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十九大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征程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对策研究 |
范文 | 王欣 王海蓉 摘 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应时代发展需要而联结成的共享共治新的有机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伴随经济协同发展、产业对接、资源共享、疏解人口的同时,探索京津冀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能够更好的提升本区域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更有效的维护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鉴于社会治理问题研究尤为重要,必须推进创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和事业改革体系,继续强化转变政府职能,保障社会事业改革稳步进行。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共治共享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结项成果,课题编号:201804030202。 作者简介:王欣,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府政治,公共行政学;王海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064 伴随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这对政府的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报告中总结了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社会治理取得的成就,更为主要的是强调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积极建议,并对未来中国社会治理提出更高水平的规划和期待。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征程中社会治理内涵界定 自20世纪后期以来,我国国内社会学者开始对社会治理理论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其中毛寿龙教授认为治理是介于政治与管理之间的,是对传统行政的替代,他主张将行政与管理、统治与治理区分界定;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主要指公共管理的组织为了满足公众需求使用公权力的手段来规范公众活动进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张康之教授则侧重赋予社會治理以更多的人文情怀进行理解。综上各位学者对社会治理概念的理解,笔者得出:社会治理的目的应该在于建立一种包括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之间共同参与,互动和谐的治理状态。 社会治理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由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传统社会组织管理方式,通过理论创新能够更好的协调社会、市场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参与互动、民主协商等治理理念,能够指导帮助我们更好的推进社会治理实践。而我国的社会治理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及实践基础,需要我们在借鉴别国治理理念的基础上,对本国的治理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清楚的认知,不断创新治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运用。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同时社会治理的重心也会有所倾斜,既有新的任务,更有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新发展理念之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合作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马克思理论的不断完善创新,进而丰富我国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并更好的指导社会治理实践。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征程中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一)京津冀城市居民基数大需求层次多 居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元素,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基础性管理和服务。而京津冀三省市的庞大居民数量则直接关系到到居民需求的数量及多样性的问题。因为不同性别,不同群体,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等问题,京津冀三地居民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念都会存在差异。京津冀协调治理的症结就在于如何充分解决如此庞大且多样化的居民需求。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迁移具有非常高的动态性和频率性,位于交通枢纽的京津冀地区,更是每天都会有许多外地居民涌入和本地居民外出的现象。如何根据居民数量变化及时判断需求的差异和改变是目前管理者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困境。 (二)网格系统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够的 社会治理是一件庞杂的系统性工程。从京津冀协同发展角度来看,网格系统在京津冀一体化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作为管理城市的基础性平台,网格系统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尤其是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服务范围上,网格系统还需要继续完善更新,使其更好的为京津冀一体化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帮助。 首先,网格系统对于大城市社会的协同治理方面,还不能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采集支持,导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环境秩序的预警能力不足。 因此,网格系统还需不断拓展并丰富其功能定位,在当今的“三网融合”的变革下,不断突破创新原有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不断解决大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三)各部门之间协同性不足 京津冀政府部门均拥有独立的行政区域,同样也拥有独立的各部门之间的利益。相较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来说,社会治理更加侧重对于各管理要素细节的把控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然而各部门及人员之间协作不顺畅问题在社会治理实际运行过程中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部门及其人员之间缺少常态化的协调沟通,以及多部门权力交叉行使、数据不共享导致信息不匹配等问题上。因此,需要领导者从制度上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机制,同时梳理、整合各各职权部门,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效力。通过精细化管理中多元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来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度和幸福感,最终实现每个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京津冀社会治理问题协同创新的举措 2019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五个年头,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攻坚克难关键的一年。京津冀三省市地缘人缘相联,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是十九大报告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治理方面应该借鉴其他优秀理论的同时遵循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文化特殊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治理模式,将各主体充分调动并参与进来,发挥协同优势,构建多元参与、和谐共赢的治理新路径。 (一)协同共治共享,加强体制创新,激发社会活力 共建是基础,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是关键,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是目标,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经济协同、产业协同,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让人人都能参与社会治理,共享社会治理成果。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坚持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把握好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与顺畅性,明确建立有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速度加快, 环首都经济圈的人口也在日益增多,大城市病凸显,面临的问题也会愈来愈尖锐,因此京津冀三省市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该未雨绸缪、携手谋划,做好规划和想好对策,行动起来。尽快成立专门的社会体制改革或协同发展的机构进行专项治理,加强行政组织内部的社会治理职能。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机构设置整合、职能强化,从而提升高层系统在决策方面和规划方面的能力,并明确问题的关键,找到“总抓手”。因为根据当代中国政府政治国情,没有强有力的机构组织,推行任何事情都不会顺畅。 (二)不断推进京津冀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新时代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利用好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发挥网格化服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效能。进一步综合整治城市治理的各项资源,将互联网的使用推行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网络的公平公开,将权责相统一,将社会治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快推进“网格化+”行動,将互联网运用到社会治理和行政管理的多方面,加快推进绿色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步伐。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使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领域更加智慧化和智能化。 (三)加强三省市部门间协同合作创新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虽然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是唯一角色,除了政府之外,还要依靠京津冀三省市存在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综合治理才能完成既定的协同目标。发挥更多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全力开展科学调查研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建言献策,利用好地区性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京津冀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除了高端的学术性组织以外,政府更应该转变治理理念,积极实行税收优惠、调整市场准入政策、降低注册难度等有效方式去壮大本地区的社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民生问题乃政府执政之根本,因此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社会治理改革过程中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提升解决三省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的问题,协同三地教科文为体一体化的问题,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户籍管理和改革问题,使三省市的老百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平等对待,在教育、收入、就业、医疗、养老、住房这些基本领域实现一体化甚至未来可以实现无差别对待。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为期五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民生领域:手机收费、中小学教育问题等方面在逐步实现一体化,三省市在改革过程中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和取得一切成绩都是有目共睹,并为京津冀社会治理问题的不断解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为唯一体,社会治理的范围很大,面对的问题也及其尖锐,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各部门协调统一,定会将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王国琪.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西安日报.2014-03-15. [2]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新进展.光明日报.2017-08-07(7). [3]顾春.浙江:让群众当社会治理主角.人民日报.2016-11-02(17). [4]胡晨.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市场.2017(5). [5]史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知与行. 201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