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读文言文的五种意识例说 |
范文 | 【摘要】文言文阅读,教师与学生往往注重从实词、虚词、句式等多个方面“精雕细刻”,常常因缺乏整体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迁移意识、析字意识,致使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忽略整体把握文本,对文章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把握,甚至造成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文章从整体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迁移意识、析字意识等五个方面来阐释,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一些方法,便于学生们更全面更好地把握文言文。 【关键词】整体 语境 语法 迁移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方孝孺《越巫》) 一、整体意识 对于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往往是,分析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句式特点、通假字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把握意识,将一篇文言文“大卸八块”,变成了一块一块的“肢体”。其实分析本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析后一定要综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否则表面上对文言文的实词意思,虚词用法似乎是掌握了,但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掌握”,只有先分解,后综合,才算得上真正完成了文言文学习的全过程。 其实,从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很大程度上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疏通文字的教学环节上了。这是基础,是应该做好的,但不等于疏通完文字,就算完成了全部任务,我的意见是,疏通完文字后一定要让学生养成对文章大意整体把握的习惯。最起码要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因为它毕竟是一篇文章。而且古人写文章最讲究简洁明了,文言文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作者反复斟酌才留下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对上文《越巫》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它说的是一个巫师的故事:一名巫师自己认为非常擅长驱鬼,对世间有鬼深信不疑,以驱鬼方式给病人看病。偶或有看好的。一日有几名好事少年搞恶作剧,在巫师给别人治完病回家的路上扮鬼来吓唬他,他因深信有鬼,不能禁受惊吓,回到家中因惊吓而死。从文章开头“越巫自诡善驱鬼物”。第三句“终不自信其术之妄”即已充分说明了他对世间有鬼是深信不疑的,再从文章的结尾“巫至死不知其非鬼”一句中也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从整体把握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否则就可能理解偏了。 再者说,有了整体意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实词语义的准确把握,句子的翻译是大有帮助的。 二、语境意识 现在学生们阅读文言文,最大的弊端是“字字落实”,眼睛紧紧盯在那一个个单个的“字”上,不能将这个字放在一句话中,根据上下文来推求它的准确意义,这是我们老师教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的方法之一。在“字字落实”的方法统领下,学生长期养成了一种“就字论字”的习惯,而忽略了具体的语境。即使有语境意识,那语境的范围也小得不能再小了,扩大到看看这一句话就已经不错了,而很少能顾及到上下句、全段,甚至全篇的大语境。假如不去从上下句或全段来看的话,往往会影响对词义的准确把握。要培养学生的大语境意识,准确地译出实词与句意。如从上文中当我们翻译到“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时可能会对“幸”字不好理解,暂且放下,先往后看,在“持其赀去”后面是分号,分号后面是“死则诿以他故”,一般情况下分号的前后是并列的几个方面或几种情况,既然分号后是“死则诿以他故”,这样从上下语境来看就不难推之了,“幸”应译为“侥幸”更符合语境,“已”本义是“停止、完毕”,用在这里从上下文可以引申为病情“停下来”不往下发展了,即可以理解为“好”,再看紧跟的叙述是“馔酒食,持其赀去”,我们可以发挥想象,看完病而且将病医好了,当然要“馔酒食,持其赀去”。 三、语法意识 语法意识是非常关键的。有了语法意识,往往能根据词性推知该词应起的语法作用,应该做什么句子成分,而且对文言文断句非常有帮助,同时对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辨析理解大有裨益,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倒置等就能准确调整语序,将这类句子恰当地翻译出来。否则会影响对文句的理解,文句理解不通,那么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就难上加难了。如文中加横线的一段话:“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从断句的角度看,从语法角度分析,主谓宾“我善治鬼”这是一句典型的主谓宾的句子,应在此断开。再看下句“鬼莫敢我抗”也是一个主谓宾的句子,只是翻译起来不通顺,仔细推敲,原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鬼莫敢抗我”。再用主谓宾的语法方式来分析其余的句子,应该非常容易断开了,最后是这样断句:“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砂石击之。”这种语法意识,不仅有助于断句,对有些实词与虚词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 四、迁移意识 迁移意识是能力提升的主导意识之一,文言文学习中这个能力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对某个实词的理解,在课内某篇文章中讲过了以后,因为不经常用到它,所以学生很难说对此词就真正掌握了,只是我们再说到课本中的原句时,学生们有可能马上说出某个实词具体当什么讲,如果我们在课外的篇目中遇到这个实词,很少有学生能马上将其准确说出当什么讲,而且原来学过的那个例子也想不起来,甚至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一定要教给学生养成迁移习惯。另外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学过一篇课内的文言文后,马上出一篇课外的相应的文言段落,文段中有与课内刚学完的词相同的词。有意识地让学生迁移,慢慢地学生就有了这种意识,并能养成一种迁移习惯,久之,便会形成能力了。如“恶少年愠其诞”中的“愠”字,初中学过的文言文中出现过这个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知道,这里的“愠”是“恼怒、生气、怨恨”的意思,那么可以迁移过来,看看能不能译通,如果能译通,意思就是对的。这里可以将它译为“恼怒、生气”,“愠其诞”可以译为“对巫师的做法感到生气”上下文推之,完全说得通,即可。再有“持其赀去”句中的“赀”译为什么?在高中的《五人墓碑记》中有“敛赀财以送其行”中的“赀”的意思与这里完全相同。所以一定要用学过的文言文的内容迁移过来,看看能否译得通。如果没有学过,又想不起来了,就用下面的方法。 五、析字意识 课外的文言文中不可能所有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我们都见过,有的时候会有好些我们从未见过的生僻词语。而且有些时候,这些词语又没有注释,这时就需要学生用推求意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汉字的造字法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且85%的汉字都是形声字,要给学生讲清楚,一般情况下,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声旁表示读音,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时,我们就要根据字形,根据语境来推求这个字应该当什么讲。一般情况下这种推求能大致解决这些问题。如“瞷其夜归”中的“瞷”字,虽然我们没有学过,这时就需要你具备析字能力了,“瞷”字是“目”字旁,先推之与“眼睛”有关,既与“眼睛”有关,就与“看”有关,然后在放到语境中看能否译得通。放到语境中可以译为“偷看、窥视”,又与字形的意思相关,完全可以。这种意识或是说这种能力对学习文言文也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简介:陈玉福,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