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❶ 古代乡官名。以年老致仕的官员充任。《汉书·艺文志》:“养三老~,是以兼爱。” ❷ 古代时间单位。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一夜分为五个时间段,称为五更,也叫“五鼓”。《颜氏家训·书证》:“或问:‘一夜何故~?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特指第五更,五更天。《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
五更wǔɡēng❶我国传统计时方法,把黄昏至拂晓(晚7时至次日晨5时)这段时间分为五个时段,依次为一更到五更,合起来叫“五更”。 ❷特指第五个更次 △ 鸡叫~。
【五更】1 亦称“五鼓”“五夜”。旧时计时法。指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个时段。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2 指第五更的时候。即天色将明时。
五更(一) 中国传统记时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段称“五更”或“五鼓”、“五夜”。亦单指第五更,谓天将明,今亦用之。 (二) 乡官名。《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是用来安置年老致仁者的。 夜间的时刻
夜间的时刻夜刻 夜漏 夜筹 夜时 夜间时间单位:更 鼓 漏 夜间的一个更时:更次 二十至二十四点:上半夜 前半夜 二十、二十一点:戌(戌时) 甲夜 初夜 初宵 初更 一更 一鼓 每晚八点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定更 初更之半:半更 二十二、二十三点:亥(亥时) 乙夜乙更 二更 二鼓 夜间二十四点:零点 零时 二十四点左右:夜半 半夜 二十四点至五点:后夜 下半夜 后半夜 二十四点、一点:子(子时) 三更 三鼓 丙夜 景夜 二十三点至三点:子夜 午夜 中夜 平夜 夜分 夜午 夜中 午时 良宵 宵分 宵中 中宵 中宿 中夕 当午 月午 夜半三更 半夜时分:鬼宿渡河 鬼宿度河 半夜以后:深夜 深更(半夜深更) 夜深 深宵 碍夜 夤夜 更深(更深夜静;夜阑更深) 潜夜 漏夜漏夕 漏分 半夜三更 夜深之时:高深 漏尽更阑 漏尽更残漏尽更深 更阑漏尽 更深夜阑 夜静更阑 夜深人静时:人定(人定时分) 夜定钟定 夜阑人静 到了深夜:烛尽 二三点:丑(丑时;丑刻) 丁夜 四更四鼓 鸡鸣时 四五点:寅(寅时) 戊夜 五更 五鼓五夜 五旦 残更 五点十分左右:五更三点
五更wǔ gēng旧时一夜分作五个更次,五更指天快亮的时候: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便去了。(五八·1369)
五更老人知三德五事者。《禮記·樂記》:“食三老五更於大學。” 鄭玄注: “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 “更,古衡反,注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