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医学生英语课堂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段娟 【摘 要】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不够系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比例严重失衡;教学大纲跨文化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师对教材课文和练习纯语言知识的讲解一贯到底,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人文性及对学生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实际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改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跨文化;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198-01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1年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全球宣言》,文中指出:文化跨越时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者不仅要把语言当做交流的工具,还应该挖掘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持跨文化同理心及具备批判性文化意识。一个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应在国际场合做到公正客观地对待本土和外国文化,不偏不倚、不卑不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又精通外语,还通晓国际准则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二、文献综述 (一)“第三空间”理论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y最早提出了“第三空间”理论,不同于社会学中的“第三空间”,指介于家和工作单位(第一、第二空间)之间的一个中性平等的社交空间,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领域中,“第三空间”是指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在母语文化和外国语文化之间创造出的一个中间地带。这种创新空间中形成的创新文化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文化的复合人格,使其能适应世界的发展并满足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需求。 (二)跨文化能力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中Byram(1997)的跨文化能力定义专家认可度最高,他提出了欧盟模式,将跨文化能力分为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等四个能力维度。后来,有些学者认为不同文化的人相互间进行有效得体交流的动机在跨文化能力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欧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度跨文化能力模型,即知识、动机与技能。目前,大多数国外跨文化研究专家都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即知识、技能、意识、态度等能力维度在跨文化能力维度中必不可少。 三、医学院校公共英语中的跨文化教育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从来没有脱离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实现了从原来的围绕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介绍语言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到逐步重视交际能力提升的通俗文化(low culture)学习的转变,但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在外语阅读、语法方面的能力优于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医学院校公共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内容教学(content-based teaching),文化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的现状,结合本人的英语课堂经验,笔者认为外语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课内组织好英语教学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视听介入。Collins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能产生更大的认知和情感效能。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探究中外文化异同,增强世界意识。比如,在课上安排presentation环节,让学生在网上搜索资源以视听的方式来分享自己感兴趣、有发现的文化差异现象。也可以结合CET- 4中翻译题跟大家来讲解,比如2016年的四级翻译提中就考到了红、白、黄三种颜色的中国文化内涵。四级翻译是很好的跨文化学习素材,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医学院的专业特色也可以选择相关英文电影等素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比如电影《刮痧》就很好地展现了中西方医学和教育方面的文化差异。 (二)课外提升教师自我跨文化修养 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具有双重目标:语言文学目标(即掌握目标语言系统和语言技能)和社会人文目標(即培养社会技能和人文素养)(张红玲2007:192-193)。外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还应对本国和所教语言对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语言教学中灵活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国内教师在外语教学时则更侧重对外国语本身的了解,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研习。而且对跨文化教育也存在一定误解,往往只停留在碎片化的跨文化交际技巧的传授。外语教师应打破这种狭隘的观念,将对跨文化的表层理解转化为深层理解,透过语言表象探究语言对象国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批判意识。 (三)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合作 学校应为老师与学生开展短期留学、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等合作项目,为师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多种途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用于英美国家,欧洲国家多使用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前者强调多元文化的静态并存,而后者则是指不同文化间的动态交流与互动。跨文化教育较之于多元文化观,更加重视多种文化间的平等与和谐共处,而非主流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统治与主导。因此互动式的跨文化教育使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彼此尊重、相互交流与学习。 四、结语 跨文化教育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外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首先应刷新观念、增强认知。除了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跨文化教育的意义,自上而下制定纲领性文件给予指导外,外语教学一线教师应加强自我跨文化意识和修养并积极将相关新理念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探讨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与交际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