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时空纬度的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综述 |
范文 | 房国忠+马红玉+徐铮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知网2001- 2015年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采用知识图谱中时空维度这一分析工具,分别对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的时间、机构、作者分布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梳理,深入挖掘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 风险 时空纬度 知网 中图分类号:G40- 05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自美国著名经济學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问题成为管理学领域内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论题。西奥多.W.舒尔茨强调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提升国家竞争力、体现国家治理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中央政府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首次突破4%,一般说来,教育收益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时,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然而不同群体对教育需求并没有表现出同步增加的趋势。例如,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在家庭的干预下主动辍学、一些高中毕业生主动放弃高考、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理想就业。由此可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如由于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率的下降以及学费的上升、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外流、个人和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偏低、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教育成本分摊不公、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下降、教育监督管理缺乏力度、教育经费使用率不高等。基于上述背景,文章结合2001-2015年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梳理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动态,期望找到解决上述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对策建议。 2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文章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首先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其次在检索到的文献中输入主题词和关键词“教育”进行第二次检索,选取2001-2015年时间段,检测到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的文献数量是87篇,由此可见,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文献数量不是很多。 文章采用邱均平、吕红(2013)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发展研究》中运用的知识图谱中时空纬度分析工具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知识图谱是采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变化趋势、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在绘制的知识图谱中实现某个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中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时空维度分析工具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按照研究的时间、机构、作者等特点进行归类。文章运用时空纬度对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发掘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3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时空分析 3.1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时间分布 文献数量的变化情况是衡量某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其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图,对预测该领域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1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01-2004年,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在我国开始起步,研究文献数量在3篇以内。2005-2010年,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文献数量2005、2006、2007年分别为8篇,2008、2009年分别为7篇,2010年是11篇,处于波折式上升的趋势。2011-2015年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2013和2015年的文献数量又有一定的上升,文献数量分别是7篇和8篇。 3.2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机构分布 ![]() 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机构相对比较分散,发文4篇的机构是南京大学、发文3篇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发文2篇的研究机构较多,如南开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表1罗列了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发文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研究机构。由表1可知,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但是主要研究机构并不是我们传统认为的师范类等高校,绝大部分是综合性高校。 3.3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作者分布 对于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可识别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和高产作者,文章选取发文数量前5位的作者。从表2可以看出排在前五位的作者,发文数量都是2篇,他们分别是淮海工学院的孙国红、湖北民族学院的陈霞、南京工业大学的张宏、湖北经济学院的杨晓天以及浙江大学的包迪鸿。 某研究领域的高引用和高下载作者通常是该领域的有影响力作者,对于作者被引用或者是下载次数的统计分析,可以识别该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文章综合被引用和被下载次数,选取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方面被引用和下载频次居于前10位的作者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高影响力作者排名第1位的是罗良针、张莹,2005年在《企业经济》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引用频次是33次,下载频次是471次。排在第二位的是徐倩、谢勇,2004年在《市场与人口分析》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比较研究》,引用和下载的频次分别是31次和451次。排名第三位的是孙昂、姚洋,2006年发表在《世界经济文汇》上的文章《劳动力的大病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国农村的研究》,引用和下载的次数分别是28次和619次。排在第四位的作者是王建胜、吴旭红,2009年发表在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面的文章《全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引用次数是19,下载次数是1265,尽管引用次数不是最高的,但是下载的次数却是最高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关注。排在第五位的是刘敏楼,2008年发表在《现代管理科学》上的文章《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引用次数是13,下载次数是727次。排在第六位的是徐丹、高向东,2007年发表在《重庆社会科学》上面的文章《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与收益》,引用次数是10次,下载次数是534次。排在第七、第八位的作者是孙国红。2005年在《淮海工学院学报》以及《高教论坛》上面发表文章《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规避》、《就业前景对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与对策》,引用次数分别是9、8次,下载次数分别是321次和337次,这也是第一次有学者开始研究关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问题。排在第九位的作者是杨晓天,2008年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过度的形成机理分析》,引用次数是6次,下载次数是340次。排在第十位的作者是王维,2007年在《高教与经济》杂志上面发表文章《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引用和下载次数分别是4次和551次。 4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热点分析 通过上述对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领域的分布,可以很容易梳理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热点。文章经过整理得出,国内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四个方面。 4.1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 學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始于2007年,研究主要聚焦在高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方面,从文献可以看出,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近几年。闫宁宁(2013)从教育人力投资数量居高不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个角度找到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佳临界点,提出了提高收益和降低成本来促进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措施[1]。王贤(2015)认为高职教育投资能产生较大收益,但同时也面临预期收益风险、就业能力风险和专业选择风险,应该加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性和灵敏性,进一步扩大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采取灵活多样的“资本组合”教育投资方式,才可以提升投资收益[2]。徐丹(2007)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个人应当通过对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得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个人投资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下降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过度化[3]。 4.2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 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05年,截止到2015年,总共有14篇文献,在这些文献中,有部分学者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刘辉(2007)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计量分析提出成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4]。