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生态批评角度窥探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
范文 | 吴恒 摘 ?要:本文主要是从生态的角度来探讨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研究当今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都是我们人类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我们人类和环境也有负面的影响。生态批评也是一种文学的理论,主要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础上。 关键词:生态理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 0 ?引言 杰克·伦敦是20世界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创立的小说主要是受到达尔文和斯宾塞的影响。生态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也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中国许多学者对杰克·伦敦和他的作品都有研究,而且研究很广泛。但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对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生态批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探索并反思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发展途径。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重新阐述小说《野性的呼唤》,既是生态批评理论不断发展的进步也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的文学文化的批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生态批评,也开始逐渐被全世界广泛关注。学者们用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和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和自然的关系,并且通过文学来考察文明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研究不仅要解救作为人的生存环境的大自然,而且还要还人性以自然,从而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它的终极关怀是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天人合一。 (1)发展 生态批评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美国作家密克尔在1974年出版了《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他提出了"文学的生态学"这一词语,强调应该研究"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样在1974年,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洛伯尔在刊物《现代语言学会会刊》上发表文章,在文学批评中用到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在四年后的1978年,鲁克尔特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鲁克尔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第一次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提醒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他认为理论家应该"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在20世纪的80年代,现代语言学会出版了一本书:弗莱德里克编写的《环境文学教学:材料,方法和文献资源》。就是这本书激发了美国大学的教授们在大学建立有关生态文学理论的课程,并鼓励学生和老师进行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对大学校园的生态研究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作用。 在20世纪的90年代,英国的利物浦大学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教授贝特从生态学角度研究的专著《浪漫主义的生态学》,在这部书中贝特提到了生态批评这个词语,并且称它为"文学的生态批评"。有专家认为,《浪漫主义的生态学》的出版,成为英国生态批评的开端。著名的批评家默菲说,生态批评今年来发展的特点是国际化和全球化。除了美国,英国文学之外,拉丁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的生态批评也彰显突出,默菲为展现这个特点,主编和出版了一部论文汇集本叫《自然文学:一部国际性的资料汇编》。 进入21世界后,生态批评的发展势头更加迅速和深入,2000年6月在爱尔兰科克大学举行了多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议题是"环境的价值"。2000年10月,国际生态批评研讨会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议题是"生态话语",在大会上,英国利兹大学的吉福德教授向各国学者倡导:"把生态批评引入大学课堂"。 (2)应用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大学英语教育应用过程中把握其理论原则,宣传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正确生态观的树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吸取多个学科的精华,把握其原则,如,进步性原则,也就是说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必须以人类与自然地和谐与进步为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无论何种理论都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揭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质,来寻求合适的立足点和尺度来建构生态批评理论。求同存异性原则,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无论哪种主义或主张都是源于对自然,对人类的使命感,或是源于生态危机面前的焦虑,都希望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所以我们学习研究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同时,需要借鉴多种理论精华。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这部小说充分的表现了人类的中心主义,显示了杀戮和斗争的基本规律;索罗的《瓦尔登湖》;托马斯的《哈代的威赛斯》系列小说等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这一关键词,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和谐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对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的深度批判;雷启尔的《海的边缘》,《寂静的春天》则前卫地反思人与自然地关系,直面现代性生态危机而发出自己的批判之声。同时,像《水啸雾都》,《绝世天劫》,《地心毁灭》,《后天》,《2012》等一系列影视作品从不同程度上宣传了生态批评理论,体现了不重视生态保护会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传递,介绍和阐述这些优秀的文字和影视等文学作品,可以教育学生理解体会人与自然脱离的可悲,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正确的生态观的重要性。只要教师能坚持将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学生的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会日益提高,并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树立。 自然的伟大在于它赋予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的崇高则在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视野中,自然与人类不是对立的,人类也不能以征服自然为判断力标准,人类应将自觉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因此,宣传生态批评理论应从多个角度出发,真正发挥其可行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类和生态的和谐统一。 (3)反思 人来自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很早之前就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话题。人和自然万物从起源上来说有一致性和相互依存性。所以,历史上就有天人合一的关系,人和自然万物同生并且是和谐相处的联系。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中的不同物种在不断的消失的同时,人类本身的发展和生存也存在着巨大的危险。很多的研究者在思考人和自然应该保持怎么样的相处方式和关系呢?作为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对立面--"生态中心主义"思想就被很多的理论研究人员提出来了。"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理论价值体系,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人类传统观念的批判和超越。 "生态中心主义"理论的提出也遭到了很多传统派人士的批判和反对。有学者指出,从"人类中心"转换到"生态中心"会使得美学中"人"的不完美,这种变换是以人类本身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也是生态中心理论的考虑的最终目标,这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人类的观念从"人类中心"转换到"生态中心"是考虑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造成了自身的生存了。所以必须检讨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自身行为和价值观。这种生态理念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依赖性和差别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人在自然中地位的黯淡和缺失。 (4)解决问题的思路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自然给人类提供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在维护社会发展的时候,应当维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从而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和谐协调的发展和平衡。无止境的砍伐掠夺自然,会导致沙漠化,森林的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等等,如果地球都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最终人类也将濒临灭。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生态中心"理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我们的历史经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虞建华.杰克·伦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平.回归自然 - 新世纪的生态伦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朱新福.美国生态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01).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300098010624 )-从生态批评角度窥探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阶段成果之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