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共同创新:大湾区战略下的设计选择
范文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一工业设计的服务应用领域正在从面向终端消费者向兼顾面向生产过程和操作者的领域转变;工业设计的服务深度正在从设计产品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设计向实现功能、提升性能的设计转变;工业设计专业机构规模和能力正在从规模小、服务链条短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和原始创新设计能力方向转变。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胡启志表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工业设计价值不断增大,设计的产业链、价值链也不断向各个领域延展。但是,依循技术、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的逻辑架构和主线,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还任重道远,特别是文化逻辑的构建与滋养,才是广东乃至中国真正成长为世界设计强国的根本,也将对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产生更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在我们不断前行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想借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提出新时期广东工业设计的三来一补: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补足短板。以此与中国设计的探路者、实践者们,与孜孜前行的同道者们共勉。”

    《设计》?胡启志

    《设计》:协会的定位、作用和职能应该是什么?

    胡启志:行业协会要做好工业设计发展的传播者、推动者和执行者的定位和作用

    柳冠中教授说过,工业设计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生产关系。我很认同他的观点,在我看来,设计公司、企业、专业机构的发展状况表现为设计的生产力,而为了推动这种生产力的进步,则需要相关各方(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媒体、投资等)共同努力,共建一个良好的设计生态,从这个角度讲,推动设计的发展首先要做好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也是协会组织应该做的事。我加入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将近15年了,这些年以来,“立愿景、树理念、凝共识、聚资源、抓落实”是协会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服务工作理念,也是协会工作战略的具体诠释。将广东“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工业设计高地”,这是协会致力追求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愿景,为此,协会提出了“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设计人才职业化、发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和理念,并且经过广泛沟通、宣传,在政府、企业、设计机构、院校和社会组织等之间达成广泛共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各方协同”的方式汇聚各方资源,通过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东设计周、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等工作和项目载体,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协会较好地承担了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传播者、推动者和执行者的角色,正如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原会长朱焘所说的,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除了要有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的无形之手以外,还需要有协会这只有形中却无形,无形中却有形的手。具体来说,包括:

    (1)协会是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传播者。在“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设计人才职业化、发展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指引下,协会一直通过大赛、展览、论坛、培训、交流等各种平台传播宣传创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为广东营造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协会是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推动者。协会一直以工业设计发展政府智库的角色作为自身发展定位,除了为推动广东工业设计发展提供理念和思路以外,还具体协助政府职能部门门制定了近年来省内所有的重大工业设计相关的政策、制度,包括省长杯制度、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试点制度、省地共建广东工业设计城模式、粤港设计走廊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建议等。

    (3)协会是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执行者。近年来,协会一直是广东省重大工业设计活动的策划者和具体工作执行者,包括历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东设计周、广东工业设计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国家试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年度工业设计师评选等,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制定设计相关政策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制定设计战略提供研究服务。

    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并且从战略的高度和以战略定力,为协会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这是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多年来深耕广东工业设计这个领域,并取得一定成绩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面向未来,我认为协会还是应该抓住这个定位不动摇,面对新形势和发展新局面,在具体工作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但基本的原则是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就是如何将工作进一步做扎实、更有效率和针对性。

    《设计》:如何评价广东工业设计发展取得的成绩?

