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翻译观视域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
范文

    邹德芳

    摘 ?要:壮瑶医药是广西壮瑶人民在长期与恶劣自然环境以及疾病、创伤、饥饿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药,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该文以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视角,指出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不能只看重语言层面的对等,应努力实现“文化功能等值”,提高文化译本的可接受性,完成“翻译的文化转向”。

    关键词:壮瑶医药文化 ?文化翻译观 ?文化功能等值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2(a)-0194-03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Guangxi Zhuang and Yao Ethnic Medical Cul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ranslation

    ZOU ?Defa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200 China)

    Abstract: The Zhuang and Yao ethnic medical cultures, which formed and developed during the long-time struggle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diseases, injuries and hunger, are the guarantee of people's healthy l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dvocated by Sussan Bassnett,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the Zhuang and Yao ethnic medical cultures should endeavor to achieve cultur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linguistic equivalence, and promote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in order to accomplish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 The Zhuang and Yao ethnic medical culture;Culture translation;Culture functional equivalence;Research

    1 ?廣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内容,确定了国家和方向。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输出的主力军。有学者还提出“少数民族”概念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核心概念之一[1]。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是“文化走出去”的组成部分,壮瑶医药是长期以来壮瑶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与疾病做斗争过程中所积累总结的经验,在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壮瑶医药以“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和对不少疑难杂症的良好治疗受到关注和重视,壮瑶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优质生存和健康发展,还能够带动壮瑶医药的对外交流,加快壮瑶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壮瑶医药产业的转换、发展和创新。

    2 ?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途径,是增进文化国际交往、促进多种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翻译研究范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从注重文本内部翻译转向关注文本外因素及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综合研究[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植于语言符号。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表层转换,而应是以文化为依托的跨语际交流活动。文本外部环境和翻译过程的研究由来已久,以1990年英国学者巴斯内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夫菲尔(Andre Lefevere)的合著《翻译,历史和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为标志,拉开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序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形成了“文化翻译观”。1998年两位学者出版了《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提出将文本之外的因素,如文化、意识形态等隐性影响纳入翻译研究体系中,提升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维度,推动了“文化翻译观”的发展。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包括:巴斯内特把文化比作人的身体、语言比作人类的心脏[3],二者密不可分。在翻译实践中,文化翻译既包含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语言层面的翻译,如语法、词义、句式、修辞等,还包含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转换。文化层面有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习俗惯例、价值观等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语际之间的转换,更应考量目标语文本的可接受度,实现文化功能等值,达到交流的传播的目的。由此可见,在翻译活动中,语言翻译技能是基础,文化翻译是核心,传播是目的。巴斯内特指出,翻译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转换行为,而应是不同文化系统交流碰撞的过程[4]。

    3 ?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

    3.1 文化是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在翻译壮瑶医药文化时,应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壮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壮医受中医的影响很大[5]。壮医的核心理论“三气同步”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极为相似,“天人合一”指的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三气同步”指“天地人”三气协调平稳运行,确保人体的最佳生命状态。“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的是“heaven”,对应现代文明表达的“nature”,“天人合一”用句子的方式可译为:“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Heaven and man are united as one”“Heaven and man are interconnected”等。短语则可译为:“nature-human integration”“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ody and nature”。既然壮医理论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气”在中医英语里直译为“Qi”,那么壮医核心理论“三气同步”可译为“Harmonization of three Qi”“Integration of three Qi”“Synchronization of three Qi”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上西方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缺乏了解,不能只追求字面意义的翻译,还应把文化深层的含义表现出来,达到交流和传播的目的。加注、释义等方法是诠释文化内涵的必要手段,因此,還需对“Three Qi”加上注解:“Three Qi, in Zhuang Medicine, refers to heaven, earth and man. Only when three elements are in harmonious state, human body can be healthy”。

    瑶医的核心理论是“盈亏平衡”。“盈亏平衡”则身体健康,“盈亏失衡”则生病[6]。“盈”和“亏”不是经济术语意思上的“盈余(profit)”和“亏损(loss)”,而是“过剩”和“不足”。因此“盈亏平衡”可译为“Balance of excess and deficiency”;“盈亏失衡”可译为“Unbalance of excess and deficiency”。

    3.2 文化功能等值是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标准

    壮瑶医药文化外宣翻译要注意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的可接受度,达到文化功能等值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比对民族医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通过“求同”提高译文的质量,同时可通过合理的增减或改写,实现文化交流的“双赢”。“三道两路”是壮医的基础理论,“三道”指的是“谷道、气道、水道”;“两路”指的是“龙路”“火路”。“三道两路”生理观与壮族的生活饮食文化息息相关,壮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并孕育产生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称为“稻作文化”[7]。受“稻作”文化的影响,“谷道”指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通道;“水道”指人体水液进出的通道;“气道”指人体之气与大自然之气交融交换的通道。 “龙路”和“火路”用现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分别指人体的血液通道和人体的神经通道。“三道”通畅,调节有度,“两路”就畅通,人体就健康;“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两路”受阻,人体就生病。这与壮医核心理论“三气同步”是一致的。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人体内的通道可用“tract, pathway, passage, channel”等词表达,“三道”可分别译为“Digestive tract (Gu Channel)”“Fluid Channel(Shui Channel)”“Air passage(Qi Channel)”。西医中血液通道和神经通道常见的表达分别为“Blood channel”“Neural pathways”,为了达到文化功能等值,“龙路”可译为“Blood channel (Long Channel)”,“火路”可译为“Neural pathways (Huo Channel)”,本质上的含义与西医对等,同时表达了壮医文化的特色术语,避免异质文化在交流中带来的困惑和不解。

    “打油茶”是瑶族人民的饮食习惯,瑶族人民居住在山区,气候湿冷,油茶可以祛风寒,调节人体的“盈亏平衡”。油茶的原料一是茶叶,二是茶籽油(山茶油),配料有大米花、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糯米饭等。西方文化中没有对等的表达,要达到文化功能等值,又要避免单纯翻译成某种“tea”,就要采用增加和改写的方式。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证书,打油茶可直译为“Making youcha”,可添加注释“a kind of soup using camellia oil and tea as main ingredients popular among Yao ethnic group”。瑶族人民相信神灵的存在,信奉宗教,巫医文化盛行,这是医学不发达,人们无法解释一些疾病产生和治疗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巫医是瑶族人民重视精神信仰的表现,精神力量对于疾病的治愈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翻译成“spiritual doctors”。

    4 ?结语

    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将翻译视作为跨文化交际媒介,提升了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社会影响力,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翻译与文化的互动”。“文化翻译观”对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翻译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译文可读性的保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段峰.文化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研究——基于翻译研究和民族志的视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3.

    [2] 曹迎春.文化翻译视域下的译者风格研究——《牡丹亭》英译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1.

    [3] Bassnett,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50.

    [4] Theo D' haen,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eds. 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1990:135.

    [5] 庞宇舟.壮医药文化概念和内涵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89(6):322-324.

    [6] 冯秋瑜,庞宇舟,李彤.壮瑶医药文化影响因素及异同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1):1411.

    [7]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07.

    [8] 王学智.壮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

    [9] 梁洁珉.Z医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7.

    [10] 冉光辉.土家族文化与医药体系的构建及土家药蜚蠊提取物对肝癌微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D].贵阳中医学院,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