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的策略研究 |
范文 | 燕居怀 王攀攀 崔雪梅 摘 要:文章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一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对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等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应策略,避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策略;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产业一线,以学生获得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推进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高职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对地方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很多科研成果未得到推广。本文对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的现状、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对应策略,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 1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注重校企合作,在科研成果转化实际生产这一方面,比其他高等院校应该更具有优势,然而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并非如此,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并未发挥出高等职业院校与产业一线合作的明显优势。同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也成為阻碍职业院校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大多由高学历背景、高研究能力的硕博研究生组成,他们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然而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科研课题偏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应用型研究较少。在选择科研项目时,重点考虑学术水平的高低和项目的新颖性,忽视了研究成果产品化的可行性,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市场需求脱节。 另外,科研成果具有时效性,若科研成果未在时效期内转换成实际生产力,就失去了价值。当前高校和企业之间更多采用传统的合作模式,技术信息的传递不能保证实时性,一部分科研成果只是以理论成果的形式存放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过程中,学校、企业、个人之间缺少信息实时流通的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节点距离[2]。 2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的制约因素 2.1 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离不开地方产业的支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顺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然而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缺乏及时交流沟通的平台,影响了科研选题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目前高职院校的课题重视数量、轻视质量,许多科研项目并非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科研任务或者是教师职称评审的需要,因此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率低,即使勉强能够被企业转化推广,其后续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市场上也不具备明显竞争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多是依靠课题组成员自行推广,课题组成员的宣传力度毕竟有限,以致企业并不了解高职院校已有的科研成果,高职院校也不了解企业实际技术需求,造成科研成果闲置浪费[3]。 2.2 科研体制制约成果转化率 科研成果转化率是衡量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指数,据有效数据统计,我国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约为10%,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就更低了。许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并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纳入课题的考核范围,对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价值不做具体要求。因此,很多课题在立项的时候便不考虑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问题。 从高职院校方面分析主要有4个原因:(1)课题申报时就没有考虑到成果转化,仅考虑如何申请成功。(2)高校课题申请并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而是为了课题经费或者职称评审等而申请。(3)课题研究成果本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但在课题结题之后,没有精力与动力再考虑成果转化。(4)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并不熟悉,课题完成之后便将成果束之高阁。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缺乏激励、引导作用,不能提升教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将课题科研成果转化当作可有可无的工作[4]。 2.3 科研成果助推机构乏力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主要有3种方式:课题组成员自身推广、学校科研成果推广机构、市场中介机构。西方一些国家设有专门的科研成果服务部门,高校内部还有相应的对接机构,专门负责科研成果助推工作。科研成果推广的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部门和单位,目前我国缺乏这种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各种国家支持政策也不到位。 高职院校没有系统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激励政策、考核细则、收入分配、成果管理制度不健全,所以科研人员意识不到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是科研人员必须做、做了就会有收益的工作。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尚处于经验摸索阶段,没有系统的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高校科研成果便得不到有效的宣传,校企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造成转化率低[5-6]。 3 促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的策略 3.1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当前校企合作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处于经验摸索阶段,从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角度出发,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职业院校的必由之路。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渠道。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公益责任,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企业可以为高校科研树立明确的市场目标,避免校内学术带头人因个人兴趣随意变动研究方向,也解决了上文中提出的“科研选题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时发布高校科研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促进双方技术信息流通,方便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新的科研项目。深化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3.2 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在高职院校层面成立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負责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统筹管理全校的科研成果。其主要职能是宣传当前成果,挖掘成果需求方,并与需求方就成果转化事宜进行沟通、谈判,同时跟踪当前成果推广状况。 学校层面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1)明确权利义务,尤其是成果转化收益协议。(2)规范成果转化流程,明确产权、奖励、责任的工作主体。(3)建立详细制度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办企业推广科研成果。(4)将成果的应用推广纳入高校教师业绩考核、评优评先等要求中;(5)开放高校人事管理制度,鼓励在职教师在岗兼职、离岗创业[8]。 高职院校开放人才引进体制,根据地方区域经济特色,引产业、行业技术专家入校,与高校教师共同承担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较强,行业技术专家比高校教师更了解企业需求,双方共建产教融合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避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闲置浪费,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社会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玉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研究[J].西部学刊,2018(2):42-44. [2]王长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J].科技文汇,2017(10):83-84. [3]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27-33. [4]朱兆斌.科研成果横向转化绩效研究—基于东南大学与企业横向科技合作情况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86-89. [5]朱小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78-81. [6]杨运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9-43. [7]王飞.技工院校工学专业新型培养模式探讨—推进“校企合作”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变[J].课程教育研究,2018(30):245. [8]李欣旖,刘晶晶,闫志军,等.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科研体系建设目标研究—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6-9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