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阜新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估案例分析
范文 曹丽梅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阜新市在“十二五”期间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情况,阜新市开展了“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综合成效评估工作。本文选取了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乱山子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通过项目背景情况介绍、项目工程建设前后情况对比,进行综合成效系统分析,论述了项目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作法,总结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今后阜新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彰武县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成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按照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的要求,重点是进行田块修筑、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沟渠、农田防护林网和田间排灌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优化田间生产道路布局,增强农田防洪抗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形成优质、抗旱防涝、保护生态、效率高、高产稳产、集中连片、成规模的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项目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等。阜新市积极响应《阜新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确定的土地整治任务,确定全市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项目和投资方向,明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范有序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土地整治项目。目前已圆满完成“十二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为了科学分析评价“十二五”期间阜新市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切实摸清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土地整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和保障能力。本文选取了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乱山子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做为特色案例进行分析。
一、特色案例情况介绍
该项目是阜新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彰武县五峰镇乱山子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立项批复的函》(阜国土资项立[2013]12号)批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建设规模1510.1公顷,新增耕地0.98公顷,总投资估算2689.32万元。
项目区位于阜新市彰武县西南部的五峰镇乱山子村。涉及8个居民组、9个自然屯,总面积2182.87hm2。项目区所在地理位置为:东经122°2539″—122°2855″,北纬42°1432″—42°1932″。
项目区东与本镇焦家村顾家窝铺、西南窝铺屯和石岭子村西窝铺、肖家窝铺屯相连,西和宣女村安家窝铺和五峰村、王中窝铺接壤,南与两家子乡南哈大冷村沙包屯毗邻,北同东南段村连接。
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图幅号为:K51G041039、K51G041040、K51G042039、K51G042040、K51G043040。
项目区总面积2182.87hm2(32743.1亩),其中:动工面积(建设规模)1510.10hm2(22651.5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9.18%,包括耕地1440.36hm2、其他草地1.23hm2、农村道路19.33hm2、沟渠49.18hm2;不动工面积672.77hm2 (10091.6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39.82%,包括园田面积11.97hm2,林地面积353.4hm2,草地面积36.56hm2,交通用地50.81hm2,河流、坑塘水面4.01hm2,其他用地6.10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9.92hm2。
项目区现有基本农田1106.40hm2(16595.89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76.81%,占建设规模的73.27%。
二、项目区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大郑线铁路贯穿南北,国道G101线、省道S211线,朱彰公路、彰新公路、双左公路、石团公路在本镇境内交汇通过。
项目区内现状:农田道和生产路面均为土质路面,由于多年老化失修,管护不当,坑洼不平,崎岖颠簸,不止在雨天泥泞难行,给平时的生产作业和生活出行也带来很大的不便,既不能满足春种秋收作业,也影响机械化生产作业。项目区以旱作农业为主。八十年代初期,由水利部门出资打水源井6眼,灌溉水田7.61hm2。其他旱地没有灌溉设施。项目区排水系统,以二龙湾、横向排水和新开排水为主要排水沟道,原工程设计排涝标准为十年一遇,建设于1975-1978年间,到目前为止,排涝工程已运行多年。因疏于维修和管理,排水沟道多已经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沟系建筑物老化、损毁,部分桥涵冲毁或倒塌,大大削弱了项目区内排水沟道的排涝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排涝需求,项目区内内涝问题较为严重,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三、项目主要工程建设情况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
(一)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新增耕地主来源为其他草地,整理面积1.23hm2,采取的工程措施为铺填客土,平均厚度为40cm,客土量4920m3。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
一是灌溉工程。本项目的灌溉工程列入彰武县节水增粮行动工程,故本次设计未考虑灌溉工程。二是排水工程。治理排涝面积1343.56hm2,整治排水沟道49条、总长55.08km。其中:干渠3条、长13.05km;支渠23条、长23.8km;斗渠及以下排水沟23条、长18.27km。三是建筑物工程。在田间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布设涵洞88座,总长度982m;项目区田间道路上规划新建农桥19座,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板式结构。四是田间道路工程。规划整修道路45条,总长度45.92 km,其中:田间道10条,总长度17.52km(包括:混凝土路7条,长13694m,砂砾石路3条,长3825m);生产路35条,长度28.40km,均为砂砾石路。五是其他工程。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标志牌1个。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该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较好,达到预期目标。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的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落实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促进基本农田持续利用,项目区耕地均满足机耕要求。具体成效为一是通过客土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肥力,新增耕地面积1.2275公顷,客土回填土方量4920立方米。二是通过排水沟清淤工程,改善项目区排水能力,使项目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遇1d~ 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d ~ 3d排至田面无积水。清淤排涝干渠3条,总长12638米;清淤排水沟44条,总长38393米。三是通过渠系建筑物工程的修建,使得排水顺利下泄,改善了项目区排水能力,使项目区排涝标准达到十年一遇。共修建农桥16座、涵洞105座。四是通过维修田间道和生产路改善田间通达状况,项目实施后使道路通达率达到100%。共修筑6米宽混凝土路2条,总长9409米,4米宽混凝土路5条,总长4099米;修筑砂石田间道4条,总长4227米;生产路35条,总长27440米。五是项目区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预算耕地产量:玉米平均提高100kg/亩,花生平均提高150kg/亩,耕地等提高1个等级。六是本项目建成后,受益人数为2696人,农民年人均新增农业纯收入1239元。七是本项目建成后能提高农民的满意度,项目区农民对工程建设质量满意度为90%,对村集体推进建设满意度为90%,项目实施对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了,农民对本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总体满意度均达到90%。
五、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
(一)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为排水沟的清淤以及桥、涵建筑物的修建。排水渠(沟)土方开挖采用以施工机械为主,人工配合修底、修坡的方法,清除土方采用自卸汽车和挖掘机联合作业,清淤土方运至采石坑作为改造用土。清淤土方分层统一开挖,相邻作业面开挖深度基本一致,保障运输车辆能够通行;沟道开挖完成后,进行沟顶平整,多余土方运出。桥、涵等建筑物的施工严格按照砌体、混凝土施工的要求进行,并对原材料的选取有严格的要求,每一道工序检查合格后方进入下一道工序。
(二)田间道路工程:本次设计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建,田间路路基采用碎石路基,采用混凝土路面或砂砾石路面结构。
田间道路工程需先挖好路槽,做好路基,路基中不得含有草皮、树根、杂草以及地面上的淤泥等物,路基土湿度不得超过20%,路基要求碾压或夯实,干容重≧15KN/m3,路基横坡同路面,施工中注意不能让路基积水。使用机械开挖路槽土方时,实际施工的沟槽应适当留有休整余量,最后再用人工休整。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彰武县基本完成高标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内容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田间工程配套建设的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保证了耕地“旱能灌、涝能排”,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耕地保护。另外,项目区地处五峰镇东部涝区,排除内涝是项目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
提高后期管理水平,尤其是对排水沟清淤工程的维护,鼓励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参与,在完成既有工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挥各区域土地利用特点,探索适宜现代生态农业和新型城乡关系发展的用地新模式,增强区域土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