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干部考察工作研究
范文 摘要:干部考察工作是选人用人的重要环节。考察失实,将导致对干部的使用失误、评价失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失。本文针对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遇到的不注重平时考察、重显绩轻潜绩、以票取人的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干部考察 潜绩 以需取人
干部考察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环节,也是组织人事部门履行干部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关系到选人用人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干部考察工作做的如何,直接影响到能否达到这一重要目标。
一、干部考察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干部考察就是知人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创新干部的考察机制,把好干部考察关,防止考察失实、杜绝干部带病提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提高干部考察质量进行着不断的探索,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多经验。但还有很多方面需不断改进。建立科学的考察机制,解决考察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提高考察质量。
二、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平时考察 重显绩轻潜绩
衡量工作实绩时重视显绩轻视潜绩。在考察干部时,只看显绩,看工作结果如何, 忽视了对工作过程中的考核, 如有的地方政府只看经济数据, 而对牺牲环境等情况忽略不计。在考察业绩时,主要看现在成绩如何, 而不看以前的基础和对以后的影响, 不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得有的干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政绩工程。
任前考察没能与平时考察有机结合。有的单位对进行干部考察只重视任前考察,忽视干部平时的考察和考核,对干部的认识只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使得考察没有连贯性、整体性,这样可能会降低干部的责任心,认为平时干好干不好无所谓,只要不出错,大事时和考察前做好点就不会影响晋升。这既不利于组织对干部的管理,也使组织难以真实全面的把握干部情况。
对“德”的考察不全面,忽视八小时外的考察。考察干部的“德”时只重视在工作单位的表现, 而缺少对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情况的考察, 忽略了对生活作风、廉政情况、家庭状况、社会形象等情况的考察,因此难以全面、真实的把握考察对象。
2.民主测评不准确 存在以票取人现象
干部考察中, 民主测评是表达群众意见的重要途径,体现群众参与的主要方式。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干部民主测评票被作为选举票对待,民主公开常常变成了以票取人,组织的把关作用被民主测评票“绑架”。在实际考察时,影响民主测评结果的因素很多,民意收集在操作方式的不科学和社会风气等因素影响下,导致结果并不准确,人情票、不了解乱投票、关系票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不会做老好人、坚持原则的干部在民主测评中的得票率不高,导致民主测评结果失实。
3.考察方式单一
考察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滞后,不能全面了解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干部考察一般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的方式,考察方法以听、看为主。考察人与谈话人接触的途径和机会相对少,考察人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有时很难反映被考察人的真实情况。有的谈话人不能一分为二的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有的做老好人,只说优点,不谈缺点;有的对被考察人有意见,只说不好的方面,全盘否定;有的怕谈话内容泄露出去,对考察人的问题避重就轻。
4.岗位评价不科学
有些评价标准比较笼统、抽象,不够具体。如民主测评的标准通常是“同意,不同意”或“胜任、基本胜任、不胜任”等几个简单档次,缺少科学全面的量化测评体系,容易受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出现凭感觉画勾等情况,使测评不够准确。
缺乏分门别类的干部评价标准。目前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干部基本都采用相同的考察指标, 主观性较大,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岗位职责描述不清晰。考察人不能准确把握岗位需要的干部标准,谈话人对岗位只有理解不全面或不清楚岗位的具体职责,谈话内容较随意,缺少需要的有价值信息,从而降低了考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考察评价标准弹性大。考察干部时主观随意性多,对被考察人某些方面的评价有时往往凭考察人本人的好恶、情感和主观臆断决定。
5.考核材料质量不高
干部的考察材料应该准确的反映本人的真实面貌。但考察人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把握不准,缺乏个性特征,没能准确地描述被考察人的主要优缺点。特别是在对干部进行思想方面或缺点评价时,公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对填写的考察材料有片面性,只写成绩和优点或者对成绩夸大其辞,对不足轻描淡写。缺少主题和生动的事例,没有实质性的具体内容。
6.考察人员自身水平有待提高
考察人能力不强,业务不精。在考察谈话时,考察人有时不注意谈话技巧,不善于引导和沟通,谈话气氛较沉闷,或让谈话人漫无边际的散谈,得不到实质性的情况,使考察流于形式。
