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范文

    李桂华 刘梦演

    20世纪20年代,在中共北京地委的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北京农业大学支部宣告成立。该党支部是北京高校中成立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支部。它的建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高校传播的历史见证,对推动北京地区农民运动和革命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奋斗:农专学生的革命探索

    20世纪初,面对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农大人同其他爱国志士一起,在时代的洪流中积极地探索着。早在五四运动前,农大学生就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各项工作中。1917年3月14—16日,李大钊在《晨报》发表文章,号召青年到最受压迫、最痛苦的劳动群众中去。三天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1](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农专”)即响应号召,“拟联合各农林公共团体及农林学校组织农村讲演团,分赴京畿讲演农林最新学术,籍促改良”[2]。此后几年,农专学生经常组织农村讲演团和平民补习学校,在校内外和京郊开展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农专学生进一步投身到五四的进步洪流中。在五四运动中,农专与北京其他12所高校一起发起并参与了游行活动。在此期间,农专学生还创办了《醒农》半月刊。《醒农》以“促人民之觉悟”和“谋农业之改进”为宗旨,[3]把政治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向民众发出爱国救国的呐喊,号召民众奋起抵抗。《醒农》印行至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五四时期的重要革命刊物。除此之外,农专学生还积极捐款捐物,支持五四运动开展。为筹集资金,农专还与北大、清华和高师等高校共同举办募捐义演。农专学生在义演中自编自演话剧《鹊巢鸠居》,大声疾呼“我们决不能做亡国奴,大家要齐心起来救国”[4],公开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二、觉悟:马列主义在农专的传播

    在农专师生努力救国之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迅速传入中国,传入北京,传入农专,并进一步推动了农专革命事业的发展。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李大钊即发出“到最受压迫、最痛苦的劳动群众中去”的号召。邓中夏更是发起平民教育讲演团,组织学生去郊区工厂、农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5]在他们的影响及直接领导下,农专学生组织农村讲演团,在北京农村进行宣传,并在此期间迅速加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邓中夏带头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随后又与李大钊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1921年,受北京共产党小组和邓中夏的影响,农专进步学生杨开智和乐天宇等人首次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带到农专。同年,邓中夏直接帮助农专组建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杨开智、乐天宇和蒋文孝等人。小组成立后,杨开智等积极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与宣传,认真传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积极参加学校包括“改大”运动在内的多项改革,革命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农专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是当时北京高校范围内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它在农专学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宣传,农专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在李大钊和邓中夏等人的领导下,农专学生走出校门,以大瓦窑村及其毗邻村庄为活动根据地,散发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向京郊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的宣传鼓动,对京郊农村革命浪潮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农专学生还创办平民补习学校,组织乡村讲演组在学校附近及京郊进行讲演,借此教育和启蒙農民。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农专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水平,提升了农专学生的思想觉悟,为随后建立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农大党支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建:农大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农专逐渐具备了建立团支部的条件。1922年秋,根据邓中夏的建议,农专在社会主义研究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是北京高校最早的团支部之一,成立时有团员杨开智、乐天宇、林孔唐、彭树范等8人。在随后召开的北京地方团委会成立大会上,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的8位团员全部受邀参加,充分体现了农专团支部在北京地方团委会中的重要地位。

    农专团支部成立后,进一步推动了学生运动、学校改革运动与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农专团支部推动学校“改大”运动获得成功,并于1922年4月组建了农专第一届学生会。另一方面,1922年9月,农专团支部成立了以改革农村为宗旨的群众性公开团体——农业革新社,作为团的外围组织吸收进步青年。农业革新社成立后,积极在周边农村开设农民夜校,旨在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启蒙教育、帮助农民提高觉悟、教导农民学习文化。同时,团支部以此为渠道宣传革命理论,积累革命力量,继续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农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农专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并为农大党支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4年1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北京地委的指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全部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农大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正式建立了。农大党支部是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时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北京高校中的第三个中共党支部。支部最初的党员有十余人,乐天宇担任支部书记,支部成员包括李启耕、詹乐贫和徐大昌等进步青年。农大党支部成立后,进一步推动革命运动在校内外迅猛发展,并积极发展党员,扩充组织。1926年,农大支部的党员人数发展到五十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四、发展:农大党支部的奋勇当先

    农大党支部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工农运动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大党支部在北京西郊开展了农民运动,在公主坟、罗道庄和大瓦窑等京郊村落建立党支部,并发展党员10余名。在此过程中,京郊农民的政治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密切配合工人运动,积极参加集会游行等多种形式的革命斗争,成为当时北京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农大党支部的发动下,北京西郊300多名农民进城参加“北京各界对英日帝国主义惨杀同胞雪耻大会”的游行示威,有力地展现了人民群众反帝的决心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证明了农大党支部出色的组织能力。游行结束后,中共北京地委对农大党支部在斗争中的出色表现进行了表彰。中共北方局曾派北京地委邓洁(鹤皋)同志到农大,授红旗一面,以资鼓励。此外,从1925年至1926年,在农大党组织的带领下,大瓦窑村党支部、公主坟党支部等农村支部在卢沟桥、丰台一带举办讲演等活动,将农运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除积极组织农民运动外,农大党支部还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和干部。1924年,北京大瓦窑村村民张永祥在乐天宇的推荐下成功入党,成为北京西郊第一位农村党员。在农大党支部的带领和帮助下,他建成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大瓦窑村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掀开了京郊革命运动的新篇章。李大钊、邓中夏等北京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十分信任农大党团组织,曾多次选拔农大党支部的优秀党员到重要的岗位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农大党支部锻炼和培养的一大批党团员随即成为革命骨干。他们奔赴各地从事革命工作,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三一八”“一二·九”等历次爱国运动中,农大党支部始终勇敢地站在运动的前列,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24年成立的农大党支部是在李大钊关怀下,由邓中夏直接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共基层支部,是农大历史上第一个中共支部,亦是北京高校中的第三个中共支部。农大党支部的创建及发展,对其他高校党支部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校内外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北京地区有影响力、有战斗力的革命堡垒。农大党支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北京迅速传播的历史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青年追求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缩影,与千千万万个党支部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本文受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治理视域下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9KDC008)的支持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于1923年3月8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3年后简称“农大”。

    [2][3][4]北京农业大学校史资料征集小组.北京农业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133,143,140.

    [5]耿申,邓清兰,沈言,等.北京近代教育纪事[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11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