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析 |
范文 |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管理并不仅仅为企业间的竞争手段,其对高校的长效发展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析,并从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等角度对强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提升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管理 问题 对策 当今时代的发展已演变为以知识产权为轴心的竞争,知识产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预言,本世纪将会使知识经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现阶段,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已初具雏形,但在管理体系与责任划分上仍尚待完善,与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差距。因而,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探究力度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发展现状 1.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长 据《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增长势头强劲,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再创新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亦得到增强。2012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7万件,占总量的两成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居前五。2013年报告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超三成,随着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专利结构与质量正在不断优化与提升。如吉林大学2013年专利申请达到111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43件,此外,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申请今年达到102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113项发明创造成果专利,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新型专利36项,已获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以上案例均证实,我国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中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2.专利成果转化效果已得到显现 近年来,各大高校相继推行产-学-研的模式,高校与企业直接简历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合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科技园等途径促进专利的转化,均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如柳铁职院将本校的百余项发明创造成果与企业进行紧密结合,部分专利还应用到教学工作及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企业生产中,目前除了通过专利技术转让外,还可以委托企业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的方式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二、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困难,由此提示我们,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发现,管理工作还存有如下问题: 1.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行的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关的规章体制并不在少数,尽管各校均建立了自身的管理体系,但在知识产权的转化与转让等方面仍有不足,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工作缺乏力度与实效性,部分高校甚至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而将其工作纳入于科管部门,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某些高校虽设立了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但工作重点仍局限于专利的申请。 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高效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体系尚未完善,高效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尚未得以显现。由于配套体制的不健全,高效对于自身知识产权与成果缺乏严密的保密制度,缺乏完善的专利转让与合作项目签约制度,高效与合作对象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与责权。 尚未形成长效的知识产权运作机制,由于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无明确的政策指导,缺乏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与奖励制度,导致高校专利技术与成果缺乏对于商标、版权、专利等全面的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效果较差,而教师群体则注重职位晋升、职称评定与成果评估,而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则相对较低。 2.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于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的提升。由于高校未意识到自身科研成果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价值,对本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考虑不周,无法准确衡量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结果为学校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是法律纠纷。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不仅反衬出相关个人意识的淡薄,同时也折射出高校对于知识产权知识普及的缺位,绝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关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意义较为模糊,另外,高校亦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相关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知识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 一般而言,高校内一项科研项目的参与人数较多,但主要功臣却屈指可数,但在涉及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时,往往推行均衡主义,结果导致发明人的权益与地位受损,笔者认为,应按照付出比例突出发明人与其他参与人的收益分配差异,如此才可极大地激发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另外,高校在科研人才与科研设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则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目前校企合作愈发紧密,但二者的成立性质、经济地位、市场地位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校企在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问题上也易发生分歧,企业大多认为自身出资后就有权享有知识产权专利的独立申请权,而专利成果对高校与企业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依赖于高校的技术成果,而高校则需要的资金支持,因而二者分配宜均等,而不宜实行差异分配。国家还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以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得以长效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对策 1.构建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制度 笔者认为可适当借鉴OTL管理模式,具体为主要科研人员向OTL提交了技术成果后,由OTL管理人员实施筛选,对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评估,再制定相应的许可方案,包括知识产权的形式选择与专利申请方案,科研成果营销方案,许可谈判与产权收益的分配。在生成许可协议后,OTL管理人员还与企业继续保持联系与沟通,如可要求企业根据协议内容递交财务报表,推荐新发明与新技术等。各大院校应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上对校长负责,下至各个院系相关的负责人员与教职工,未明确职责范围,可划分若干职能部门,分别进行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知识产权的信息收集与资料管理;科研成果的后期筛查、评价、转让、收益分配等工作。此外,笔者经查阅资料发现,东南大学的科研管理系统亦为有效的尝试,该系统为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贯穿于科研立项、计划、合同、成果、专利、成果转化、人员、经费、学科建设等全过程。具备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考核、经费与成果管理等种功能,不但可作为评估教师科研水平的参考依据而且还可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依据。 2.多手段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 经过30余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已发展成为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等因素看来,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整体而言,高校对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或法律常识的认识均有待提高。要想提高高校相关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首先应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计划,开展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经济常识,列举知识产权管理实例进行剖析,确实提高受训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举办研讨会、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培养相关人员对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3. 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长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之余,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并为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研发人员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该类激励机制需对高校与科研人员间的义务与责任进行明示,高校可设立知识产权专项扶持基金,并根据本校实际,对科研人员的业绩考核体系与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在进行课题报项与成果评估时,适当增加对知识产权的考量。 4.合理分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收益 高校在顺利完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后后,需谨慎对待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分配问题,制定明确而公正的分配原则,适当增加主要研发人的分配比重,突出收益分配中的技术要素原则,可按同一科研项目中,参与人员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比例的划分。至于收益分配方式的选择,高校既可根据自身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也可分期奖励,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确立成果转化后发明人应有的技术股份份额的激励政,实行股份制奖励。正确处理好专利收益与奖励的关系,否则将大小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中略显不足,加大对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析,可对今后的管理工作发挥导向作用,高校应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等积极措施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莉、王先锋.陕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浅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0):32-33 [2]徐鹏杰.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23):55-56 [3]冯爱玲.论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知识产权保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3):64-66 [4]陈梦.基于耦合机理的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经营战略系统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6(12):63-64 [5]张丹.知识产权保护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再造[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8(16):65-66 [6]潘丽,张义平.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缺失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0):56-57 作者简介: 向欣(1979-),籍贯重庆,硕士,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四川 雅安 625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