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
范文 | 李嘉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这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也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从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出发,阐述了素质教育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49-02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从时间上说要追溯到80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恢复了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但进入到80年代以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日益明显,学校教育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只求分数,唯分数是从,这种只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的严重脱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成了一道亟需解决的难题。概括说来,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有如下三个方面: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也开始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春天。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必然也会顺应潮流,开始反思和行动。 2.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自我封闭,摒弃一切外来的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成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交流的增多,我们逐渐认识和了解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在这些先进思想和经验的启发下,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借鉴国外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改革我们的教育。 3.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富裕才是根本,国家的工作重心始终围绕着发展进行,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人才的支持,或者说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我国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求培养的人要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199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指出: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最终形成了教育改革的群众性热潮,素质教育得以确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首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它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任;第三,实施素质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当今世界技术更新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谁拥有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发展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和变革本国的教育,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一为人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为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指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其实素质一词最初的解释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遗传素质”。后来人们又将其延伸为包括品质、才干、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地、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基础性和基本性。基础性是指教学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基本经验和生活实际,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基本性是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第二,全体性和全面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和最本质的规定,即向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敞开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不分种族、民族、性别、宗教、语言、经济地位等等;全面性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在精神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完整的人。第三,本体性和主体性。本体性即以学生为本位、为核心,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主体性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第四,持续性和终身性。持续性和终身性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是为孩子的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整个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是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教育。 三、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体育运动富含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是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帮助学生们克服生理上、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完成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鞭策和激励,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是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知识文化素养及各种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检验。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或者说内在的和外在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同时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全面性特征也是指出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其它课程的教学的不同就在于能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产生特殊的效果。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身心健康、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而这些恰好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系密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关系到整个素质教育的得失,所以重视体育教学,重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作用,意义重大。 (三)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其特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性和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习知识的基本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本体性及掌握和学习知识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正好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些教学思想。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目标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将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去教育曾存在的只重视社会规范的要求,忽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的基本特征,是培养新世纪体育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树立终身体育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受益无穷;因材施教,培养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今天的教学让每个学生受益终身。 (二)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师。现代的体育教师不但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道德品质;良好的知识素质结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身。 (三)精选体育教学内容,追求快乐体育目标 体育教学内容所设项目应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应用能力相结合,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充分体现实效性,增加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能的内容,在加强传授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知识,为培养学生体质和终生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全面基础。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根据学生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根据学生的兴趣、注意、能力灵活运用规则,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快乐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要有适应不同体质和年龄特点的项目,突出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增加体育教学过程的活泼性。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积极性,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体育体育在一种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得以实现,最终达到快乐体育的目标。 (四)改变体育教学方法,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但要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同时也要相应的改革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的选择是体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完成特定的体育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体育教学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我国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班级授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统一化,教学组织形式模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这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体育课难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将一些现代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来,是高等体育院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更趋向于采用综合法、示范法、实习法、讨论式、对话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趣味、情境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2010.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 ? ? ?2001. [3]杨峰.高校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漯河职业技 ? 术学院学报,2012,(6). [4]黄继珍.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辽宁体育科 ? ? 技,2006,(5). [5]罗海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教育,2006,(8). [责任编辑:褚永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