    胡启志:过去的十年是广东工业设计发展的黄金十年

    从2008到2018,为什么说广东工业设计的这十年是“黄金十年”,因为广东工业设计不单在产业层面发挥作用,还延伸到城市、乡村、社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在产业层面,我省的工业设计专业机构数量、设计从业人员规模居全国首位,并培育建设了一批以广东工业设计城为代表的产业载体,习总书记在视察了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发展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更高发展期望。由于对设计创新的重视和高度认识,我省出现了华为、美的、广汽、素士、小鹏、云巢、哲品等众多的设计驱动型品牌,童慧明教授在其创立的BDDWatch中,提出了“设计驱动型品牌”的理念,并对这种品牌类型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挖掘。过去10年,我们也不断追踪、总结、梳理我省制造产业领域的典型和代表性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包括华为、志成冠军、中集、大族激光、尚品宅配、新宝电器等十几家企业,并形成案例,作为标杆通过论坛等活动在全省进行推广。从这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的历程中,我们发现和总结了“设计前置、技术协同,以用戶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为我省企业提升创新的效率与有效性,在价值链的高端建立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样本,也为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在城市层面,从2008年深圳成为我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提出了“深圳设计”,到2018年,顺德用设计来武装城市,提出了“设计顺德”口号和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广州提出了争创世界“设计之都”构想,设计正在成为产、城、人融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在乡村层面,广东工业设计三年前就介入了乡建,展开设计扶贫,“缮居”设计公益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两年,参与“青田计划”的实施也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并且首次系统化的提出了中国设计的哲学理念和价值标准——中国设计“逢简六条”,这些对于接续和重构中国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层面,为推进设计人才职业化,我省争取到全国首个工业设计职业资格评定试点,以提升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并且,我们将对国家首批高级工业设计师的访谈,编撰成《志在设计》一书出版,鼓励青年设计师和大学生投身工业设计事业。另外,在社会服务领域,出现了像YOU+这样的服务体系,用设计思维构建起解决南漂、北漂的青年人在陌生的城市里的孤独。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能够发生这样的黄金十年,是因为我们将工业设计作为一项运动来搞,并且扎根于产业,这个运动项目就是“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设计》:在众多的设计奖项中,广东“省长杯”的独到之处是什么?对行业的促进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胡启志:“省长杯”就是一场工业设计的运动

    正如前面所说,“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是协会一手策划和推动的,也一直作为协会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是协会开展产品评价、人才评价和企业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省长杯”的独到之处首先体现在顶层设计上,它是纵向上与各地市的设计活动联动,横向上与各省直职能部门协同,围绕省长杯设立多个专项赛,并发挥家具、服装、智能装备等相关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使“省长杯”成为一个开放融合的平台。并且,大赛还对获得大赛优异成绩的设计师还授予五一劳动、五四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提升设计师的社会地位,这种无形资产的注入会极大提高设计师的自身价值。经过近10年的不断完善,大赛赛制已经基本定型,大赛理念逐步清晰,平台作用初步呈现,在行业内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从我们自身角度,要评价“省长杯”的话,我想借用“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历任评审委员会主席童慧明教授的话,他说:深植于珠三角制造业沃土的“省长杯”,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由第六届开始,通过首创地市同步赛事、产业专项赛事、高校举办赛事,一个期盼已久的“省市联动,赛设计、竞创新的区域氛围”已成现实。而旨在推动企业以设计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而设立的“产业设计”评审类别,更是在国内外诸多重要工业设计竞赛、奖项设置中未曾见到的。我们可以自豪,“省长杯”已经用务实的竞赛内容与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的全面创新,为中国的创新设计事业提供范式与经验。

    与其他大赛或奖项相比,“省长杯”是一个接地气的赛事,它与广东的产业紧密联系,紧紧围绕产业创新。除了产品设计和概念设计,“省长杯”还首创了“产业设计”类别,这与世界设计组织将工业设计定义为“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与体验的活动”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赛制来看,我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比喻为一场工业设计的运动,企业和设计师就是运动员,产业就是运动场,而且是一个遍布全省蓬勃联动开展的运动盛会。在我看来,“省长杯”已经不是简单一个赛事活动了,它已经固化成了一项制度(广东好设计、中国好设计的评价和奖励制度)、一个平台(推动创意转化和促进设计商业成功的平台)。一个好的政策、规划,不能只是政府意志的贯彻,一定是对市场的激发,是对环境的营造,是能对市场真正起到引导、激励的作用。就像“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制度,每一届大赛政府的投入也就一千万元左右,但是它真正做到了激发企业、社会对设计创新的认识和热情,从几百件參赛作品到三万多件作品、上万个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过持续的投入和努力,已经成为一项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产品创新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而且通过链接起各类产业资源、以及传统和新兴的商业渠道,正在成为推动创新成果产业转化对接的平台。对第八届大赛获奖作品的调研结果表明,54%的概念设计参赛获奖单位对大赛建立转化和对接平台有所需求,全部概念组参赛作品有产业化对接需求的比例高达87%,10%的产品设计参赛获奖单位希望通过获奖获取商业销售通路,接近80%的产品设计参赛单位欢迎大赛建立起助力企业实现销售的机制。这就是一个好的政策所能带来的市场和社会效能。

