错的。于是,我让这位学生再算一算“51-8”,并教一教其他同学。他像模像样地讲解道:“因为1-8不够减,所以可以8-1=7,然后50-7=43。”我笑着问:“为什么要减7,而不是加7呢?”“因为本来要减8,一开始只减了1,当然还要再减7啦!”另一位学生振振有词地说。“就是,就是。”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课末,虽然我原本设计的教学环节没有完成,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有了质的提升。
课堂上总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只要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就能将这些声音转化为亮点。“倒着减”的方法正是由于教师为这种课堂生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算理,提升学习能力。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契合学生的学习思路,才能得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自己的发现,教师应呵护他们的发现,并适当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新奇的想法和创新的火花。
二、让人忧心的尴尬生成,稳步把控成就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对预设的答案是稳步把控的,而对生成性的答案是顾忌的。那些精彩的生成让我们欣喜,但那些令人尴尬的“小插曲”往往会让我们心生不悦,怎样处理才好呢?是对尴尬生或视若不见,还是追随儿童的思维发展,抓住这一珍贵资源灵活调控教学?我认为,教师要细心体会,巧妙地利用生成,这样就有可能化尴尬为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可以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摸球活动,每次摸一个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每个小组有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了8个球,有红、蓝两种颜色,数量各不相同。活动结束后,由小组长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到第6小组汇报时,出现了转折性的情况:他们小组的袋子里有5个红球、3个蓝球,但是他们摸到蓝球的次数反而比红球多!于是这个小组的个别成员认为并不是袋子里的红球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
尽管课前预设时我已经预测到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是当课堂上真的出现时,还是免不了出现尴尬情绪,不过我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肯定不好,我要先了解这些学生的想法,知道他们也是通过实验,才认为红球多不一定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就大。既然这是通过实验发现的,那么我就让这个小组再次实验。他们又连续摸了8次,结果摸到红球6次,摸到蓝球2次。他们还主动又摸了4次,结果是3红1蓝。这时,这组学生终于与大家达成共识:红球比蓝球多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刚才的情况是一种“偶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体验,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 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视野开阔,他们的生活见识、数学思维、学习经验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生成,教师应该将学生出现的这种动态生成作为教学资源,顺应学生的思维状态重新调整和组织教学,使数学活动更适合于每个学生。
三、喜忧参半的高度生成,广开言路脑洞大开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和认知规律,我们开放课堂教学,使数学课堂更具个性,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虽然大多与课前预设相吻合,可也会有防不胜防的生成与预设截然不同。当预设遇到生成,当课堂教学“脱离轨道”,教师就可能面临两难的抉择和挑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有效整合,或许放弃了教学预设,或许还有没完成的环节,但是一定会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灵性与智慧。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连乘的应用题之后,课后练习中出现了好几道类似“某小学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按每个班有48人计算,这所学校一共有多少人?”这样的习题。
生1:我先算6个年级一共多少个班,得到4×6=24(个),再算这所学校的总人数,即24×48=……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只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他们一时都不知怎么办才好。面对这一尴尬的教学生成,我急中生智——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才是最重要的,不用在数字的计算上计较太多,不如把每个班的人数改小一些或改成整十数,便于计算即可。在我正想说改人数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站起来发言。
生2: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解决。先算一个年级有多少人,得48×4=192(人),再算全校的总人数,即192×6=1152(人)。
生2的巧妙解法化解了我的尴尬处境,我刚表扬完他,正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生3就迫不及待地发言了:“生1是让你想个办法来算出结果,又没有叫你换种方法来算!”话说到这里,如果我还只是把每班的人数改一改,肯定会让生3感到不舒服,我自己也觉得这么处理欠妥。这时我不由得想,直接教乘法竖式吧,又担心许多学生一时听不懂;教转化的方法吧,也不知道行不行,但是不教肯定不行,真是“三难”!我硬着头皮说:“同学们,在碰到难题时,如果我们能多开动脑筋,联系以前我们学过的内容,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难题或许就不再是难题了!”
也许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也许是我的话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生4举手发言了:“可以把它变成一道连乘算式,把后面的乘数48拆开变成6×8,24×48就变成了24×6×8,这样我们就会算了。”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究竟对不对呢?”生4继续说:“我们前两天学了100×3×3=900与100×9=900这两个式子,由此可以看出,100×3×3其实就是100×9,于是我就想到把48拆成6×8。”
其他学生连连点头表示同意,我更是大加赞赏:“看来生4真是一个有心人,把这道题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真棒!”这时又有学生不服气了:“老师, 48这个数能够拆成6×8,可如果是24×17呢?17可是没法拆的。”这一发言顿时又让生4皱紧了眉头。也许是受到了生4的启发,生5马上举手回答:“17不能拆,可以把24拆开变成3×8,这样24×17就变成了17×3×8。”生6:“还可以把24拆开变成4×6,24×17就可以表示为17×4×6了。”我适时进行小结:“看来两位数乘两位数,只要其中有一个是表内乘法口诀中的乘积,我们就可以把它拆成两个数相乘,这样整个式子就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连乘算式了。”问题总算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我也松了一口气。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思维的特点以及情感的起伏,机智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素材,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弹性。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虽然可以有效利用成为学习资源,但并不是任其随意生成,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定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忽视了学生整体,忽略了教学关键。面对课堂生成,教师应练就火眼金睛,权衡利弊、相机引导,真正体現生成的价值,让生成为学生学习所用。总之,只有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方能使数学教学更具生命气息,让学生的学习向纵深有效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澜. “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 人民教育,2016(Z1):33-42.
[3] 王胜国,冯卫东.生成性教学的适应性限度[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2(Z1):3-5.
(责编 吴美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