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范文

    许云峰

    摘 要: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从学生资助工作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新时代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警校行三方联动的育人模式,以期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

    一直以来,学生资助工作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学生资助事关教育公正、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校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同“精准资助”相结合的资助目标,逐步形成以国家和政府的奖助贷为主、以学校勤补免和社会帮扶为辅的资助体系,信守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进入新时代,对学生资助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受助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培养。

    一、学生资助的背景和新时代资助育人的意义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的问题,学生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从初期的实行学生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措施,到助学金奖学金共存时期,再到奖学金贷学金并行时期,最后形成以政府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制度完善的新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学生资助工作进入了健全的时期,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突飞猛进、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时期。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从制度上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难题,切实减轻了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大学追求梦想的坚强后盾。

    新时代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学生资助工作的视角和重心也慢慢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性问题引向关注其内在的发展性问题。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部分中提到,要把“扶困”和“扶智”、“扶困”和“扶志”结合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是针对当前脱贫攻坚实际开出的治本良方。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自此,资助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资助工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各个高校也开始积极探索强化资助育人成效的有力举措。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安心求学、圆满学成,同时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资助全方位、全过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业帮扶、就业指导、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助力其成长成才,砥砺前行。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资助政策。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资助模式一如既往地持续着。虽然经济上的资助切切实实帮助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了求学难题,成效显著,但却似乎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学生资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诸如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受助学生的心理变化、资助过程中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等突出问题。

    (一)要在资助过程中加强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健全其完善的人格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占比也随之与日俱增。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物质帮助为主,对其精神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关注仍稍显薄弱。其中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尤为特殊,这部分学生内心压力有异于其他同学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压力主要源自于生活压力、家庭背景、自身缺陷等方面。这部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十分复杂的,如果这些压力长期积压在心底并且得不到及时疏导,一旦爆发就容易出现焦虑、自卑、抑郁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后果不堪设想。而是否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理解,关注到他们的内在需求和真实想法,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这将无疑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开展,这就要求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从经济上和物质上去扶持,更要深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关注到学生的内在需求,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要在资助过程中体现方式方法的多元,加强德育的引领

    2019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财教[2019]2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从当前形势来看,国家资助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这些举措无疑能够更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然而,高校落实国家帮扶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无偿资助的形式开展,也正因为其无偿性,容易致使一些学生产生“拿来主义”的依赖思想,更有甚者会出现不思进取、不珍惜资助政策、挥霍资助资金等现象,不利于其独立的品质和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不仅要做好学生资助,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更要教会学生自助,依托勤工助学平台等资助项目,帮助学生在受助自助的过程中锤炼意志,提升品质,增长才干。要在“输血型”的无偿资助方式中融入“造血型”的資助方式,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造血”能力,解决其成长意识薄弱等问题,以资助帮扶推动学生真正的自立自强。

    (三)要在资助过程中转变资助理念,深化育人功能

    高校在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到资助工作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执行者是在做人的工作,这就要求资助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程序性的过程中,而是更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人文关怀。辩证统一的观点指出了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实现人的个体价值,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价值。现实工作中,由于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一些资助工作执行者不当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往往容易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灵带来无形的伤害。诸如尚未熟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轮流享受或指定,甚至采用比穷比惨的公开选举民主投票等方式推选资助对象,这些看似合理、公正、透明的举措,实则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也伤及学生自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要强化情感关怀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受助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着力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受助学生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引导受助学生怀揣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助力其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警校行三方联动的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这既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高校强化资助育人理念的重点方向。因此,高校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创新思路,打开局面,继续深入推进资助工作,探索资助育人的新方法。

    (一)联动辖区公安部门加强受助学生安全警示教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内容日益丰富,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随之纷繁多元。大学校园作为学生求学的聚集地,更是各种信息浪潮激荡冲击的汇聚地,面对漫天飞舞的网络信息、触目皆是的交流平台,有效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杜绝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已经迫在眉睫。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社会阅历不足、是非对错辨别能力欠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然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学生的这一特征,通过网络金融平台套路学生进行网络借贷,最终因无力偿还而引发的学生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借助辖区公安部门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加强各类学生案件的警情通报和案情宣传,联动辖区公安部门在高校开展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的专题讲座,或者开设公民警校课程等形式的安全警示教育,能够有效杜绝“校园贷”、“网络贷”、“套路贷”以及一些常见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依托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加强受助学生诚信金融教育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学生信用贷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助学贷款业务发展不断成熟,越来越多困难学生选择通过助学贷款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借贷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以后去向更是天南海北,如果学生因遗忘贷款事宜未能及时还款,又或是因为诚信意识薄弱,抱有投机取巧的心理,一时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在短暂利益面前摒弃个人信用,单纯地认为逃避可以解决问题而故意拖欠还款,这些失信行为最终将给他们自身带来信用危机。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后,每一位贷款学生都建有信用档案,如实记录学生的借贷和还款信息。诚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优秀品质。因此,依托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在高校开展学生诚信金融教育,借助银行部门的统计数据和真实案例,帮助学生认识诚信的重要性,了解失信行为产生的后果,不仅能够推进还款工作的开展,同时能够强化学生诚信意识,促使学生诚实守信,珍惜个人信用。

    (三)强化高校育人职能,加强受助学生理想信念和感恩励志教育

    高校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对学生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理想,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意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需要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比之下,国家和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投入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寄托了更高的期望。古人云:“仁以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加强感恩励志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感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资助育人模式的良性循环,传递社会正能量,教会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回报国家和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受助学生正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走出自卑、怯弱等负性心理的阴影,正确看待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化压力为动力,在逆境中奋发进取,成长成才。

    基于上述背景,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动,运用好银行、公安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物质帮助与精神扶持相结合的资助育人模式,通过推动警校行三方联动,在安全警示教育、诚信金融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深化育人功能,强化育人理念,是目前高校探索资助育人的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包家官.发展型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1):78-81.

    [2]? 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實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19-22.

    [3]?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