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sānhuáng-wǔdì古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从所谓“三皇五帝”开始的。 三皇五帝名称的出现,约在战国后期。当时人们凭着自己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去探索远古,研究祖先。由于社会观、自然观的不同,人们对此有多种解释。 “三皇”共有七种说法: ❶ 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 ❷ 天皇、地皇、人皇(《春秋纬》); ❸ 伏羲、女娲、神农(《春秋纬运斗枢》); ❹ 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义》); ❺ 伏羲、神农、共工(《资治通鉴外纪》); ❻ 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 ❼ 燧人、伏羲、神农(《礼纬含文嘉》)。 以上七说里,共出现11个名字,为什么只能称“三”皇呢?三,具有“增加、发展”之意,当时即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三,既表示增多,又说明为万物之始,用来说明人类肇始之祖,颇为贴切。三的用法也很多: 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是“三光”,夏、商、周是“三代”……三,既可解释自然,又能概括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因此,人们用来标示神圣的“皇”的数量。 在第七种解释里,燧人的名字,反映了原始人的学会用火;伏羲,又名庖牺,反映了原始人的肉食屠宰;神农,反映了原始人的农家采撷。这正是当时的生活写照,客观地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再者,按《尚书大传》的说法,燧人用火,“火,太阳也。阳尊”,因此,燧人氏即是天皇。伏羲在人世间活动,是人皇。神农掌握并开发地力,是地皇。这三个名称,正好与当时流行的“三才”说相符。这一说法与上述第一、二两说也一致,因此,这一解释是比较合理的。 “五帝”有四种解释: ❶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❷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月令》); ❸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帝王世纪》); ❹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皇王大纪》)。 “五”的应用,也有其意义: 东、西、南、北、中是“五方”,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以“五”来概括自然和社会,与“三”一样,是有其特殊地位的。古人把“五行”说应用于社会,于是产生了“五帝”的概念。根据《礼记·月令》和其后的《淮南子》的说法,“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皞……;北方水也,其帝颛顼……。”这是上述第二种解释。这一说法,正好与五行、五方的理论相符,适合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司马迁编修《史记》时,拜访了各地那些饱阅世事的老人,收集大量史料,广泛采纳了各种说法的长处,采用了上述第一种解释。那时人们认为,黄为中和之色,象征万世不易,黄帝制作了不能随便更改的制度;颛等于专,顼代表正,颛顼之名是专政天下之道的意思;喾,极也,其意为能穷极道德,是最讲德行的;尧等于嶤,有清妙高远之意,人们认为他能博衍众圣之长;舜,意味着绵延下去,是能继承并推行尧道的含意。显然,这种从实际出发的认识,比五行说的推测要深刻些。这里,反映出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已出现了制度,出现了实行某种专制的统治者,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了。司马迁采用了此说,可见此解释在当时是最为流行并且是最有道理的。因此,其可信程度应是四种之中最大的。
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吕氏春秋·禁塞》:“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艺文类聚》十一引《汉杂事》:“古者天子称皇,其次称王。秦承百王之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为号。”宋文天祥《文山诗补钞·有感》:“八州风雨暗连天,三皇五帝如飞烟。”参见 【三皇】、【五帝】。 各种帝王
各种帝王历代帝王:百王 尚未即位的帝王:潜藩 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空王 素王 最初的帝王:皇初 开国帝王:艺祖 开基创业的帝王:烈祖 贤明的帝王:陶唐 令辟 英明的帝王:圣帝明王 名声显赫的帝王:显王 前代帝王:先皇 前代的帝王与圣贤:上圣 古代帝王:氏(神农~) 三皇五帝 五帝三皇 二帝三王 上古的帝王:素王 三王五帝 远古的帝王:上帝 宾帝 让去帝王之位的人:让王 前代的君长:先正 当世之王:当今 昏庸的帝王:昏君 壅君 已故帝王:圣灵 前代已故的帝王:先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