有的考察人对干部考察工作缺乏政治责任感。认为考察对象都是经民主测评、党委会集体研究的,考察不过是例行公事。
存在着不正之风。部分考察人对党的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的意识淡薄,存在着以个人利益为是非标准、有意围绕领导的意图和小团体意识等现象,使干部考察缺少公正性。
缺乏经验。随着人事干部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新人较多,常常缺乏考察经验,把握不好考察的主要内容,难以挖掘深层次的问题。
三、完善干部考察工作的对策
考察失实导致对干部的使用失误、评价失准,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甚至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信。
1.注重平时考察和工作实绩
强化平时考察。考察识别干部,要把功夫用在平时,随时注意了解干部情况, 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还要通过共同活动、谈心聊天等形式了解干部的精神风貌、为人处世的风格、生活情趣及工作圈以外的情况,通过信息的逐步积累,更加准确地识别干部, 使之成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
注重工作实绩。考察工作实绩既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看发展又要看基础。如地方政府不能只看GDP等经济数据,要注重民生、生态的综合情况,避免“数字出官”。通过科学考察工作实绩,真正做到全面、历史、辩证的看待干部。
2.注重工作实绩 反对以票取人
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及把关作用,注重工作实绩,提高民主推荐质量,坚决遏制拉票之风。选人用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着重考察工作实绩,推荐票和测评票只是一个方面,只能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参考,而不能成为唯一依据,分管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推荐票权重应适当加强。
3.考察工作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书面评议方式作为个别谈话的补充。把干部的考察内容分成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情况、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情况、生活社交情况、综合评价等要素进行书面评议。在谈话前,以问卷形式发给评议人,从而提高针对性。
进行分类考察。如对一把手的考察,主要考察其工作思路, 看思路是否清晰, 是否善于用人; 对副职的考察, 主要看其和正职间是否协调, 对分配的工作能否富有成效地完成等。
进行动态考察。即除了谈话考察,还对被考察要采取实地考察、专项调查等方法,注重看其实际干了什么,干的怎么样,从而更准确的考察干部。
4.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评价机制
完善干部考察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以科学的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等在内的考察体系,做到考察指标便于操作、科学有效,使每个岗位在综合指标体系内,都能找到一个确定的位置和具体的参照指标。
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察。将考察内容科学合理地量化,根据每个要素的分数情况汇总,将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从而减少考察过程中主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清晰描述岗位职责。依据岗位描述,细化不同岗位、类型、不同层次干部的考察评价标准,使对干部的评价更加真实、全面、客观。
5.认真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力求科学、准确地评价干部
把握好个性特征。不同的干部工作风格、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 考察人应深入挖掘其特征,撰写材料时要能反映出独特的内在本质,不能“千人一面”,要让熟悉的人不看姓名只看材料就知道是写谁,让不熟悉的人看后能够留下鲜明印象。
要实事求是。考察材料应本着客观准确的原则,真实而生动地进行反映,并且要把握好度,应褒贬得当、恰如其分。
语言生动。考察材料应语言通顺、言简意赅、生动鲜明、易于理解。考察材料写好后,在按时上报的前提下,应仔细推敲,反复修改,锤炼出精品。
6.提高考察队伍素质 优化考察队伍结构
加强政治素质,提高党性修养。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掌握干部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坚持公道正派和实事求是,切实端正思想作风。
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要加强干部考察业务知识的培训,以及领导科学、人才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要不断提高沟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特别要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客观、深入、辩证地分析干部的优点与缺点、显绩与潜绩、现在与过去等方面情况。
强化考察责任制。严肃考察工作纪律,增强考察人的责任意识。对在考察工作中违反《干部任用条例》规定,泄露考察、酝酿干部任免等情况,或弄虚作假、歪曲隐瞒事实的, 应追究考察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6-30
[2]刘立中.干部考察工作的问题与思路.党建与人才,2003(6).
作者简介:
王飞,男,汉族,学历:研究生,职务:人事处干部管理科科长,职称:经济师、工程师。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