杨逢珉(2006)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教育投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教育投入增长率的贡献率为38.0424%[5]。刘敏楼(2008)通过省际间的综合数据计量分析得出高等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有“U”型关系,即开始阶段规模的扩大会降低城乡收入差距,随着规模的不合理和无序扩大,反而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6]。王静(2015)研究表明:各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阈值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省份已跨越阈值,而西部多数省份却尚未跨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有待提高[7]。吴中伦(2010)研究提出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总体水平没有明显改善;东、中、西部地区教育人力资本增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非均衡性特征;女性教育人力资本和西部各地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人力资本增长的瓶颈[8]。 部分学者结合自己所在地域,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所在省份经济之间的关系。乔欢欢(2007)利用协整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发现人均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均纯收入的格兰杰原因,但人均纯收入不是人均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格兰杰原因[9]。任静(2013)研究表明陕西省教育投入对 GDP 的影响明显弱于物质资本,应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0]。罗良针(2005)以江西省农村状况为例,用实际数据证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有巨大效应,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特别是非农收入成正比[11]。陈洪安(2010)比较上海和北京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京沪两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海经济增长更多地体现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北京经济增长则更多地体现为固定资产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推动型[12]。 4.3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 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始于2006年,截止到2015年文献数量有4篇,学者主要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出发,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王建胜(2009)认为大学教育是一种高成本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都要参与到这项投资活动中[13]。田甜(2011)认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片面强调两者之间直接的关联性不合适,大学生就业除了受到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还要受到国家政策、就业环境、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4]。包迪鸿(2006)通过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分析,探求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善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条件、提高研究生教育绩效的相关制度的建议[15]。张宏(2010)提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面,并且是高成本高收益,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却与之相悖,通过对悖论现象的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16]。 4.4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始于2005年,文献数量是9篇。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高校教师、引进人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 在高校教师、引进人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宏观研究层面,赵秀清(2011)认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主要由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造成的,外部原因是由于市场供求的不平衡所决定的,内部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高校的体制缺陷决定的[17]。李福华(2010)认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会产生很大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风险、人职匹配风险和流动摩擦风险等,要降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高等学校需要科学规划,完善契约,避免人力资本投资的盲目性,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18]。 在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微观研究层面,程芸(2008)、徐晓静(2013)认为由于高校扩招、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教育过度的现状,加剧了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面临着预期收益风险以及过度教育风险[19] [20]。孙国红(2005)提出由于投资风险的存在和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稳定发展,并由此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21]。王维(2007)尝试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我国现阶段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22]。谢发忠(2010)对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规避风险的建议[23]。 5 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文章第四部分提及的四个方面,但是由于时代的不断发现,国内现阶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文章认为未来对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推进。 首先,在研究层次方面要向高水平看齐。在已有的国内学者研究文献中,如果在中国知网上面缩小期刊类型的范围,将期刊來源界定为核心以及CSSCI期刊,则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文献的起始年限为2003年,研究文献有32篇;再次缩小期刊类型范围,将期刊来源界定为CSSCI期刊,则研究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文献的起始年限为2003年,研究文献有18篇,具体分布见图2。可以看出,现有的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的高水平文献开始时间较晚,成果较少,2015年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前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后续的研究依然要向更高层次文献看齐。 其次,研究视角要更加宏观全面。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大多注重个人、家庭这些微观层面对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及收益问题的研究,却较少从宏观角度研究政府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后续研究应从注重从政府投资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研究,研究视角更为宏观全面。 最后,研究内容要更加深化。经过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学者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四个方面,但是对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依然只局限于个人高等教育等微观方面,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此,在后续的研究中,要从政府宏观视角出发,更加注重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方面的研究。 ![]() 参考文献: [1] 闫宁宁.论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 2. [2] 王贤.高职教育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问题与策略[J].高教探索,2015(6):112- 116. [3] 徐丹,高向东.论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与收益[J].重庆社会科学,2007(3):23- 24. [4] 刘辉,陈虹,杨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8):177-180. [5] 杨逢珉,曹萍.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34- 37. [6] 刘敏楼.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J].现代管理科学,2008(2):47- 49. [7] 王静.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年- 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估计[J].现代管理科学,2015(2):76- 78. [8] 吴中伦,陈万明.中国教育人力资本非均衡性的测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28- 30. [9] 乔欢欢,李俊.河南省农村教育资本投资与纯收入的协整分析[J].经济纵横,2007(11):134- 135. [10]任静,贺红,唐一方,赵立雨.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4):67- 71. [11]罗良针,张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05(1):112- 114. [12]陈洪安,李国平,江若尘.人力资本对京沪两地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88- 92. [13]王建胜,吴旭红.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4- 39. [14]田甜.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11(35):464. [15]包迪鸿,应飚.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9):12- 15. [16]王建胜,吴旭红.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4- 39. [17]赵秀清.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规避的新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43- 47. [18]李福华.高等学校人才引进政策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35- 37. [19]程芸,彭尚平.论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J].消费导刊,2008 (19):75- 76. [20]徐晓静.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与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2013 (13):26- 28. [21]孙国红.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规避[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92- 94. [22]王维.个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J].高教与经济,2007(3):9- 11. [23]谢发忠,杨彩霞.个人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4- 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