    我们在组织承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及设计周的相关活动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好设计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才是中国的好设计?在不同的设计体系思想指导下,对于好设计的标准实际上是有差别和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可以代表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价值的好设计?在科技、艺术、文化等要素影响的设计体系当中,文化的价值、设计文化的建立将会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我们近两年的一个努力方向,就是开始试图构建设计体系的尝试和追求,当然,我们先是从梳理岭南文化、从设计导入社会创新领域着手。“科技+文化+设计”是产业和城市创造力的核心,具有中国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好设计,才是我们为世界贡献的中国解决方案和中国价值,这也是省长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设计》:现下最想推进的一件事是什么?

    胡启志:共同创新——大湾区战略下的设计选择

    在回答这个问题并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谈谈对广东工业设计今后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的认识。

    最近大概半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与主管部门一起在全省各地开展调研和论证,目的是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广东工业设计的高质量发展,以设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提出新的思路和措施。通过调研论证,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将通过报告及建议的形式上报相关部门。

    1.面临的环境和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间,研发设计较为薄弱的广东,在改革开放年代通过市场机制领先一步以制造能力的引进复制、凭借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迅速扩张,制造企业以技术引进、跟随复制为手段迅速实现跨越发展,并经过数十年不断的设计改进完善,形成了广东全球制造基地的后发优势。但是,由于技术研发、原始创新、设计的缺失,当“跟随套利”的窗口关闭后,往往使得我们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之际难以看准研发的方向,从而很可能丧失关键性的机遇,令工业4.0之后的广东重走模仿与跟随的道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既是后发优势,又是后发劣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参与激烈的全球竞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仍然是发展的屏障。过去的十年,经过持续不断的推动研发和设计创新的投入和努力,广东在推进工业设计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创新方面做出了极其宝贵的实践。通过园区孵化、政策扶持、研发协同、示范引领等方式,工业设计实现令人瞩目的成果并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设计产业集群格局初步成形;工业设计服务快速扩张,实现产业业态、服务覆盖面、服务范围三大提升;设计机构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超越外观设计向工艺、制造、包装、市场、品牌全产业链服务的设计机构;工业设计提升了我省新型产业集群竞争力。

    今天,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4.0时代,将对我省的制造体系产生空前的挑战。如能发挥工业设计“以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整合资源、知识,建立新型工业产业平台,从事系统集成创新”的功能,便可形成基于我省强大制造能力之上的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的转化,只有这样,广东才可能实现“持续创新”。相应地,广东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实现3个转变:(1)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2)从规模扩张到高水平提升的转变;(3)从生产服务到驱动创新(拯救创新)的转变。

    2.面临的机遇

    看清趋势,抓住机遇,才能创造未来。从共性和特性角度,我认为广东工业设计的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战略机遇。表现为:(1)全球创新格局和创新要素的配置趋于重新调整。随着创意经济和创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背景下,以及合作创新、共同创新的发展理念下,全球创新体系和创新要素的配置趋于重新调整。广东已经形成了以供应链为核心——加上物流和生产——的制造生态,这在粤港澳大湾区最为明显。这里从创意到原型再到批量生产,速度是在硅谷的10倍,而代价只有它的1/10。这个生态体系可以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产品阶段的转化过程,也可以迅速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2)高端制造(高品质制造)优势和工程师设计师红利是我省在全球创新链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战略资源。我国经济正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虽然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但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省的制造产业体系极为完整,正在从规模和成本优势向品质和速度优势转变,高端制造和柔性化定制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复制和超越的资源,并且,经过这么多年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和在产业中不断锻炼成长的8000万工程师资源,是我们超越人口红利的另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战略资源——“工程师红利”与“设计师红利”,为设计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工程、设计人才保障。(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产业创新的城市协同提供了机制保障。大湾区的9+2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过去,虽然各个地区(城市)各有优势,但是地区优势难以协同,通过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有利于大湾区城市之间资源互补,协同建设,平衡发展。

