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
范文

    李中海

    

    

    

    【摘要】 目的 分析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中药制剂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4例患者临床资料, 观察分析64例患者中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临床表现。结果 64例患者中<40岁患者出现不良反应4例, 40~50岁患者出现8例, 50~60岁患者出现10例, 60~70岁患者出现18例, >70岁患者出现24例。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高。64例患者中注射剂类引起不良反应36例, 口服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8例, 外用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0例。64例患者出现皮肤症状26例, 表现为面部潮红、荨麻疹、局部皮疹、皮肤瘙痒等;出现消化系统症状18例, 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4例, 表现为哮喘、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2例, 表现为头晕、头痛;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2例, 表现为胸闷;出现其他症状2例, 表现为口唇麻木。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期间给药途径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 且要对其禁忌证和适应证加以明确和掌握, 以保障用药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84

    临床在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 中药制剂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随着用药的增加, 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 而给药途径与患者年龄同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1, 2]。因此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采用中药制剂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即对常见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做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采用中药制剂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6例;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65.7±15.3)岁。

    入组标准:均于使用中药制剂后出现程度不同不良反应, 均知晓本次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排除合用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1. 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 对其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即对患者不良反应类型、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发生年龄段、性别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以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保障临床合理用药。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64例患者中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應发生类型及临床表现。

    2 结果

    2. 1 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不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高。见表1。

    2. 2 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64例患者注射剂类引起不良反应36例, 口服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8例, 外用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0例。见表2。

    2. 3 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临床表现 64例患者出现皮肤症状26例, 表现为面部潮红、荨麻疹、局部皮疹、皮肤瘙痒等;出现消化系统症状18例, 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4例, 表现为哮喘、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2例, 表现为头晕、头痛;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2例, 表现为胸闷;出现其他症状2例, 表现为口唇麻木。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 不得使用, 与其规定的用量用法完全符合, 但发生了意外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有害反应则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3-5]。近几年由于临床对中药制剂的广泛应用, 极大的弥补了传统汤剂口感差、服用量大、熬制费时等缺点[6-8]。但在实际应用中药制剂的过程中, 也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这与药物的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9]。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多发于>70岁患者,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老年患者机体组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退化, 且免疫功能有所衰退, 因而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64例患者注射剂类引起不良反应36例, 口服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8例, 外用剂类引起不良反应10例。64例患者出现皮肤症状26例, 表现为面部潮红、荨麻疹、局部皮疹、皮肤瘙痒等;出现消化系统症状18例, 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4例, 表现为哮喘、呼吸困难;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2例, 表现为头晕、头痛;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2例, 表现为胸闷;出现其他症状2例, 表现为口唇麻木。可以看出, 皮肤是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部位, 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所以, 常见中药制剂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 临床需予以重视和关注。针对上述不良反应,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干预措施:①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加以重视,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②加大力度进行管理, 对药物用法用量应严格把握, 防止发生超时间和超剂量使用, 确保用药安全。③对中药制剂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予以充分了解, 防止发生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④对患者免疫力、体质、年龄等基础情况予以充分考虑后方可用药, 且用药期间酌情加减。⑤对中药制剂由药监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和安全检测, 严格审批制度, 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时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 需进行合理规划, 以保证用药安全,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 临床使用中药制剂期间给药途径需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 且要对其禁忌证和适应证加以明确和掌握, 以保障用药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戚发恒. 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5):98-99.

    [2] 周卫波, 魏菲菲. 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药房管理. 中国农村卫生, 2019, 11(6):24, 26.

    [3] 黄映. 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 光明中医, 2016, 31(11):1658-1660.

    [4] 亢卫华, 平贯芳, 崔李平.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中成药, 2016, 38(8):1878-1880.

    [5] 秦林飞. 180例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32):118-119.

    [6] 鲁利甫. 某院住院患者中药制剂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10):158-159.

    [7] 成燕芬. 78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原因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4):159, 161.

    [8] 王学春.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措施. 医药前沿, 2017, 7(27):338-339.

    [9] 陈刚. 浅论中药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5):140-141.

    [收稿日期:2019-05-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