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范文 刘宁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在城市务工,然而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人口的城镇化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住房问题等,本文认为通过加强土地监管,加速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农民素质,提供良好的住房政策等途径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人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 年的 17.9%提高到 2013 年的 53.7%,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而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质量存在着突出问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却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市民化程度不高。农民工不能很好的融入城市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主要是指一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进入城市并长期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城市外来人口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且与市民享受平等社会权利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的城市社会发展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和人口城市化。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农民工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人口为128453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02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39.08% ;乡村人口为7824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0.91% ;2014 年,全国人口为1367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4916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4.77%;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5.23%。可以看出2002~2014 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增长了1.3个百分点;然而 2000 -2011年,城镇建成区而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 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 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2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要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的快速扩张会伴随着各种问题,比如公共服务不到位,同时人口又不能快速转移必然会导致冲突和矛盾,因此解决好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协调一致,成为了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问题。
(二)户籍制度不完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现行的人口流动速度变得缓慢,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的就业难、居住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化、边缘化等,城市户口隐含的各种社会福利一开始就将农民排除在外,使得农民虽身在城镇,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福利,随着物价和房价的上升,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增加,使得农民工更难融入城市,加剧了被边缘化,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如果户籍制度不改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极有可能引起城镇和农民的不满。为了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必须完善当前的户籍制度,消除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之间的差别,让农民可以在自愿平等的土地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统一的户籍制度。
(三)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不高。农民工大由于本身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使得农民工就业面狭窄、工资提升幅度低、进一步使得生活水平不高,融入城市难;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缺少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本身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在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如拖欠工资等,往往会采用比较冲动的简单的方法,而不是求助于法律途径等。
(四)城市的接纳能力不足。一线城市由于经济繁荣,相对小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高以及公司福利好,所以农民工大多倾向于一线城市,但是又由于一线城市本身已拥挤不堪,空气污染严重、容纳新人口的能力明显不足;小城市虽然有能力,但是就业机会少,使得农民工不愿去小城市落户。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跨区域流动性强,且城市落户、产业集群、人口流动三者相互矛盾。表现在大城市产业集聚强,落户难,但人口流动强;中小城市产业发展较缓慢,落户政策宽松,但人口流动性弱。
(五)住房问题。由于制造业、加工业人口密集型等行业的特点、一线工作对于员工的技能要求不高,但需要连续作业和延长工作时间,大多数农民工从事这些行业的同时,由雇主统一提供住宿,但是住宿条件一般较差,其他服务业的从业农民工由于本身工资较低,可能也会租赁条件不好,或者住在公司提供的单位宿舍中。大量农民工居住条件差,生活质量低,易于引发卫生、安全等问题,也存在夫妻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和婚姻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土地监管,有序推进城镇化的步伐。旧的城镇化盲目圈地,盲目扩张,片面追求规模,导致部分城镇建设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政府要加强土地用途的监管,防止城镇的进一步盲目扩张,做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人与城的共同进步,保证人口与城镇化的协调一致。
(二)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行的城市户籍上依附着教育、医疗、保险等各种福利,想要消除户籍制度导致的差异,就必须剔除倚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优待,不应该让城市居民因持有城镇户籍就享有特殊福利。彭希哲指出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打破同一地域户籍二元结构,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统一城乡居民为市民。二是准入制机制。要完善我国的户口登记制度,不能釆用统一开放的政策,而是要坚持分步放宽,有序转移,阶梯式递进,放宽条件、逐步推进。
(三)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的很多制造业工厂逐渐向东南亚转移,而农民工作为制造业的主要主体,需要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一方面政府可以以比较便宜的价格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于培训机构或者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补贴,鼓励农民工提升自身素质。
(四)提升城市的接纳能力。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城市的承载能力及经济发展状况,严格落实特大城市连续居住年限、参加社会城镇保险年限及积分落户的政策,进一步控制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一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提供机会。综合治理大城市的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大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大城市自身的活力,使农民工在融入大城市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同时要提高小城市的吸引力,促进小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为落户小城市的农民工提供补贴,鼓励农民工落户小城市,使“人的城镇化”更加有序的推进。另一方面,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做的贡献,消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偏见,提供农民工市民化良好的氛围,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
(五)实施公平的住房政策。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 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政策不仅考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也应把需加快转换身份的农民工入进去。扩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建设,完善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周边的公共设施,提高农民工的住房补贴。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该都必将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年3月16日。
[2] 郭万超,胡琳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J]. 科学社会主义,2014,03:89-9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