    二是产业机遇。中国的工业设计近二十年来高速发展,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工业设计的发展已经滞后于中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一定要和产业紧密结合,我们调查中发现,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是最具生命力的。例如,浪尖设计2010年正式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理念,搭建完善产业链服务平台(浪尖科技),并以“定位设计实现价值”诠释基于中国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模式;2013年,以“D+”模式拓展国际视野、整合跨领域产业资源,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深化服务模式;2015年推出面向创新、创业,推动企业升級转型和科技成果转换的以工业设计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半开放式创新及产业化服务平台“D+M浪尖智造工场”。东方麦田的全价值链创新设计服务模式,纵向上深度融入特定行业领域并成为行业“专家”,以用户为中心,在传统制造业中开拓行业蓝海,横向上整合研发、设计、品牌、制造、供应链、传播、推广等资源,以设计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价值链全案服务,被公认为燃热、电热领域设计服务“第一品牌”。创新大公坊依托大湾区硬件供应链体系发展起来,提出工业设计供应链发展理念,在深圳建设了一整套工业设计供应链服务体系,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创新企业和团队,应用工业设计供应链的模式服务企业和创新团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2017年获得科技部智能硬件深度孵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广东新宝电器是国内小家电的知名ODM制造企业和西式出口家电的龙头企业,在20大类出口家电中排名第一。新宝电器正在谋划实施将新宝有明显行业优势的部分(如工业设计、研发、模具、中试、量产、验证等)推向社会,组成产业联盟,建立创新产业孵化平台,前期通过内部供应链的整合和共享,并引入外部研发和设计团队、市场与营销团队、投资与管理团队等,打通从创意到项目评估、立项、设计、工程转化、投资、生产市场分销,以及后续产品的衍生、迭代、改型等整条链条,为创新的转化和产业化构建一个开放的服务平台。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在创新链的全球分工当中,我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利用我们的制造优势、设计优势,承担创新项目高效快速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角色,以“设计+供应链”的优势来承接和扶持全球的创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当中,完成从过去的OEM、ODM向OBM和OSM的角色转变。

    三是文化机遇。设计以创造器物文化,进而影响和引导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因此从本质上讲,设计是文化。从工业设计的逻辑构成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逻辑,它是解决工业设计的参数、功能等技术问题;二是生活方式逻辑,它是因市场问题、商业与消费问题所引发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源于价值取向,这是工业设计的第三个逻辑一文化逻辑。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以技术为导向的广东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融入一些人文的东西。消费升级的特点是回归本土文化、更高的性价比、更个性化、人文关怀,不是今天巴黎的女孩穿什么服装,明天我们的女孩就穿什么样的服装。去年中国十大票房电影,不是好莱坞的影片,而是国产片。中国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给我省的工业设计发展带来了文化的机遇。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唯有用全球语境下的现代设计语言,通过产品、商业和品牌的推动,并拥有自身文化内核的设计,才能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可和尊重。从文化出发寻找产品和品牌基因,传递到消费者,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引领,形成新的文化,从而让“文化”成为可持续商业的最后闭环和动力,是未来人文为核心的创新商业的核心。过去只注重与技术结合的广东工业设计,由于文脉端的缺失,没有自身的文化内核,至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设计体系,造成设计出来的产品缺失灵性,品牌没有灵魂,难以满足消费升级所需要的本土回归、人文关怀,和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要求。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在去年第九届广东设计周的“中国设计活动日”中,我们向业界发布了中国设计“逢简六条”,首次系统化的提出了中国设计的哲学理念和价值标准——“中国工道”,并且已经开展了相关推进和践行的实践,这为我省工业设计发展的理念领先创造了条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的重要指示,在当代高科技、快节奏、但又浮躁、追求享乐的语境下,如何引导人们回归健康、合理、公平的生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呼之欲出。今天,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逢简六条”所体现的设计理念,能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环境、伦理等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在这个急速变革、充满挑战的时代,为我们的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找到我们自己的解决思路和路径——“中国方案”。

