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哲学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

王凯 寇艳霞
[摘 要]马克思的教育哲学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不同角度阐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并以实践为主线论述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为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教育思想强大的生命力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教育哲学;素质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101-03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素质教育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落实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并践行的方向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人们将素质教育看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价值取向,或者干脆认为是对应试教育弊端行为的一种拨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但问题是,培养出的人才在素质、心理、意志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性。在此国情下,素质教育不能再流于形式化和口号中。素质教育关乎国民的素质,国家的昌盛,是国计,更是民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国民的共识,也是教育的良心,这种共识和良心要求我们要遵从人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对教育的论述并不多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阐述的人的本质理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无疑是科学教育观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学的方法论和根本原理。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加复杂多变,深刻领会马克思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哲学的人本理论
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阐述现实的人的教育思想。这和以往的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把人看作主观意识的产物,也不是空谈教育理念,而是以现实生活中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出发点来揭示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要立足于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從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在人身上留有印记,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但人作为有思想的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马克思所说的把人的世界还给人,把人的关系也还给人,其实就是要在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时候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是人类特殊的一类实践活动,不论教育者处在何种环境之中都能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来获取一定的改变,教育者自身也能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获得自身的成长改善。[2]倘若教育脱离了现实的人,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二)教育要植根于人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社会而单独发展。在马克思之前的一些错误的教育论,错就错在把人看成是生物的人,人的活动仅仅是感官的经验活动而已,没有从人的社会性中把握教育。人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反之,教育必须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中。马克思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以培养有实践力的人为目的,开展的教育活动实际就是人的活动。人们渴求知识,在这种社会需要下,教育应运而生。它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发展。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是人的社会性,它构成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精髓。只有理解教育是在社会关系中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树立教育对于社会各阶层人的正向力量。
(三)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教育哲学中始终贯穿着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马克思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人的畸形发展,以至于人的异化,必须通过提高生产力、消灭剥削阶级,让人们可以广泛地享受丰富的物质财富,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科技类教育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文学类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社会教育有助于形成全世界范围的交往。马克思重视教育是希望可以借助教育改变人的异化,摆脱人的片面发展。唯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终结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弊病。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向
(一)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要给学生指引方向和传授方法。以学生为本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学形式最大的危害是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高校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的空容器,任凭教师往里面装所谓的“知识”。大学的课堂教学应以教师教方法、教思考、教探索为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一两个知识点让学生更受用。教师在教方法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探索精神,这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4]教育的本质是发现人、引导人和培育人。在马克思教育哲学的指导下,高校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努力倡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激发和调动他们的自觉能动力和积极性。[5]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知识转型期,高校的教育活动除应重视人的主体性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创造一个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的良好学术氛围。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他们要么动手能力很差,要么胸无大志、自私自利,很难融入大集体中,也无法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社会中锻炼自己。教育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手段是外因,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其作为人的社会本质,从而自觉主动地将自己融入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6]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使命和责任,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不良社会行为的腐蚀,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应该融入现实生活中,其终极目标不单是为了丰富劳动成果,而且希望人们为了劳动而劳动,使得劳动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和基本需要。人们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也通过劳动改造各自的主观世界。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高校作为教育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仅进行单纯的知识领域的灌输是不行的,应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实习活动,让学生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以便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可靠性,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会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融合。就学生本人而言,职业的选择也应在实践中找到明确的答案。这样,经过实践检验和磨炼,个人才有可能在现实中找到发展点,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历程中曾经有过一段压制个人自由发展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丧失了主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大力倡导的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不是仅仅突显人的个性化教育,而是要将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社会需要维护独立存在的个人的发展自由和应有的权利尊严,但是个人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为基础条件,就无从谈起。只有融入社会中的人才能有所作为。马克思教育哲学强调人的主动性,也强调主动性发挥的正确方向。[7]高校的素质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还能收获与周围人与事的和谐关系。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并自觉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历史阶段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不论内容如何调整变化,教育的目标和职责不会改变。高校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时时反思自己,不断思考在社会中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在反思中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教育的功能定位是培养人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和能力,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主体性。
总之,马克思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社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高校素质教育应以此为纲,在教学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外文娱和实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实践能力,使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與自然的和谐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宋丹丹,王玉丹.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7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 陈君峰.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9(13):178-179.
[6] 颜悦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教育思想及时代意义[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5-108.
[7] 韩亚丹,罗蕾.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本理念及其启示[J].成功教育,2008(5):165-166.
[责任编辑:陈 明]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话题作文“我的偶像”导写

    林逾静文?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明星崇拜是一个社会问题,影视娱乐选秀明星、足球篮球明星等让许多人为之倾倒,明星成了众人

  • 幼儿园班级主题环境创设如何体

    储慧颍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