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研究 |
范文 | 摘要: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设计理论概念和实践研究。本文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阐述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创新 结构设计原理是土建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不仅包含丰富的土建结构设计理论原理,而且还包含大量的实验研究,因此学好结构设计原理是土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基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独特性质,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就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阐述自己的拙见。 1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 1.1内容涵盖面比较丰富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不仅包含土建工程的基础知识,还会涉及到实践工程的计算方法、建筑材料的构造以及绘图等,其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要想学好此门课程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要进行全面的知识讲解。 1.2实验性比较强,含有大量的公式和符号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对土建工程的结构受力性能、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全面的掌握,但是结构设计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土建工程的所有建筑材料,比如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就因为其属于弹塑性材料,而导致不能依靠理论的计算方法进行,而是需要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做出假定,可以说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的计算方式不同,设计结果也就不具有唯一性,复杂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高度的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3实践性强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想学习好此课程就必须要有过程设计的实践经验,了解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材料以及构造细节的影响因素,只有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学好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保障,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等,并且在课后也要深入建筑工程中,及时了解各方面的建筑结构设计细节。 2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性思维。基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的枯燥,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启发式教学法与导入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结构的概念和各种结构的设计与计算等,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将与学生生活中联系密切的建筑物为研究对象,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教学顺利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学校教学楼的结构体系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该教学楼的承重结构是哪部分?不同的构件受力的情况是否相同?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结构设计知识的整体认识;同时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也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构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要改变一进入课堂就直接按照书本讲解的模式,而是要导入先修课程,比如再设计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时,如果教师采取直接的讲学模式,学生可能会一时反应不出来,而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合理的引导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忆与应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2.2优化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首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优化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的一些技术变革对结构设计人员的要求也作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结构设计课程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技术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社会技术发展不断地调整课本的内容,通过删除落后的知识点,新增新技术,整合相关理论体系等措施,实现高校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比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社会实践应用技能的学生,而不是研究型的学生,因此需要教师重点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受压等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其次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将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本理论知识与结构设计两部分,根据这两部分的教学要求,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对于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对相关概念的讲解,而对于第二部分则是重点对结构设计的实践设计的学习与研究,具体的教学组织是:试验、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析、基本假定、建立计算模型、基本公式、适用条件、基本公式的应用以及构造规定的线索组织教学,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可以将单一的、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对结构设计原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3重视实践教学,充实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社会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基于结构设计原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对混凝土结构的认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受弯构建的破坏过程时,如果依靠教师的动态演示等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试验的设计、制作、试验准备以及试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有助于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转化到自己的实践技能应用中;其次要重视实习阶段的教学,高校与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相对应的实习岗位,鼓励学生深入到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技术,加深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板、柱等构件的认识;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高校组织的一些试验性项目中,比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让学生观摩自己的科研过程,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相关试验的制作过程,以此让他们感受到相关构件的性能等,同时高校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基本上采取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模式,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的费力,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教学在书写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做别的事情,甚至出现教师在背对学生进行板书的时候,学生趴在桌上睡觉的现象。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现代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比如教师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幻灯片或视频,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验过程等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加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内容,给学生讲解基本的结构设计软件,比如PKPM、迈达斯等,鼓励学生手算和计算机程序计算相结合。 2.5创新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培养社会实践技能人才的要求,高校要改变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模式,构建以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技能的方式:一是要构建以理论知识考核与综合应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到考核学生的依据中,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到考核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平时表现。总之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一定要尽可能的全面,杜绝以往的以“分数”为主的落后模式。 3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基于以培养社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高校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也要依据社会技术的发展与变化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杰,朱方敏,程昌明,张衍林.高职水利类专业《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 [2]李生勇.“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教师,2014(05). [3]盛桂琳,李国政.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06). 作者简介:张景丽(1984-),女,河南周口人,专职教师,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