    3.期望推进的工作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推进,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布局的背景下,为了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动广东设计再出发,为大湾区建设成全球创新高地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支点”提供新动能,我们正在努力推动我省的工业设计和创新驱动迈入区域協同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新阶段,包括我们正在推动的大湾区设计组织联盟,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协会在几年前就参与了中国工程院“国家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相关工作,2017年年初,我们又和工信部《制造业创新设计行动纲要》课题组一起在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等地开展了调研,提出了“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的建议。今年,我们将结合最近这段时间的调研成果,向有关部门提交“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的建设方案”的建议报告。

    推动“一廊”(大湾区设计走廊)和“一轴”(大湾区设计主轴线)构建,即是我当下最为期望推进的事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正式发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粤港澳深化工业设计合作,促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这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要命题,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建设工程”的政策依据和目标指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家战略的契机,在推动大湾区成为“世界创新向中国,中国设计向世界”的窗口目标指引下,我们将全力推动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建设。紧紧依托湾区各地市各具优势的完善的产业链,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分工,使湾区成为国际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的中心。通过优化大湾区设计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设计走廊上的深港、广佛、珠澳三个极核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广州、深圳、佛山(顺德)、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香港、澳门等设计走廊核心站点建设,形成群落化、网络化的空间站点布局,促进创新要素和设计资源有效、迅捷流动,形成一批以“工业设计+供应链”服务为特色的设计创新要素配置中心(城市空间站)和标杆项目,带动全省设计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并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推动我国设计文化建设的理论建构和创新实践的先锋,为中国设计贡献广东的价值。

    另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中轴线,由城市群构成的大湾区,是否也需要有一个主轴线呢?如果需要,我认为应该是需要一个“设计主轴线”,因为设计可以通过创新成果对经济、社会、环境及伦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回应。我们推动大湾区工业设计走廊的构建,就是要将这条“设计主轴线”落实下来,让我们的产业、城市、生活的发展有一个指向。“设计主轴线”的两端,一端是科技,我们通过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措施来对接,推动广东设计同步追随科技革命的成果;另一端就是文化,我们通过参与乡村振兴来接续文脉,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就像我们即将推动的设计采风活动,就是期望沿着历史与文化的脉络,延伸到现代生活与趋势中,为新的设计注入灵魂,践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发展那样迅猛,商业那么繁荣,消费那么个性,反而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设计在哪里?设计的出路在哪里?那就是要在这条由文化与科技联接的设计主轴线上,不断作出设计的努力,推动设计回归中华文化本体,通过产品、商业和品牌的推动,让拥有本土文化内核的中国设计赢得世界的认可,引导社会向高能态文明进化。

    结语

    我们的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一工业设计的服务应用领域正在从面向终端消费者向兼顾面向生产过程和操作者的领域转变;工业设计的服务深度正在从设计产品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设计向实现功能、提升性能的设计转变;工业设计专业机构规模和能力正在从规模小、服务链条短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和原始创新设计能力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日益清晰地看到,工业设计价值不断增大,设计的产业链、价值链也不断向各个领域延展。但是,依循技术、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的逻辑架构和主线,我们工业设计的发展还任重道远,特别是文化逻辑的构建与滋养,才是广东乃至中国真正成长为世界设计强国的根本,也将对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产生更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因此,在我们不断前行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想借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提出新时期广东工业设计的“三来一补”: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补足短板。以此与中国设计的探路者、实践者们,与孜孜前行的同道者们共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